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贵粟疏(节选)

2016-02-01 11:24
月读 2016年2期
关键词:百姓粮食农民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a,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b。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c,复卒三人d。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教曰e:“有石城十仞f,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

(《汉书·食货志》)

注释:

a 募:号令。    县官:汉代对官府的通称。

b 渫(xiè):分散、疏通。

c 车骑马:能驾战车的马,即战马。

d 复卒:免服兵役或免纳赋税。

e 神农:即神农氏,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

f 仞:古代计量单位。周尺八尺或七尺为一仞,周尺一尺约合23厘米。

大意:

当今之急,没有比让百姓从事农业生产更为重要的了。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关键在于重视粮食的价值;重视粮食价值的办法,在于让百姓用粮食来求赏或免罰。现在应该号召天下百姓交粮给政府,纳粮的可以封爵,或者赎罪。这样,富人就可以得到爵位,农民就可以得到钱财,粮食就能得到流通。那些能交纳粮食得到爵位的,都是比较富足的人。从这些人那里得到物品来供给政府,那么贫苦百姓担负的赋税就可以减轻,这就叫减少多余的去补给不够的,法令一旦颁布百姓就能够获得利益。依顺百姓的心愿,好处有三:一是君主需要的东西充足,二是百姓的赋税减少,三是鼓励从事农业生产。按现行法令,民间能输送一匹战马的,就可以免去三个人的兵役。战马是国家战备所用,所以可以使人免除兵役。神农氏曾教导说:“有十仞高的石砌城墙,有百步之宽的护城河,上百万全副武装的兵士,然而没有粮食,还是守不住的。”这样看来,粮食是君王治理天下最需要的东西,是国家最根本的政务。

【解析】

秦末农民起义和长达五年的楚汉之争,使农民流离失所,民生凋敝。面对这一局面,汉高帝刘邦以及惠帝(吕后)、文帝都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招抚流亡,赐予田宅,农业生产逐渐恢复。但与此同时,大地主、大商人开始对农民进行兼并和侵夺,大批农民流离失所,加之商业的发展和商人的囤积居奇导致谷贱伤农,阶级矛盾由此日趋激化;另一方面,北方游牧民族频繁南下侵扰,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见此形势,大臣晁错忧心如焚,遂从“守边备塞,劝农立本”的战略思想出发,向汉文帝上疏。班固的《汉书》将此奏疏分成两部分,“守边备塞”编入晁错本传,“劝农立本”编入《食货志》,后人将《食货志》中的这一部分抽出,加上了《论贵粟疏》的标题。本文即节选于此。

可以看出,晁错立足于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实际,以“贵粟”为核心,全面论述了农业生产和粮食的重要性,并提出重农抑商、入粟于官、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张。应该说这对当时发展农业、巩固政权,以及后来成就“文景之治”的局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文中提及的“顺于民心”,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时至今日,重农抑商、入粟于官、拜爵除罪等具体措施虽已不再合乎国情,但“三农”问题的解决,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关乎中国的稳定和发展,重农固本仍是安民之基和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贵粟”的思想仍有借鉴意义。(高希)

猜你喜欢
百姓粮食农民
耕牛和农民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逆向倒推,非比寻常
珍惜粮食
无所不为
百姓身边的守护者
农民
百姓看家“风”
百姓腰包更鼓了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