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黑铁
摘 要:生态教学是生态理念整合教育思想的新体系,是教育生活回归自然状态的新境界。生态教学应注重统一性与平衡性,让课堂成为生命之树郁郁葱葱的绿洲;注重情境性和体验性,让课堂成为诗意之泉处处流淌的乐园;注重开放性和生成性,让课堂成为思维之花绚烂绽放的天空。
关键词:历史课堂;生态教学;回归;自然
中图分类号:G420;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2-0024-02
一、注重统一性与平衡性,让课堂成为生命之树郁郁葱葱的绿洲
理想的课堂就应该是教学主体、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情境之间及与外部环境等诸要素有效互动动态平衡的一个生态系统。所以,构建生态化初中历史课堂首先必须宏观把握并协调好教学系统中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1)“但开风气不为师”——师与生的和谐。“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苏霍姆林斯基)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是课堂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生态链,其和谐与否是衡量课堂生态优劣的重要标尺。师生之间一旦疏离隔阂对立,即使教师有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扎实的教学技巧,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师生关系一旦亲密融洽和谐,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历史的无限精彩才会被学生一览无余,学生就会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和谐师生关系首先表现在师生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尊重相互砥砺,其次表现在交往中的民主,相互信任相互接纳。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对学生持有合理的教育期望,理解并尊重学生的追求、情感、兴趣及需要,永远记住自己的工作是因学生的存在而存在的,不急功近利,不苛求挑剔;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对学生亲而不溺爱,宽严有度刚柔并济。“光爱还不够,必须善于爱。”(克鲁普斯卡娅)只有将关爱呵护和严格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教学秩序的有条不紊,才能调动师生双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
(2)“深处种菱浅种稻”——教与学的协调。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存在两个明显的误区:一是“穿新鞋,走老路”。有的教师打着新课程的旗号,依然沿袭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热衷于历史知识的记忆,考试成绩的提高,个人名利的双收。二是“捡芝麻,丢西瓜”。有的教师打着新课程的旗号,热衷于自流式的教学形式,一味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为技术而技术,为活动而活动,为热闹而热闹。用生态的眼光看,这两种课堂显然都是极端扭曲变味的。生态化教学要求把历史教学看作一个整体,用生态的眼光对待历史教学,树立一种“环保”理念,使历史教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教”是为“学”服务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叶圣陶)。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过程的有机集合,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辩证统一不可偏废的。
(3)“只留清气满乾坤”——教与育的统一。布鲁尼曾说:“历史将赋予我们真正的教养,是一门绝不容忽视的学科。”构建生态化历史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根本,为落脚点,为归宿点,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在心灵深处播种人文素养,使学生的生命得到舒展。“借鉴历史、资治育人”,是历史学科当然的社会功能。它的育人功能蕴含在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暗示性教育中受到启发教育从而优化心理行为。这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不落痕迹的教育符合学校德育和学生身心的基本特点,容易消除学生的心理戒备和抵触情绪,从而能很好地达到感化的目的。而任何一部历史教材都蕴含着取之不尽的生动鲜活的德育素材。如读张骞、玄奘、鉴真,我们不仅要读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更应读到信念使命勇敢坚持。读商鞅、张居正、王安石,我们应读到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另外,还要注重历史文本与现实生活的统一,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统一,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量化评价与整体评价的统一等等。
二、注重情境性和体验性,让课堂成为诗意之泉处处流淌的乐园
生态化教学理论认为,人类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自然、社会、生理、心理相互依存的世界。课堂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生态主体和生态环境,是由教师、学生、环境之间交互作用形成的有机的整体。情境性和体验性是生态化历史课堂的显著特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
(1)“烟波浩渺满目前”——创设无限逼真的教学情境。不像自然现象在相同的条件下可以反复出现,历史由于时空的限制,具有一去不复返不可复制的特性。再由于历史学科自身特有的严肃性、抽象性、记忆性的特点和初中学生自身特有的生活阅历浅、抽象思维能力弱、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所以中学历史课堂往往容易走进沉闷呆板、枯燥乏味甚至令人生厌的“死态”。随着有效教学的价值取向逐渐从为行为结果而教学的教师中心取向到为认知建构而教学的学生中心取向,再发展到为情境性认知而教学的生态化取向。这就要求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有力支撑以丰富多彩的媒体精心设计无限逼真的教学情境,让“死去活来”,让“昨日重现”。如教学“九一八事变”,教师就反复利用歌曲《松花江上》营造教学情境并采用角色扮演等活动安排教学,让学生触摸了历史的脉搏,使民族的悲愤在年轻的心中重新燃烧。
