本刊记者 张柏芳
尤溪大条面可能是日本乌冬面的祖宗
本刊记者张柏芳
日本的乌冬面广为人知,但它很可能源自于福建尤溪的大条面。香川县是乌冬面之乡,日本最正宗的乌冬面就数这儿了。同时吃过香川乌冬面和尤溪大条面的食客表示,二者的口感十分相像。
在日本,乌冬面的通常吃法是把面煮熟后用凉水冲两三次,再加入调料或高汤,与尤溪大条面的做法几无差别。
史籍中有载,日本的空海法师于公元804年随日本遣唐使入唐学法,回国时除了带着大量佛教经典,还带回了面粉。有人考证,空海法师曾到过福州的开元寺。后来北上长安,从闽江经尤溪路过。但他是否在船上吃了尤溪大条面或经过尤溪时见过大条面,目前没有找到相关记载。
“乌冬”在日语里是“乌龙”的意思,乌冬面的名字,很可能来自于闽江在福州南台岛一段的支流乌龙江。
唐朝时,尤溪隶属福州,尤溪商人常常顺着闽江,运一些粮食到福州贩卖,再从福州运一些食盐回尤溪。久而久之,闽江就成了尤溪去福州的水路官道,而尤溪商人在福州南台岛登陆的码头,就取名叫尤溪洲。尤溪洲紧挨着乌龙江,因此,空海法师回到日本后,把从尤溪传过去的面条改名为乌冬面,不无可能。
有资料显示,空海法师当年创建的香川县善通寺,该寺现任方丈坂田知应曾撰文,认为乌冬面的源头极有可能出现在中国的南部。而日本人几十年来多次到中国西安等地寻找乌冬面源头无果,也许尤溪大条面与日本乌冬面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是偶然?
面食是我国北方人民的主食,但南方的面食文化也不落人后,这一点从席卷全国的“沙县小吃”就可见一斑。尤溪人最早是从中原迁移至此,他们把北方的面食文化也一起带到了这里。
尤溪大条面,单从“体型”上就碾压了其他种类的面。它粗细跟筷子差不多,因此又被称为“筷子面”。尤溪地处山区,体力劳动占据了人们的生活,对他们来说,能吃饱是头等大事,大条面这种方便快捷的吃食恰恰符合要求,而且吃饱后不容易饿。
大条面做起来简单,但也需要功夫。和面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面粉、水、盐和食用碱以一定比例混合,特别是面粉和水的比例,老练的师傅可以完全凭手感掌握得恰到好处。如果和面时加一些地瓜粉,也能让面条更有嚼劲。和成面团,反复揉压,最后用刀切成条状。
遍布尤溪大街小巷的小吃店里,没有哪家少得了大条面这个角儿,正所谓“无大条面不成店”。现在生活节奏快了,很多小店并不是厨师亲手制面,而是打面店直接送上门。把生面放进滚水中煮,熟了之后捞出,再在凉水中来回过几遍,完全冷却后卷成面团,放到面筛上让它“吸水”,四五个小时之后就会变得爽口弹牙。
尤溪大条面有三种吃法:热拌、做成汤面或炒面。
当地人最喜欢的是拌着吃。烧一锅开水,把“吸饱水”的面条下锅,煮至透明后捞起,加入用盐、味精、酱油、猪油、葱花和葱白熬好的葱头油搅拌均匀,让调料渗入每一根面条,香味顿时喷薄而出。嘶,别急,还有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浇上香醋与蒜泥混合制成的蒜头醋,这就大功告成了。
汤面这种吃法也别有风味。汤底要用上好的带骨猪肉以温火慢熬,这样制成的汤鲜而不腻、回味无穷。面煮好后沥干水分,盛一碗来,舀上高汤,再撒上一把葱花,就着猪头肉和豆腐干,这次第,怎一个香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