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理学历史的编纂与解读
——基于解释学的立场

2016-02-02 04:55姜永志白晓丽
心理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解释学心理学历史

姜永志 白晓丽

(1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呼和浩特 010022;2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健康研究所,通辽 028000)

论心理学历史的编纂与解读
——基于解释学的立场

姜永志1,2白晓丽1

(1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呼和浩特 010022;2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健康研究所,通辽 028000)

西方心理学史能否客观解读,成为制约心理学史研究和编纂的关键问题,这既是影响学者学术思想能否被客观评价的问题,也是关乎学科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有学者认为心理学史应遵照客观历史原封不动地进行客观性解读,有学者则认为心理学史应根据现代人的立场,寻求两种视域的融合。因此,也就有了心理学史研究客观性的问题,以及心理学史研究厚古说与厚今说的问题。本文认为应该在尊重客观心理学历史的前提下,立足于现代人的立场,用现代的眼光审视并解读心理学历史,做到寻求差异、积极比较、整合观点三方面。

西方心理学史;客观解读;主观性;客观性

1 引言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一个幻觉的未来》中指出,“我们对过去和现在了解地越少,我们对未来的判断就越不准确。”历史与现在并不是割裂和间断的,而是一个连续与统一的过程。心理学史作为心理学最重要的一门理论课程,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仍然有很多迷惑值得去思考。心理学的历史发源于古代,正式的科学心理学不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史,正如赫尔曼·艾宾浩斯所言,“心理学有一个久远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尽管科学心理学的历史并不长,但是解读心理学的历史却需要追溯到远古的思想家。科学心理学形成早期,就有过各种争辩,如在本体论上,就有身心一元论(唯物论、唯心论、双重一元论、副现象论)、身心二元论(身心平行论、身心相互作用论、突现论)以及身心多元论之争,认识论上也有先验论(理性主义)与经验论(经验主义)之争、本能论与学习论之争等[1]。在科学心理学出现后,这些争论事实上仍然没有解决,有些学者仍致力于心理学哲学的研究,希望解决争论,而有些学者则将这些争论搁置,将其视为哲学家的问题[2]。事实上,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正是缕清心理学史的关键。目前,心理学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概念和方法假设的多元化,以及研究兴趣的多元化上。多元化如此之多,以至于在心理学领域的现实复杂性面前需要保持一种谦逊的态度。我们要做的是要应对问题,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粗糙地解释而逃避或忽视问题。为了应对问题,我们必须首先澄清解读西心理学史的立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会得到对历史事件的不同解读,这对心理学的发展将产生直接影响。本文提出,心理学史研究者需要做的应该是,不要吝惜自己的创造力,要将思维游弋在心理学史的海洋中,站在现代多元文化的立场,并从中寻求差异,积极比较,整合观点,进行客观评价。

