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中埋藏的科技秘密

2016-02-01 11:24曾筱琳
月读 2016年2期
关键词:汴河清明上河图拱桥

曾筱琳

前段时间,人们在故宫博物院前排队围观《清明上河图》的新闻轰动一时。不少人为了一睹国宝风采,不惜耗上六七个小时来排队等待。这并不奇怪,《清明上河图》就像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不管看不看得懂,远远地看上一眼都是好的。

除了表現北宋人民的生活、生产、商业贸易等真实面貌和经济状况外,在《清明上河图》中还埋藏了一些中国古代先进的科技生产力。

技艺精湛的木拱桥

看过《清明上河图》的人,对画面正中这座拱桥都不会陌生(见题图)。桥上接踵的人流,桥下畅通的船只,一派热闹非凡的城市生活图景扑面而来。

那么,这区区一座拱桥有什么特别的呢?

我们不妨先来简单认识一下“拱桥”这种形态优美的建筑。其实拱桥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公元前100年左右,世界上第一座拱桥阿尔坎塔拉桥就出现在了古罗马,还有我国闻名遐迩的赵州桥,也在隋朝就完成了修建。它们都以优美的外观和稳固的结构著称。当然,它们还有一个显著的共性——都是用石头做的。

为什么古代大多数拱桥都是石头做的呢?这个原理不难理解,因为桥面所受的压力会转化分散到桥身两侧,最后作用到两边的地基上,所以,这就要求拱桥两边的基础非常扎实,材料的抗压能力强,而石头刚好可以满足这个条件。

其实在人类历史上,除了石头之外,木材也是建造桥梁最原始的材料之一。相比石头,木材拥有重量轻、抗震性能好、加工方便等优势。最早的木桥是以独木桥的形式出现的,即在水上或峡谷两端搭设一根简单的木头。如今,在许多小河上我们还能看到这种形式简易的桥梁。

那么,能不能效仿石拱桥,也用木头造出这种形态美观的木拱桥呢?显然,如果按照前文所述石拱桥的原理修建木拱桥,那桥估计刚建好没多久就塌了。毕竟,要比结实和抗压能力,木头实在没什么竞争优势。

可是,《清明上河图》中这座拱桥恰恰就是用木头做的。难道这是张择端自己凭空臆想出来的吗?

据历史资料记载,中国的第一座木拱桥起源于北宋。最早的文献记载如《宋会要》中所说的“北宋天禧元年正月,罢修汴河无脚桥”。《续资治通鉴长编》也记载:“桥柱坏舟,遂献无脚桥式,编木为之,钉贯

其中。”

而文中所描述的中国第一座“编木为之”的“无脚桥”,也正是《清明上河图》中展示的这座造型独特,犹如一弯长虹的汴河虹桥!

那么,汴河木拱桥又是如何建造的呢?《渑水燕谈录》中用“取大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简单描述了虹桥的桥梁结构。而通过后来建筑学家和桥梁学家的分析研究发现,汴河虹桥的营造技艺非常科学,其结构精密而巧妙。从整体上看,虹桥的主拱由两个系统组成,它们通过横梁交叉搭置、相互承托,形成了拱形的整体结构,并通过拱上建筑的传递,承担桥面传下来的荷载。为了增强整体稳定性,两个系统之间还设置了五处横梁,以此加强其横向连接,形成整体,共同承担桥面负荷。

简单地说,工匠们充分利用了木材的抗压、抗弯以及抗拉等性能,将木头有组织地编制在一起,形成拱形结构,并实现了较大跨度和承重能力。

看来,张择端不仅没有凭空“捏造”,在《清明上河图》中,他对虹桥的写实描绘几乎将虹桥的结构完全还原了出来!

公元1502年,也就是在汴河虹桥出现后的485年,意大利超级天才达·芬奇也脑洞大开地绘制了一座木头小拱桥的图样,但他不知道的是,早在几个世纪前,中国人就做到了。

但由于木材本身缺陷,如容易腐朽,耐久性能差,并且由于自重较轻,容易被洪水冲垮等原因,木拱桥很难留存下来,包括《清明上河图》中展示的汴河虹桥也不复存在了。但值得骄傲的是,中国木拱桥的营造技艺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算盘的起源

中国是算盘的故乡, 现在世界上包括日本、美国一些国家所使用的算盘,都是中国体系的。因此,人们往往把算盘的发明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提并论。和木拱桥制造工艺一样,珠算也已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算盘的呢?从清代起,就有许多学者进行了考证。但由于缺少足够的证据,算盘的起源问题至今仍然众说纷纭。

有一些学者认为,算盘应该是起源于东汉。因为,中国在书籍上最早出现“珠算”这个名词,就是东汉数学家徐岳所作的《数术纪遗》。但是,也有许多学者认为,此书描写的珠算,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记数工具,与后来我们所说的能够进行复杂运算的算盘并不是一回事。