(2)“不畏浮云遮望眼”——在无限逼真的教学情境中体验历史。布鲁纳认为,学科的教学,不是灌输作为结果的知识,而是指导儿童参与形成知识的过程。考虑到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历史学习特别需要体验,即通过“复现”“还原”历史情境,使学生欣赏、理解、感悟历史。通过教师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开发和利用潜在资源与创生资源的活动,使学生的个体经验与教学情境实现最佳耦合。从生态化教学的视角来看,教学中的体验应当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体验是促进学生学习和内在潜能发展的重要途径,体验是学生存在和发展及追求生命意义的根本方式。学习的实质就是个体参与实践并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只有让学生走进历史、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反思历史,历史课堂才会洋溢浓郁的生命气息和人文气息。
(3)“衣带渐宽终不悔”——在情境体验中向幸福的人生坚实地迈进。长期以来历史教学总是强调勤奋,靠学生的死记硬背来学习知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生动有趣往往是他们喜欢一门学科的最大理由,从某种程度上说,形象性、生动性是初中历史学科的生命。实际上,一部人类史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恢弘史诗、一幅气象万千的生动画卷、一曲荡气回肠的华彩乐章。所谓生态化,就是要“道法自然”。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师不仅能视学生有血有肉,还能视历史栩栩如生。他能与历史融为一体:他是历史画卷里的一道风景,他是历史故事里的一个角色。他能以丰富多彩的媒体、无限逼真的情境和独具匠心的活动把生动的历史“重现”“还原”,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理想的教师应达到艺术化的教学水平,化紧张为轻松、化枯燥为生动、化深奥为通俗、化腐朽为神奇,引导学生走向幸福的人生。
三、注重开放性和生成性,让课堂成为思维之花绚烂绽放的天空
从宏观来看,课堂只不过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所以,生态化的历史课应该打破僵化封闭壁垒阴森的藩篱,走向灵动开放自由呼吸的田园。具体地说,一要统筹教育者、学习者、教学内容与社会环境诸要素,建构开放型的教学模式;二要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开放性的与外界不断互动的生态化的系统之中;三要为每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实现学生、教师与社会的多方共赢。
(1)“总把新桃换旧符”——行进在历史与现实之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科教学决不能与学生的生活脱离,而应该让学生的生活自然成为教学的背景,让学生在现实的自然和社会中真实地完成“光合作用”。生态化教学主张教学系统与外部环境和谐共生并趋向最优、高效与和谐发展的状态。其核心思想就是促进历史教学走向真实生活世界,走向现实生态环境,沟通历史学习与生活世界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生命体验成为课程文化的重要成分。实际上,学生乃至成人总是从他们的生活中直接地、现成地吸取经验和教训,从而获得大部分的教育。历史教学只有敢于直面丰富的变化的社会生活,注意结合现实和针对学生实际进行教育教学才会彰显其强大的教育功能和强烈的现实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开放的生态化系统之中,不把教材作为学习的唯一资源,重视学科整合;不把学校作为学习的唯一场所,重视生活经验,重视社会实践;不把教师看成唯一的指导者或先知者,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指导,重视教师以外的其他支持人员包括资料管理人员、实验室技术人员或维修人员、社会的从业者以及家长等的言传身教。
(2)“红杏枝头春意闹”——让教师、学生、文本自由对话。生态化教学主张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发生内隐学习并获得大量的缄默知识。在重视学生对缄默知识获得的同时还要重视将其转化为明确知识,用词语说明和阐释其对所学历史知识建构的意义的理解。原生态的历史教学不应该是死寂或独语的世界,而是语言与语言发生交流、思想与思想产生碰撞的生机盎然的殿堂。教学的本质正在于交往,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共同在场、共同参与、共同分享、共同发展的过程。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可见,课堂对话不仅仅是一种调动学生的手段,更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激活课堂的教学技巧,更是一种走进心灵的教育境界;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语言的讨论或争鸣,更是师生之间心灵的靠拢与沟通。在此意义上,教师可以和学生对话,学生和学生也可以对话,甚至学生可以与文本对话,今人可以与古人对话。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创设有助于学生探究、互动的实践环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讨论、猜想、探究、解释、评价等活动,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建立社会化的交往方式,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维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真正进步。
(3)“东方风来满眼春”——让无限的精彩动态生成。生态的课堂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和条件会随时发生变化。因此,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元素,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 非预设性教学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当遇到课堂意外时,聪明的教师非但不回避,还会把这意外及时纳入教学当中,及时调整,重新建构,从而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难得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如果失去了它的生成性,那么课堂也就失去了生命活力。
四、结束语
“教育要回归自然。”(卢梭)“回归”是一种踏着夕阳把家回的惬意,是一种迎着炊烟荷锄归的怡然。生态化教学就是新课程改革对历史课堂最深情的呼唤。愿我们的课堂都能成为生命之树郁郁葱葱的绿洲、诗意之泉处处流淌的乐园、思维之花绚烂绽放的天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快乐成长的迷人的生态王国。
参考文献:
[1]宁玉涛.历史教学应以生为本[J].吉林教育,2011(19).
[2]王冬云.新课标理念下历史教学策略探讨[J].南昌高专学报,2006(06).
[3]刘淑芬.如何让历史课堂生动有趣[J].学苑教育,2011(13).
[4]黄小娜.初中历史课堂活动教学模式初探[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