2 心理学史的历史发展轨迹

人们对心理学史的兴趣与心理学学科本身一样古老。威廉·冯特和威廉·詹姆斯这两位早期心理学巨匠,都敏锐地认识到生理学、物理学以及哲学等学科的研究者对早期心理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3]。正因为心理学在成为一门真正学科之前,人们就展开了对心理现象的早期讨论,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心理学在确立科学地位不久,就产生了大量心理学史的研究和著作。早期的心理学史著作对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心理学自身的哲学问题等进行了广泛的讨论。1913年詹姆斯·鲍德温编写了两卷本通俗的《心理学史:概要与解释》,他追溯了早期哲学家和生理学家的心理学思想。英国心理学家乔治·布雷特在1912到1921年出版《心理学史》,经由彼得斯(Peters)的缩减,以《布雷特的心理学史》为名出版,对古代、中世纪、近代早期的心理学思想做了全面梳理。另外一部被视为经典的心理学史著作是埃德温·波林(Edwin Boring)在1929年出版的《实验心理学史》,该书的出版,使心理学史成为大学课程设置中最普遍的课程。另外艾德纳·海德布雷德在1933年出版的《七种心理学》对行为主义、构造主义、格式塔心理学,以及精神分析心理学等经典流派做了全面的梳理。另一本著名的早期教科书是加德纳·墨菲在1929年著的,出版了三版的 《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不仅对心理学的发展做了全面的整理,还将应用心理学史的一些内容收录其中[4]。以上这些都是心理学发展早期所进行的心理学史著述,到了心理学发展的后期又出版了诸如韦恩·瓦伊尼和布雷特·金著的《心理学史—观念与背景》、郝根汉著的《心理学史导论》等,这些著作吸收了不断发展壮大的更多心理学研究进展情况。尽管早期出版了一些著作,但是相比较而言,心理学史的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还是显得孤立和零散。20世纪60年代作为心理学史的转折时期,开创了心理学史的新时代,包括1965年《行为科学史杂志》的创办,以及当年11月美国心理学历史档案馆在俄亥俄州阿克伦大学建立,同年美国心理学会批准成立第26分会——心理学史分会。1967年,新罕布尔市大学首次设立心理学史哲学博士研究生学位的教学计划。1968年成立了国际行为与社会科学史协会——喀戎。后期又有《理论心理学》、《心理学史》等杂志的创刊。21世纪伊始,一项针对美国700所高校的心理学系的调查显示,80%以上的心理学系都开设了心理学史的本科课程,这一系列事件都表明了心理学史的研究已经成为心理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心理学史本身是一门极富吸引力的学科,涉及人以及对心理学问题的看法。从早期古希腊的心理疾病思想,到古代中国、印度、巴比伦、希伯来等的心理学理念,再到中世纪时期的宗教与神学混合的心理学思想,再到对近代科学心理学做出贡献的早期心理学思想,都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关于当下的情境视角,这是其他任何心理学分支学科不能达到的。那么,心理学史的研究究竟会为我们展现怎样的一种视角,以及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值得思考的呢?我们认为可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心理学史是一条丰富现在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说,历史就是一种记忆,脱离记忆的历史是空洞和泛泛的,正如开篇所引用的弗洛伊德语:“我们对过去和现在了解的越少,我们对未来的判断就越不准确。”心理学史可以告诉我们关于心理学的过去以及对未来的预测;(2)心理学史培养我们健康的怀疑精神,正如郝尔森所言:“不要轻易相信我们的未来仅仅取决于唯一的灵丹妙药——脑功能的计算机模型,或唯一的生理机制,或趋势分析是统计处理的最终结果。”[5]无论心理学史的发展如何,它都会提供给我们关于心理学的过去的历史、趋势乃至规律,那这些历史在今天看来,仍旧是不变的历史吗?心理学的历史能客观解读吗?则需要进一步的分析。

3 心理学历史编纂与解读的不同路径

3.1心理学的历史能否客观解读

历史研究中最重要的就是客观性问题,虽然我们都赞同历史是对人类过去的解释性研究,但对历史解释性的可靠性、清晰性和客观性却仍然存在分歧。首先,一些学者认为历史研究者通常不能直接进行观察,况且就算直接观察也因立场不同而不能保证历史评述的客观性,而且目前也确实没有一个评价历史的标准来进行参照。其次,历史研究者是当前环境的产物,因此,研究者会根据现有的个人观点和所处时代的文化观点对历史进行解读。在心理学的历史研究和编纂中,同样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心理学史研究者能否客观地解读心理学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呢?如,早期有些学者认为冯特的心理学体系只注重对心理元素的分析,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还原为心理元素的组合及其规律,心理学的目的就是寻求像化学元素周期表一样的心理元素周期表,在方法上,将冯特早期的实验心理学局限在实验内省上。事实上,这些学者对冯特的解读完全是根据自己所属时代的文化,根据该文化的思维风格,依据部分甚至不完整的资料的解读。事实上,冯特更倾向于理性主义,而美国文化氛围更注重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这造成美国学者对冯特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美国化解读。后来有学者对心理学史资料进行了深入挖掘,认为冯特对元素的关注并不是机械的,而是基于它的创造性综合之上的,是积极主动的。关于研究方法,实验内省只是冯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一方面,同时,他还注重反应时法。后来冯特的学生还考察了他对应用心理学的贡献,发现冯特在研究中其实是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的。这就证明了冯特是一位视野开阔的心理学家,从而纠正了人们长时间对冯特的偏见。

