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定奏疏》考述

2016-02-02 01:13李云飞
陕西古代文献研究 2016年0期
关键词:官员

李云飞

《真定奏疏》考述

李云飞

《真定奏疏》是明代卫桢固担任云南道监察御史巡按真定时所上的奏疏。真定即今河北正定。桢固主要就当时百姓疾苦、官员横行、战略守备等情况上疏皇帝,切陈时弊,反映出明代末期社会混乱、政事不治的状况。全书共有26篇,前有魏裔介序,后有执蒲跋。《四库全书总目》亦称“凡二十六篇”①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790页。。然执蒲跋中说:“爰捃遗稿三十篇。”又附刻有执蒲奏疏1卷,主要是他担任云南道监察御史时所上奏疏,共10篇,前有友人严我斯序。因为他们父子处于两朝,所以对于《真定奏疏》的研究能够很好地了解到朝代更替之际整个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兹依清乾隆二十五年刻本,在对此书点校整理的基础上考证作者生平、考释奏疏内容。

一、作者生平考

卫桢固,字屏君,号紫岚,韩城人,明崇祯七年进士,曾经担任开封府推官、云南道监察御史。

卫桢固的具体生卒年月已经无从考证,主要活动时代大概是在明崇祯年间。桢固年少的时候富有才气,喜欢与人谈论军事,并且非常关心人民的生活现状。在崇祯七年举进士,被授为开封府推官。当时盗贼四处流窜劫掠,老百姓深受其难,往往来不及逃跑,便被盗贼所杀。于是卫桢固考察实地,在一些适宜建造城池的地方,劝导人民修筑工事,并且用自己的钱提供资金支持,所以当时人将修好的城称为“卫公城”。桢固就修筑城池、增强守备的十三条事宜上奏上司,所以他的长官非常赏识他,经常与他商量戒备、惩治盗贼的方法。当时桢固骑着战马一天走几百里,察看当地的城池营垒,修筑防备工事。所经过地区,对于何处是要塞、何处比较牢固、何处比较薄弱这些问题,都清楚了解,所以盗贼很长时间都没有来祸害百姓。在之前盗贼猖獗时,因为盗贼头目李自成、罗汝才都是陕西人,督抚打算把城中的山西人跟陕西人驱逐出去,而当时在开封的陕西、山西籍商人很多。桢固非常不同意这种做法,说:“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我这个陕西推官应该先被驱逐。”驱逐的事情才最终没有得以实行,从而保全了许多人的性命。桢固的族父卫景瑗曾担任河南推官,因为两人都在河南地区担任推官,并且两人的名望都差不多,所以经常被当时人议论。景瑗在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进军山西时,不愿投降,以身殉节,在清朝陈鼎的《东林列传》中有《卫景瑗传附族子桢固传》。

崇祯十四年,卫桢固因为优秀的政绩而被皇帝征召,对皇帝说“平寇为足国第一要务”,深切时弊。后升官为云南道监察御史,崇祯十五年到十六年,巡视畿南、真定等郡,在此期间桢固多次上疏请求加强战备、免去赋税、惩治暴戾的将兵、革除一些不合理的制度,《真定奏疏》中所记奏疏多为这一时期所上。桢固还多次命沿河的诸多州县安抚因逃避盗寇来的河南难民,保全了十万余人。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的军队攻破山西、河南等地,渐渐逼近北京城,宰辅李建泰领兵抵抗,皇上命令凌 与卫桢固督查军队,并分配给他们三百士兵待命。桢固到达真定的时候,听说昌平被攻陷,十二陵享殿被烧,打算回师京城去救援,却被命令严守良乡、涿州。不久后,北京城失守,在回京途中,桢固在大石桥遇到反贼,在与反贼的战斗过程中被抓住。后来李自成兵败,桢固逃脱。关于其下落,一种说法是最后死于五台山,一种说法是不知所终。据《韩城县志续志》记载,桢固谥“烈愍”,墓在桥南村。

近年在河北省张家口市的马家梁村发现桢固殉国碑。据材料所载:碑上部有残,“南”和“徜”字残半。碑残高113厘米,宽36.5厘米,厚16.5厘米,大字字径8厘米。该碑铭文分大、中、小字三种,前面大字2行,后面中字2行,2个“讳”字为小字,共4行59字。碑文为:“南都复传殉节,念先祖碧血,长/徜旧地,化鹤□(来)游,城郭是人民。/崇祯时,先巡抚公□□□(绶)□(何)、大同先巡按公讳贞固,死真定。/侍郎公讳中允,死南都,均殉国。”此碑刻中概因避讳,将“桢”写作“贞”。若依据此碑文,则桢固当死于真定。然因本人未见此碑刻实物,姑且存疑,以待后查。

