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胜宝
海外学者论中国孙子兵学与诸子百家
韩胜宝
海外学者认为,《孙子兵法》的产生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孕育过程,其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春秋时期频繁的战争案例、社会思潮、文化因素及孙武的家族基因和个人天赋以外,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的统体思维、辩证思维、象类思维等思维方式对其理论体系的构筑起了指导性作用。孙子兵学汲取了诸子百家之精华,集中华优秀文化之大成,这是其之所以产生于中国而不产生于外国、之所以产生于春秋而不产生于其他时期、之所以不论在丘牛大车时代还是在国际化现代化的电子时代仍闪烁着东方独特的智慧光芒的主要原因。
中国驻蒙古国资深记者评价说,上下五千年,上有老下有小,诸子百家一个也不能少。齐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光辉灿烂,浩浩荡荡,影响着中国,也影响着世界。在齐鲁文化中,文武之道两位圣人是最闪光的两个亮点。文圣孔子,创立了儒学,经典是《论语》;武圣孙子,创立了兵学,经典是《孙子兵法》。《论语》以道德治理天下,《孙子兵法》以智慧平定天下。
从老子、孔子到孙子,中华文化象一个大家庭,要“尊老爱孙”。蒙古国孔子学院蒙方院长其米德策耶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兵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等等。
新加坡孔子学院院长许福吉博士认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它不止是儒家,比如说墨子、老子、庄子、孙子,甚至还有阴阳家,都是中华文化的经典。孔子和孙子都是同一时代人,同为齐鲁人,儒家文化与兵家文化也是互相渗透、互为影响的。如中国的兵家文化讲究“先礼后兵”,这个“礼”就是儒家的,而“兵”则是兵家的,两者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因此,我们把《论语》和《孙子兵法》一起传授,把儒与兵、文与武、柔与刚、软与硬,交融在一起。
在葡萄牙里斯本孔子学院,正厅最醒目的位置,孔子像与《孙子兵法》竹简并列放在一起,让人领略中国古代文武两位圣人的风采。里斯本孔子学院葡方院长费茂实博士说,这体现了中国儒家学说与兵家思想在孔子学院等量齐观。孔子学院不仅仅传播孔子,应传播包括诸子百家在内的更多的中华优秀文化,而孙子是“世界兵学圣祖”,全世界都崇拜他,孔子学院应该有他的地位。
日本知名华文媒体人孔健形象地比喻说,日本人手上离不开中国的两件宝:左手孔子,右手孙子,可谓文武并重,收发自如。这两件宝,一是儒学,二是兵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老家山东青岛的孔健对同乡孔子和孙子怀有特殊的感情,热衷于在日本传播儒家和兵家文化。他说,“《论语》加算盘”的经营理念,很早就由被誉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涩泽荣一提出。涩泽荣一是著名实业家,在日本几乎家喻户晓,曾参与创办东京证券交易所、第一国立银行(现瑞穗银行)等500多家企业,不少至今仍是日本经济的顶梁柱。
孔健解释说,算盘就是计算、算计、计谋,《孙子兵法》十三篇开篇就是“计”。“左手孔子,右手孙子”的搭配可谓完美无瑕。
涩泽荣一能创办并使500多家企业发展壮大的秘诀就在于此,即用孔子的儒学统一思想,用孙子的兵学武装企业。孔健说,“左手孔子,右手孙子”是日本在“二战”后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今,进入世界500强的日本企业几乎都研究《孙子兵法》。
孔健认为,日本深受中国儒家思想和兵家思想的双重影响。可以说,日本是除中国之外,《论语》和《孙子兵法》传播最早、影响最深最广的国家,中国文化已融入日本人的血液和骨髓。他说,德川家康开创的江户幕府延续260多年之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善用中国的两件宝。
德国科隆大学汉学家、翻译家吕福克赞美说,《孙子兵法》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语言上,明显汲取了老子《道德经》的营养。孙子不仅把老子的“道”引进兵家,还把老子不拘一格的道术思想性哲学诗引进十三篇,抑扬顿挫,富有韵味,节奏感强,好读好记。
吕福克认为,孙子汲取百家之长,使十三篇的造句技巧达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是《道德经》等古代优秀散文的继承和发展。古人说“老子、孙子一字一理,如串八宝珠瑰,间错而不断”。
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中文系讲座教授杨义评价说,《孙子兵法》十三篇的行文不过六千余言,略长于《老子》,而化韵体为散体。如果说《老子》言道妙以机趣,那么《孙子兵法》则述“诡道”以精诚。
