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服务业与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
王莎何国平姚菊琴罗艳
(中南大学湘雅护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13)
〔关键词〕健康服务业;养老;人才培养
为满足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促进健康服务业及养老服务业发展十分关键〔1〕。2013年10月14日国务院提出近年发展我国健康服务业的“八大任务、七项举措”,明确指出通过开放市场准入、创新投融资引导方式、加大财政和土地支持政策等方式完成大力发展医疗服务,积极发展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由此可以预见近几年全国各地的健康、养老服务机构将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势必需要大量专业人才作为保障〔2〕。我国健康、养老服务专业人才极度紧缺、教育水平良莠不齐,重视和加大健康服务业与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我国健康服务业与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1.1培养体系与规模我国健康、养老服务专业主要培养职业导向型与学术研究型两类人才,包括院校培养、机构培训、政府与院校合作培训的方式。我国仅有57所高职、中专院校开设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包括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等〔3〕,年招生人数约2 500人,高等院校未开设本科及研究生层次养老服务专业,只有老年医学、老年护理学等相关专业教育,培养层次单一,专业特色不凸显,培养体系不完善。导致现今健康、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多是由原医疗、护理专业毕业生及无相关专业教育的待业、失业人员转业而来,其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服务质量不能满足老年人生理、心理等多层次需求,专业护理人员工作量大、供不应求〔4~6〕。数据显示,我国养老护理员的市场需求约1 000万,而现有30多万,取得执业资格证认定者不足10万〔7〕。
1.2课程结构与内容已开设养老服务专业的高职、中专院校所用教材不统一、编写不规范,高等院校中养老服务相关课程比重小,多沿用医学基础课程、护理专业课程与实践指导相结合的模式,采用全国高校医类、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规范教材,与养老服务专业所需理论与技能相差甚远。课程内容重视医学理论知识,忽视学生及培训学员职业道德、交流沟通等人文素养的培养,大部分医学院校已开设老年护理学、护理伦理学、护理美学等课程,但只作为选修课,不利于养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8〕。
1.3师资教学力量 高职、中专院校养老服务专业教师中本科及以下学历居多,研究生及以上课程多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顾完成,缺乏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院校提供的见习、实习单位少,见习时间短、次数少,实践带教教师学历水平低,带教内容片面,以养老院实习为例,学生只在护士或管理层工作人员带领下,参观养老院的设施、环境,远达不到实践要求。
2健康服务业与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策略
2.1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保证专业人才供给的有力保证。强化层次教育,各高校应广泛开设健康、养老服务专业,增加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构建高职、中专职业教育为主,专科、本科、研究生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拓宽培养方式,充分发挥继续教育、在职教育、学历教育、远程教育等方式灵活、高效的优势,促进专业人才转型,提升基层从业人员素质〔9〕。
2.2推广合作办学模式专业选择与就业前景息息相关,应开展“订单式”、“委培式”合作办学计划〔10〕。院校与健康、养老服务机构签订人才录用协议与实习指导协议,健康、养老机构作为教学实习基地,促进学生尽早熟悉工作环境、适应角色,提供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保证毕业生就业率。Picchio等〔11〕认为机构内部教育可有效提高从业人员的工作绩效。因此,应赋予健康、养老机构从业人员优先接受继续教育、在职教育、学历教育资格,健康、养老机构推选并资助骨干人员完成学业,掌握养老服务专业知识与技能后,完成本机构内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整体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质。
院校与政府加强联系,关注政府相关部门及政策动向,依靠政府职能优势、院校专业权威优势,有的放矢地培养健康、养老服务紧缺人才。以养老护理员资格培训为例,2011~2012年中南大学护理学院联合湖南省商务厅、湖南省财政厅两部门,招收湖南省各市、县农村及长沙城郊200名待业人员作为学员,通过学员建档和培训、学员实习结合学员考核的培养方案,集中培训医院陪护人员及失能老年人居家陪护员,凭借培训单位的双层影响力,所有学员广泛就职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湘雅二医院、湖南省肿瘤医院等三级甲等医院及养老机构,极大提升健康、养老服务水平。
2.3优化课程设置,丰富培养内涵
2.3.1多层次知识结构健康、养老服务业涉及医学、心理、保健、伦理、经济、管理、科技、文化、哲学、旅游等多学科知识〔12〕,应打破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除开设老年医学、护理学之外,增设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哲学等应用型课程。增加操作技术课程和见习实践课时,提高学生动手、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将理论成绩、操作成绩、见习成绩纳入最终考核成绩。2011~2012年,中南大学组织开展两届养老护理员培训班,培训内容涉及与家政养老服务员服务工作相适应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医疗保健、职业道德及专项技能等多方面知识,该培训班学员的养老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用人单位、患者及养老人员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得以提高。
2.3.2多元化素质培养Broughton等〔13〕发现应用DVD培训方法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对老年痴呆患者记忆、语言能力缺失的应对知识。应用PPT、DVD等媒介,通过情景模拟、应急演习、职业道德讲座、案例分析等形式培养从业人员的语言表达、交流沟通、紧急应对等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有效避免老年人产生被歧视感、孤独感,提高服务满意度〔14〕。根据学生到勤率、参与积极性给予评分,并纳入最终考核成绩。
2.3.3重点技能与创新能力培养重点技能,如疼痛的管理、老年痴呆患者行为应对、空巢老人心理干预、老年人虐待识别能力、慢病管理等〔15~19〕,给予老年人中的特殊群体有针对性的专业化服务;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开设专项资金或奖学金,鼓励中医经典保健方法、特色养老服务等的研发。