卫执蒲,字禹涛,卫桢固之子,陕西韩城人。顺治辛丑进士,最初被任命为新乐县令,担任县令期间,地方治理较好,人民生活富裕,所管辖的区域被称为“乐土”,很多流亡的人都集聚到了新乐。之后又先后担任户部主事、云南道御史、两浙巡盐御史,执蒲在此期间多次上疏言事,内容大多是关系民生。康熙二十七年,奉命去南海祭告,途中被授予左副都御史,不久因病死于广州。据《韩城县志续志》载:“本朝左副都御史卫执蒲墓在大池堰。”①冀兰泰:《韩城县续志》,成文出版社影印2007年版,第104页。《四库全书总目》中说执蒲“官至左都御史”②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790页。,但是查方志及其他文献,均作“左副都御史”,所以《四库全书总目》记载有误。

二、卫桢固奏疏内容介绍

明代崇祯以前,社会问题已经十分严峻。到崇祯时期,社会矛盾更加激烈,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朝廷内部虽然已经清除阉党,但是文官集团权力膨胀,可用之人不能得以任用,苛捐杂税繁多,民不聊生,盗寇四起,农民起义不断,北方地区面临皇太极的入侵。而卫桢固正是处于这样一个时期,所以他在崇祯十四年因为推官而被召见时所提出的“不寇为足国第一义”不是没有道理的。桢固后来当云南道御史时,多次就社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上疏皇帝,其中包括减免赋税、抚恤功臣、加强战备、官员任用、处置骄兵悍帅、纲正法纪等方面的内容。虽然桢固的奏疏“存者仅什之一”,不可窥见全貌,但就他上疏内容来说,还是能够管中窥豹的。下面根据奏疏内容大致分为五类:

第一,桢固奏疏中所言民事疾苦,应当蠲免赋税的有六篇之多。所列出的蠲免理由,无外乎天灾、人祸,或天灾人祸并至者。因自然原因上疏求免赋税的有一处,自然原因加社会混乱的有一处,因为社会灾难造成民不聊生的有四处。如所说“向也有人无地,今则有地无人”、“有地无人,有人无力”、“就户口而实计之,仅存千百于什一”、百姓“已十去其七”、“皆有地无人有”,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大概能够窥探出当时人口骤减、社会凋敝的景象。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则是因为“兵燹之余,天灾叠至”、“民穷盗起,杀戮相继,且瘟疫大作,死亡殆尽”,所以桢固总结出百姓不是死于寇贼就是死于兵事,不是死于兵事就是死于饥荒,由此可见寇贼、兵事、瘟疫是当时百姓的三大劫难,而以前二者最为严重。

第二,奏疏中痛陈俵马米豆之害。俵马是明代江北地区的一种杂役,指官府将官马分派给民户饲养,一段时间后再由民户将马解送到指定地点,由官府验收。米豆是当时为边疆储备军需的一种制度。这两种制度给百姓造成很大的困扰,如奏疏中所说当时百姓“不曰苦于津辽米豆,则曰苦于起解俵马”。针对这种情况桢固上疏请求降低马匹价格、暂停军需积贮,以减轻人民负担,恢复民事。但是统治者并未给予重视,杂役的盛行,加深了人民对时局的不满,成为明亡的一个大患。

第三,桢固的奏疏中有言及官员的任用。如应当任用什么人、官员不应该经常调动、如何处理君臣关系、对官员应当按功论赏、并且赠恤那些为国事而死的官员。崇祯皇帝性格多疑,善于猜忌,因此频繁地调整官吏,17年间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造成当时人事混乱的局面,所以桢固上疏也是针对当时的一些官员任用提出的,即所谓“宽使过以济用人之穷”。首先说到用人一事,桢固先后两次上疏,主张任用获罪的人,认为获罪的人“功名性命皆属重造,将东西南北,惟君所命矣”。其次又有“抚臣不宜数易”一谏。他认为一个人只有任某官久了才可以有成效,官员经常变换,就会造成官员不能了解当地的情况,从而导致一些决策的失误,而且这样的话只会让那些热衷功名的人钻营奔竞。对于君臣关系,桢固提出皇帝当“无逸是图”,让官员各守其责、各司其职。此外,桢固还认为应当按功论赏,不得有所偏颇,如“剿同功同,而察叙不同,似非所以激励人心也”。可见当时朝廷内部是存在很大的问题的,官员任免不得其纲、赏罚不分明,这样的局面无疑加速了国家灭亡。