杨义诠释说,“道”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关键词”。《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纲领。《孙子》提出“道天、地、将、法”,把“道”放在五事之首,成为整部兵法的核心思想“全胜之道”, 这与《老子》五千言,用了73个“道”字后先辉映。
《老子》突出了以柔胜刚的智谋方针“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孙子》说“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论道重虚实相生,是《老子》为中国哲学和美学发明的一条重要的原理,用了古时冶炼业使用的风箱设喻“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孙子》奇正虚实之论,是中国古代兵学精华所在:“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避实就虚”“攻其所必救”。
《老子》是从水中体验道体、道性的。所谓“上善若水”“譬道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全书散发着水文化的气息。《孙子》“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以水形喻兵势,极具神韵。
《老子》婴儿喻道“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孙子》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谿,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担任过《文学评论》主编的杨义评论说,在述学方式中,《老子》堪称独特的,是写成韵散交错、时或句式整齐、时或长短不拘的道术思想性的诗,或哲学诗,行文律动着一种抑扬顿挫的节奏之美。孙子不是文章家,胜似文章家。《孙子兵法》是一流文章,一锤打下,落地有声,文字功夫已达到了无意为文而文采自见、高明而精微的境界。
杨义还评论说,《孙子兵法》还善用连喻,《九地篇》又说“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在比喻等待和把握战争机遇时还说“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这些比喻或意蕴饱满,或辞采飞扬,说理多有力度。组合常语而能开拓深刻的意义,以简练的文句包容宏富的内涵,同时著述大概只有《老子》能与比肩。
原台湾淡江大学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李子弋称,孙子汲取了老子的道家思想,从而形成了《孙子兵法》的基本理念,奠定了中国人自己的战略文化思想。孙子“道、天、地、将、法”把“道”放在首位,可见“道”的重要。“道”是中国人的核心价值,只有中国人真正懂这个“道”。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就是一部五千年的战略思想的记录,从中华文化到中国战略,应该是这样的一个“道”的体系。
李子弋解释道,《孙子兵法》受先秦道家影响,书内所诠之战略方法着眼于更为广阔的角度,也就是从天的高度来分析的。世人常道《孙子兵法》中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其实不然,还有更高的境界,就是孙子讲的“道胜”,才是最高境界。孙子的基本思想是只有“道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扩展到更为高远的境界上,就是人类不仅要发展,更要长存。
美国哈佛大学学者托马斯·克利里称,《孙子兵法》这部战略经典著作不仅充满着伟大的道家作品诸如《道德经》的思想,而且它揭示了道家的基本原理乃是所有中国传统武学兵经的最终之源。更有甚者,尽管《孙子兵法》在陈述原理方面无与伦比,但探索其战略实践的深奥底蕴之关键则取决于道家专注的心理展现。
克利里是东亚语言文化哲学博士,他特别强调《孙子兵法》这部军事论著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内涵”,并与道家思想联系起来探讨,这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研究的一种新尝试。说明西方学者不仅重视 《孙子兵法》的军事价值,也关注其哲学价值。
1988年,克利里重译了《孙子兵法》,由纽约道布尔德出版社出版,并列人美国“桑巴拉龙版丛书”“道家著作类”。他在长达40页的《导论》中首先用大量的篇幅将《孙子兵法》与《道德经》作比较。在其序言中声称,“我认为,了解《孙子兵法》的道家要旨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美国美华艺术学会会长、北加州作家协会会长林中明论述说,《老子》说“道”,论“为”;孔子说“仁”,讲“学”;《孙子)说“兵”,教“战”。他们三人都说到“道”,但是《孙子》所讲的“道”跟孔孟、老庄所讲的“道”在方向上很不一样。《孙子》重“人、势”,讲 “奇、正”。因为知道“人决定战争”,所以把兵法艺术当作“导引” “人、势” 的要道。