由于时代的文化气氛使然,近代心理学史上很多著名学者也被心理学史专家所忽视。我们通过对当代西方心理学的研读,通常会发现一个现象,即西方心理学历史中很少见到女性学者,是历史上真的没有对心理学做出突出贡献的女性学者,还是因为心理学历史编纂者的主观刻意遗漏呢?如果是刻意的话,那么心理学史还能客观吗?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考察了瓦伊尼和布雷特的 《心理学史——观念与背景》,从中我们发现了大量的女性学者对心理学的贡献,如詹姆斯·麦基恩·卡特尔的学生玛格丽特·弗洛伊·沃什伯恩,她是第一位女性心理学博士学位获得者,她接受了铁钦纳对心理学中意识作用的强调,怀疑意识是否是由不能被还原的静态元素组成的。她的最大贡献是对比较心理学的,她的著作提供了动物感觉系统、动物记忆、智力、记忆、行为以及适应等方面的大量知识[6]。这样一位心理学者在很多心理学史教科书中几乎找不到任何痕迹,是历史的遗忘还是心理学史研究者的遗忘呢?另一位机能主义心理学家玛丽·惠顿·卡尔金斯同样是经常被遗忘的女性学者,她是第一位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APA)主席的女性心理学家,她认为心理学应该被界定为关于意识自我的科学,认为自我是心理学的中心,而且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之间也有调和的余地[7]。卡尔金斯是较早提出调和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的心理学家,对后来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既然心理学史研究的客观性难以保证,那我们应该如何编纂心理学历史呢?应该允许更多主观性的参与还是拒绝任何主观性的思维?是完全按照史料记载一丝不苟地陈述事实还是进行现代性的主体性解读?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进入到下一个争论的问题。

3.2心理学历史厚古说与厚今说之争

既然心理学史研究中的客观性问题是一个关键问题,很多研究者又不知该怎么把握客观性,那么厚古说与厚今说无疑是暂时的最好的解决心理学史客观性问题的取向。厚古说与厚今说是心理学史编纂中的两种取向。斯托金认为,厚古说(Historicism)是这样一种取向,可以被界定为“为了过去而致力于理解过去”[8]。他指出厚古说强调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背景,将重点放在理解而非判断上,这种取向力求避免犯那种用过去美化现在的错误。像心理治疗家一样,心理学家就要求必须具备良好的共情能力,如果具有这种共情能力,那么心理学家就可以摆脱当前偏见而采取中立和客观的立场,能够真切地体察到回溯过去的途径,获得更深入和可靠的理解。与厚古说相反,厚今说(Presentism)强调人类经验的累积性,以及由此引起的将历事实与当前兴趣和理论分离的困难。同时厚今说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心理学史研究者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再现过去事件的客观分布状态?厚今说不赞成原封不动地再现过去。巴斯就认为,“不存在确定无疑的,用不同理论来解释都不变的绝对事实。”[9]因此,厚今说强调心理学史研究中不可避免的选择性、判断性以及情境性因素所造成的影响。但厚古说却始终强调,正是因为我们能够意识到这种影响,因此我们可以消除影响。简单地说,厚古说是为古而古,厚今说是为今而古。前者厚古薄今,后者厚今薄古。进一步来看,厚古说是偏重过去而排除现在,或者把古人的研究成果视为顶峰或绝唱,或者把后人的见解归之于古人。厚古说认为,这样既可以保证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又可以避免犯用过去来美化今天的错误。