第四,桢固的奏疏中提出一些军事战备的例子。修守战备,首先要加强防御工事,修筑城池。桢固认为“池汤而后城金则城守之资,半于深池是籍焉”,并且集资深挖城池,以增强真定的防守。其次官员要各负其责,不能推卸责任。皇上当“以战守问督镇,以运筹问中枢”,才能很好地守备城池,并且要增设抚臣,使抚臣能够专任于一隅之事,不至于在寇盗来临之时,鞭长莫及。此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应当严明军法,任何情况下,军队都不能进入城内,盗寇来的时候,军队必须驻守在城外。制定召募士兵的条例,使得他们有所掣制不敢逃跑。留守的军队应当为本地的军队,那样军队才能竭尽全力守城,否则会造成“寇未至而镇城将不守矣”的局面。在国家防守最重要的军事环节中,防御工事不修、军法不严、官员混乱,是无法抵挡来寇侵扰的。

第五,《奏疏》中有上疏弹劾武官横行霸道的事情。当时武官横行霸道,不仅祸害百姓,对于地方官也不放在眼里,而受武官骚扰最严重的莫过于驿递,“畿南困苦莫甚于驿递,而驿递之骚扰,又莫甚于武弁也”。武官不仅殴打官员,强抢百姓财物,强用驿马而且以“莫须有”罪名诬杀功臣。可见武官已成当时社会一大祸害,亟待整顿,安抚百姓。

此外,《奏疏》中还有明法纪、白广恩淫掠等事,反映当时内部及外部所存在的诸种问题,兹不一一赘述。

总之,桢固的奏疏大体反映了明代社会末期社会混乱的状况。赋税杂役沉重、武官横行、盗贼乱起、贤人不用、战备不修,导致国家日渐衰败,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虽然有忠臣直谏,但是不被统治者采纳。明代社会的灭亡,可以说是有其必然因素在里面的。

三、卫执蒲奏疏内容的介绍

清代初期,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措施,社会秩序逐渐恢复,百姓生活状况逐渐得以改善。但是在国家初定之时,总是会存在各种缺陷,许多整治措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统治者需要有才能的人提供治国方略,所以有“中外臣庶,咸得庆辰纬而褒河山”的景象。这一时期,卫执蒲的奏疏内容广泛,有重视民事、复设节钺重臣以守边疆、改变铸钱之制、婚配有定制、施行文治等,反映出清代初期需要解决的问题。

执蒲的奏疏中为补充军需、保卫边疆提出一些建议。这一时期,国家尚未完全平定,而筹措军需成为这一时期的大事。执蒲在奏疏中主张通过所站归驿、以水运补充陆运、改变铸钱的方法来补充军需。当时,驿所跟驿站是分开而设的,“驿站养马以供差使,所站备夫以供车扛”,这样的话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花销,二者归并可以节省开支,以备军需。以水运补充陆运,不仅可以节省民力,还可以节省国家支出,补充军需。改变钱法,用原先一半的铜铸钱,可以获得更多的钱,从而宽裕军需。执蒲主张在战略重地恢复以前设立节钺之臣的制度,以防止边疆为乱而不能自守。

执蒲提出一些稳固社会的措施。他认为天下已经平定,应该文治为主,“既已大彰训教,尤宜广厉以共襄盛化”。他还奏请皇帝“御门听政”每五天或三天一次,那样皇帝和大臣都可以在忙正事之外得到休息。还提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皇帝应该重视农业,修筑堤坝,鼓励从事农业生产,稳定国家根基。此外,执蒲还提出了婚配定制、流犯归骸骨等建议。这些政策如果实施,对于当时社会的进一步稳定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由卫执蒲奏疏可以看出,在清朝刚刚建立之初,既要面临一些还没有扫平的障碍,又要治理国家、实施措施安定社会。奏中所说:“我朝以武功定天下,即嘉意崇文,四十年来海内同封,人文蔚起,主圣臣贤,已奏得升平之圣。”可以看出清朝初期四海之内的地区大部分已经平定,各类人才不断被任用,无论是朝内还是朝外都是一派和乐太平的景象。

总之,桢固父子二人的奏疏反映了在改朝换代之际出现的两种不同社会局面,《真定奏疏》的整理与研究,对于我们了解明末及清初社会状况、人民思想的改变及社会制度变迁有很大的作用,为这一时期的历史研究补充了重要资料。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官员
官员当“网红”,别忘了初心
丘琼山巧对官员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女“股神”与官员的崩盘
外国如何对待官员性丑闻案
官员晒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