林中明比较说,《老子》的道,意在天地人“三才”中的“天”;孔子的道,意在“地”上的政府社稷;《孙子》的道,专注于人。《孙子》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固然是说政府对人民可以“导之以政”,共度艰难,或将军可以领导士兵出生入死。林中明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之道,竟然也离不开兵法原则。
林中明喜欢称自己为中国文化的研究者和爱好者。他说,《孙子·虚实篇》里踵《老子》之道,亦曰“兵形象水”,在《行军篇》里又说“令素行以教其民”,在《九变篇》里也讲“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应用《孙子兵法》,把读者导引到作者所安排的情境,这是武道文用。
台湾周易文化研究会创会理事长刘君祖考证,战国时代的奇人鬼谷子聚徒讲学,据说苏秦、张仪、孙膑、庞涓都是他的弟子。苏秦和张仪是倡导纵横的外交家,而孙膑和庞涓为著名的兵法家,皆出鬼谷一门,显示伐交与伐兵的关系之密切,也印证兵法与易学渊源之深厚。以易研兵,可站在中华文化哲学的制高点上,大到透彻世事沧桑,小到领悟人生经验。
刘君祖为台湾著名易学大师,研究易学30多年,出版16本易学著作和相关音像作品。其讲授的《大易兵法》《易解三十六计》等课程,充满兵法的奥妙与易学的神奇,吸引众多听者。
刘君祖说,《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之一,是中国人文文化的基础,其内容涵盖广泛, 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军事学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以易经卦象来说,师卦劳师动众,行险而顾,讲的是军事抗争;比卦比附结盟,建国亲侯,讲的则是外交,可见军事与外交实为一体。用于商业竞争,师卦代表激烈竞争,比卦有助合作双赢,称作竟合,相得益彰。
其它许多卦象也与兵法有密切的联系。刘君祖说,经典与经典都有联系。易经的智慧学理的阴阳变化、虚实法则,影响并运用于兵法。《易经》与《孙子兵法》均主张巧用天时地利、为将之道、集中兵力、奇正并用、速战速决;易经与孙子均贯穿了兵以诈立、避实击虚、因敌制胜的战略战术。
法国著名《周易》学家夏汉生认为,老子的《道德经》《周易》和《孙子兵法》都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三本中国古代经典有许多相通之处,说明中国文化互补性很强,融合性也很强。
夏汉生说,易经与兵法,在军事上有着直接的联系。易经的妙处可以拓展到军事等领域,在战争中求阴阳平衡、虚实结合法则。易经中“征”字出现了18次,这个“征”拆开来就是奇正,因为两个人就会变奇,与孙子在《兵势篇》提出的“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有明显的共同点。
易经中的吉凶在《孙子兵法》的开篇中就充分体现,开宗明义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就是吉凶。孙子把战争与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生死紧密联系起来,就是与吉凶联系起来。
师卦讲的是阴阳变化。“师”指军队,师卦,阐释由争讼终于演变成战争的用兵原则。战争是凶恶的工具,用兵必须慎重。军队必须是正义之师,战争必须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战无不胜,这是师卦的主要精神。
比挂,阳生阴成。提倡“以柔克刚”。中国古代“柔”与“刚”都是武器,“柔”是钩,“刚”是剑,在战场上有时钩比剑的作用和威力要大。他幽默地说,所以现在说女人的武器不可轻视。比卦还主张和谐,内部团结,与孙子“上下同欲”“同舟共济”是一致的。
遯卦主张“以退为进”。孙子和毛泽东兵法也都主张“以退为进”,“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说的就是“以退为进”。毛泽东是“以退为进”的高手,退出延安就是典型的案例;“二战”中斯大林也践行“以退为进”,最终取得胜利。
在谈到易经的哲学思想与孙子的哲学思想有何联系时,夏汉生说,易经的哲学思想与孙子的哲学思想如出一辙,面对强势和弱势,易经主张不用抗争的形式,不流血冲突,采取柔和的方式,与孙子的和平理念,尽量降低战争的灾害完全吻合。
(此文为作者在2016年3月2日山东孙子研究会举办的“中华文化与孙子兵学学术论坛”上发表的论文。)
(责任编辑:曹永孚)
Overseas Scholars Review Chinese Sun Zi’s Military Science and the Hundred Thought of Schools
Han Shengbao
2015-9-25
韩胜宝,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理事、苏州孙子兵法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苏州市相城区孙武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