围绕着厚古说与厚今说,学者们展开了辩论。极端的厚古说和厚今说其实都是有问题的,詹姆斯曾指出:“绝对主义是哲学思想的大弊。”迪尤斯伯里持有相近的看法,认为可以采用一种温和折中的方式研究心理学史,即认为不仅当前的信念在理解心理学历史中的作用应十分敏感,而且坚信真实的历史将塑造当今的观念[10]。在厚古说眼中,心理学的历史应该更深入地讨论历史人物所生存的时代背景及当时的文化氛围。对华生的行为主义来说,它会更多地体察行为主义所发生的工业大革命背景,以及美国社会对控制与预测行为的需要,因为这样可以保证机械大生产的顺利进行,保证生产效率。这样看来,我们就会理解华生将意识排除在研究之外的原因了。华生并非不相信意识的存在,而是为了迎合时代所进行的创造性研究。在厚今说眼中,行为主义将意识排除在心理学内容之外,违背了传统心理学研究经验和意识的传统,是很难理解的,尤其是在非美国本土,华生及其行为主义被认为是荒谬的,是“无头脑的心理学”。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心理学史编著者的视角来考察,波林(Boring)的《实验心理学史》是以铁钦纳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标准来概括冯特的实验心理学体系,标榜铁钦纳是冯特的法定继承人。后人对冯特的误解,在一定程度上是缘于波林的描写。布雷特(Brett)的《心理学史》也取向于厚今说,强调19世纪的哲学心理学与早期实验心理学的联系。而专门的史学家编写的心理学史多采取厚古说,更多考虑心理学历史发展的外部背景和历史发展的实际过程。例如,黎黑的《心理学史》就是采取厚古说的取向。当然,也有一些人想走中间道路,既保证对历史的诚实性,又坚持历史对现实的作用。例如,莫维斯凯的《美国实验心理学的产生》。但真正做到古今兼顾、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却是困难的。厚古说与厚今说本身并没有错误,它们都致力于客观揭示心理学历史事件,只是视野不同而已。这样看来厚古说与厚今说也并不是保证心理学史研究客观性的最好方法。那么怎样才能保证心理学史研究的客观真实呢?我们站在更广阔的视野上,发现心理学科之外的科学哲学家似乎找到了答案。

3.3现代解释学视野中心理学历史主体性解读

在更广阔的视野中,科学哲学的发展或许找到了心理学史研究的客观性解释原则。在解释学的视野中,提供了很多如何对历史文本进行解读的观点。解释学(释义学、诠释学)不是一个哲学流派,而是一种关于意义、理解和解释的哲学理论。存在两种不同的解释学观点,一种强调遵从历史事件的原始文本,另一种强调对历史的创造性的理解。施莱尔马赫的一般解释学认为,理解和解释是心灵的创造性活动,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绝非仅仅是刻板的技术性诠释,而是一种心灵的创造和再创造。理解或解释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语言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的过程,是两个过程的结合。同时理解需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历史性原则,必须结合作者所处的具体历史语境理解文本的意义;二是整体性原则,必须在结合周围其他语词的意义的整体性中理解文本的意义。其次,从心理方面考察,认为作者的创作和读者的理解不仅是语言的活动,而且更主要的是心灵或心灵的体验与再体验的活动。狄尔泰的生命解释学则认为,人心的共通性只是解释者走出自己内心世界进入作者心境的可能性,要实现这种可能性必须拥有爱或同情心,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自己之心与他人之心完全相同,才能把自己融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达到真正的理解。狄尔泰的生命解释学与施莱尔马赫的一般解释学一样,都是客观主义的解释学,极力主张摆脱主体性的偏见,纯客观地理解文本。与之相反,伽达默尔认为理解具有历史性、预言性和实践性,认为理解不只是历史的,同时也是现代的,是历史与现代的沟通。当解释者以自己的视域去理解文本时,就出现了两种历史视域的对立,只有把这种对立融合起来,把历史的视域融合于现代的视域中,构成一种新的和谐,才会出现具有新的意义的新理解[11]。

现代解释学观点事实上正为心理学史的客观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心理学史研究中,不管是体察作者当时的心境,还是从解释者的视域出发的两种视域融合,都强调了解释者的主体性。这正是以往研究者所忽略的,或者是被认为不严谨的,即心理学史的研究不仅要遵循作者的意图,还要以现代的眼光审视作者当时的写作意图,并进行创造性的解读,这样的解读才能满足现代读者的需要,才能弥补文化的差异。这恰恰是很多心理学史学家所忽视的。无论是波林还是墨菲的心理学史著作,尽管都带有个人主观性在里面,但都强调按照历史的原样去理解,缺少的是用现代的眼光去解读作者的意图,去体察作者的心境,去关照作者的隐喻。因此,我们认为,对心理学史的研究首先要遵照历史,其次要立足于现代人的立场进行两种视域的融合,即用现代的眼光审视并解读历史。