此外,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算盘是从元朝开始出现的。这种想法主要源于元代陶宗仪所著的《南村辍耕录》——“凡纳婢仆,初来时曰擂盘珠,言不拨自动;稍久,曰算盘珠,言拨之则动;既久,曰佛顶珠,言终日凝然,虽拨亦不动。”文章风趣生动地把不同资历的奴婢比作不同类型的算盘。学者认为,文中描述的算盘就与现代真正意义上的算盘差不多了。所以,说算盘起源于元代也不无道理。

但是,随着新证据的发现,算盘出现的年代又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惊喜!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最早出现的描绘算盘图样的作品是16世纪时的看图识字类书籍《对象四言》。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学者们意外地在一幅北宋纪实类画卷中看到了“算盘”的身影,没错,它就是《清明上河图》——在画卷最左端,有一家名为“赵太丞家”的药铺,药铺正面柜台上赫然放着一架算盘。(编者注:见图中白圈处)

后来,经珠算专家将画面摄影放大,确认画中之物就是与现代使用的算盘形制类似的算盘。也就是说,《清明上河图》是最早出现的带有算盘的图画。而《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景象是北宋时期的汴州,所以,其实最迟在公元1000年左右,算盘就已经出现了,比起之前学者们认为的元朝要早了200多年。

那么,《清明上河图》中关于算盘场景的描绘真的靠谱吗?

通常,在中国古代到药店抓药时,必须持有中医所开的药方,然后由药铺熟悉价格的店员计算出总价。比如,甘草三钱、黄莲二钱。而中药汤剂的配方大都十分复杂,一服中药多达十几味或二十几味是常有的事。所以,计算起价格来就比较繁琐。这样,药店里就必然要有得心应手的计算工具。

而在古代中国,充当这个工具的正是算盘。在《清明上河图》中,算盘出现的位置正好是药铺,所以,它是合情合理也值得相信的。当然,算盘出现的时间是否可能更早于北宋,这就需要新的历史资料来佐证了。

肩套式挽具

在《清明上河图》中,不仅有惟妙惟肖的人和物,就连动物身上都有可以琢磨的亮点。比如,大街上拉车的驴。一只驴有什么可看的?别急,再看看驴身上的挽具。

什么是挽具?简单地说,就是套在马或驴身上,用来挽着它们进行运输的工具。那么,《清明上河图》中驴的挽具有什么特别吗?要想知道它究竟有多“牛”,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古代国外的挽具长什么样。

读过古罗马著作的人往往会对埃及船只运送谷物到罗马有深刻印象,没有埃及的谷物,罗马人就会挨饿。很多人不仅会问,为什么不从意大利运谷物到罗马,却要选择从埃及走水路运输呢?答案很简单——因为没有一种马挽具能把意大利农业区的谷物运到罗马。

直到公元8世纪,西方挽马的唯一手段还是“项前肚带挽具”——把皮带勒在马的喉部。这是一种很不合理的方法,“勒喉”意味着马一旦使出最大力气就会窒息而死。

由于他们局限于使用这种可悲的挽具,马力既无法用于拉车运输,而且在骑兵战中也加剧了局势的混乱和相互残杀。不论马和骑手多么好,远距离骑马都会遇到严重的障碍。尤其是劣马,在行进中不仅容易疲劳,而且走着走着就会闷塞至半死不活状。

而中国在挽具上则比西方先进太多。很早以前,聪明的中国人就改用了胸带挽具——用绳子套着胸部和锁骨,把负重交由胸部承担。如此一来,马在牵引车辆的时候不仅不会被勒死,而且也能发出更大的力量。

但这种挽马的方法又给车辆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车的结构要求更复杂了——需要再增加一根长而弯曲的辀(安在大車上的工具)。但更重要的是,它把车的重心增高了,使得车在快速转弯时容易发生翻车事故。所以,胸带挽具还需改进。

由于马最有力的位置在肩胛,于是后来,更加科学的肩套便出现了——马的受力点挪到两肩肩胛部位。对马来说,这种设计使其发力更容易,也增加了发力效率。对车来说,类似辕、辀等多余部件也可以省去,而且大大降低了车的重心,提高了车的平稳性。

在《清明上河图》中,我们不难发现,这四头驴都采用了肩套式挽具。后来,这种发明也逐渐传到欧洲,但那也是一两百年后的事了。

你看,仅仅一幅《清明上河图》中就暗藏了这么多领先于时代的“高科技”。可见,宋朝不仅是绘画的黄金时代,其科技水平在当时也毫不逊色。

(选自《大科技·百科新说》2015年第12期,荐稿人:李中一)

猜你喜欢
汴河清明上河图拱桥
基于汴河水系的北宋东京滨水商业初探
芦溪
水里的“小拱桥”
汴河故道,深埋地下的辉煌
从汴河兴衰看开封的城市发展起伏
《清明上河图》身世传奇:多次入宫曾遭劫被调包
《清明上河图》的盛世记忆
《清明上河图》中埋藏的科技秘密
蛋壳与拱桥
高一物理能力月月赛(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