如前文所述,早期对冯特的误解,就是波林对历史的一种选择性解释,但后人在进一步挖掘史料基础上,还原了历史的原貌。站在现代的视角去审视历史,我们同样会赋予历史的铸造者更丰富的思想。詹姆斯的心理学思想,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发现每一本心理学史著作中对詹姆斯的评价都有微妙变化。从心理学学科日益多元化和日益分化的视角来看,詹姆斯的思想不仅只对那个时代的心理学产生了影响,而且也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现象学心理学、后现代心理学、生态心理学等学科关系密切,这就是现代的客观性解读的结果。这样的解读更加丰富了詹姆斯的学术思想,突出了他对现代心理学的创造性的贡献。

心理学史既是对历史的重现,也是对历史的创造性解读,而对历史的客观评价是促进心理学史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心理学的编纂同样要遵循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原则。不过,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史研究也表明,我们曾经犯了太多的过错,要么忽视了某些重要学者,要么忽视了某学者的重要观点。而今天心理学史研究者需要做的就是,不要吝惜自己的创造力,要将思维游弋在心理学史的海洋中,立足于现代多元文化的立场上,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寻求差异,即寻找心理学史上学者之间观点的相异之处,寻找心理学历史上各流派的相异之处,寻找现代多元背景下心理学新观点与心理学史上观点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二是积极比较,即通过差异的发现,积极比较心理学史中各种观点的连续性、相似性;三是整合观点,即在寻求差异与积极比较的基础上,立足现代文化背景,进行各种理论观点,包括宏观大理论和微观小理论,进行跨学派、跨学科的理论创造性整合。通过这样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或许会将心理学史的解读推到一个更高的基点上。

1张海钟,姜永志.当代理论心理学概论.北京:线装书局,2011:27-28.

2Staats AW.Behaviorandp ersonality:Psychological b ehaviorism.New York: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Inc.1996:18-20.

3[美]史密斯.当代心理学体系——历史、理论、研究和应用.郭本禹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48-254.

4[美]韦恩·瓦伊尼,布雷特·金.心理学史—观念与背景.郭本禹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8:46-79.

5Helson H.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y?Journal of theHistoryof theBehavioral Science,1972,8:115-119.

6Washburn M F.The Mackey-Skinner debate:a case for nothing buttery.Philosophical P sychology,1997,10:473-479.

7[美]墨菲,科瓦奇.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林方,王景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695-698.

8Stocking GW.O n the limits of“presentism”and“historicism”in the historiography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s.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1967,1:211-218.

9Buss A R.I n defense of a critical-presentist historiography.The fact-theory relationship and Marx’s epistemology.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1977,13:252-260.

10Dewsbury D A.Comparative cognition in the 1930s.Psychonomic Bulletin and Review,2000,7:267-283.

11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8-106.

Compi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n the Psychological History——Based on the Standpoint of Hermeneutics

Jiang Yongzhi1,2,Bai Xiaoli2
(1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s,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Huhehaote 010022;2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s,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Tongliao 028000)

Objective interpretation o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sychology has become a key issue in the research and compilation on the psychological history,which is not only an issue of the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academic ideas,but also a major theoretical issue of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Some scholars believe that psychological history should b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bjective historical,some scholars argue that psychological history should be according to the position of modern psychology;S ome scholars think that psychological history should be according to the position of the modern people for the fusion of the two horizons.As a result,there will be a question of objectivity research for psychological history,and Historicism or Presentism.The article thinks that we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remise of respecting the objective psychological history and based on the position of the modern people,with a modern perspective to examine and interpret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y,so as to seek differences,positive comparison,integration of views in three aspects.

psychological history;objective interpretation;subjectivity;objectivity

姜永志,男,讲师,博士。Email:psy_yongzhi@126.com

猜你喜欢
解释学心理学历史
论法律的确定性、妥当性与交谈合理性*——评《法律解释学》“法律确定性问题”部分
新历史
论判定补贴利益的私人投资基准:法解释学与法经济学的视角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朱熹《孟子》学的解释学考察
哲学解释学美学对柏拉图和黑格尔传统的批判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