2.4增强师资教学力量
2.4.1师资“软实力”选送符合条件的高等院校健康、养老服务相关专业优秀教师及研究生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本院校资助等形式出国到养老服务专业领先的知名大学留学,为我国高等院校培养一批养老服务专业顶尖人才,以带动学科发展;健康、养老服务机构选派较高学历的从业人员参加高校继续教育课程,通过规范的专业学习,获得实习带教资格及培训所在机构从业人员的能力;定时邀请国外健康、养老服务专家讲课;聘请专业教师,完成与医学独立的经济、管理、文化、哲学等课程。通过这四种方式,达到教师资源利用最大化,提高师资“软实力”。
2.4.2教学“硬实力”通过合作办学,健康、养老服务机构作为实践教育基地,增加不同管理模式、不同特点的见习与实习单位;建立模拟养老病房,补充教学演示用具等。
2.5培养中医专业人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学有其独特的医药卫生资源及医疗保健服务资源〔20〕,发挥我国传统和特色优势,培养中医专业人才并投身医疗保健服务,对加快我国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进程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①采用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创新培养模式〔21〕,培养理论与临床实践能力均衡发展的复合型人才;②通过等级考核制度〔22〕,督促中医专业人才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专著的学习与掌握,进一步开发古代医学著作中的保健知识;③增设中医专业方向,比如中医保健、中医康复、中医美容等,使中医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化、精细化,为开展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专业化人才。
2.6吸引人才流向从院校、机构、政府三方面采取措施:①各级院校增设专业点,对报考养老服务专业学生给予减免学费、生活补助、安排就业等激励政策;②提高健康、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工资与福利待遇,缴纳社会福利保险,加强职业防护与劳动保障〔23〕,增加健康、养老从业人员职业成就感与归属感,提高养老服务业的吸引力〔24,25〕;③政府利用公众媒体效应,宣传健康、养老服务业的前景,树立从业人员的良好形象,以公共舆论的力量逐渐改变“养老服务就是伺候人”的传统观念,吸引人才流向,扩大专业人才培养规模。
2.7人才培养国际化美国、英国的健康管理人才培养、日本的养老服务模式及护理人员专业化培训均对我国健康、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有一定指导意义〔26,27〕。我国院校应主动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院校、养老机构合作,在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考核制度、护理人员培养层次等方面吸取经验〔13〕,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以国际视角审视我国健康、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不足与优势,并进一步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人才培养计划。
综上,作为带动国家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28〕,健康服务业与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推广合作办学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增强师资教学力量、培养中医专业人才、吸引人才流向等措施,建设健康、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对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强化社会养老服务意识、发展健康服务业与养老服务业、促进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发挥着重要作用。
3参考文献
1王松岭,范中原,李奎.“十二五”期间城镇养老服务业对GDP贡献预测研究〔J〕.商业时代,2013;(4):119-21.
2何立军.大力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 为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J〕.中国民政,2013;(9):29.
3黄菲,张会君,解杰梅.国内外养老护理人员培训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1;25(1):189-91.
4Ho JC,Lee MB,Chen RY,etal.Work-related fatigue among medical personnel in Taiwan〔J〕.J Formos Med Assoc,2013;112(10):608-15.
5李永民,郭昌炤.中国多层次老年服务教育的人才培养——以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为基础的分析〔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2;(2):13-7.
6Lange JW,Mager DR,Andrews N.The ELDER expansion project:building cultural competence among long term home care workers〔J〕.Appl Nurs Res,2013;26(2):58-62.
7赛明明,王鹏.计划生育家庭居家养老服务探析〔J〕.前沿,2013;(5):110-3.
8黄岩松,陈卓颐.机构养老服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探讨〔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4(4):78-9.
9刘利君.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策略研究〔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2;(4):34-8.
10杨晨.我国养老护理专业人才培训研究〔J〕.成人教育,2013;33(6):55-7.
11Picchio M,van Ours JC.Retaining through training even for older workers〔J〕.Econ Educ Rev,2013;32(3):29-48.
12陆杰华.关于我国老年产业发展现状、设想与前景的理论思考〔J〕.人口与经济,2000;(4):59-63.
13Broughton M,Smith ER,Baker R,etal.Evaluation of a caregiver education program to support memory and communication in dementia:a controlled pretest-posttest study with nursing home staff〔J〕.Int J Nurs Stud,2011;48(11):1436-44.
14Lagacé M,Tanguany A,Lavallée ML,etal.The silent impact of ageist communication in long term care facilities:elders' perspectives on quality of life and coping strategies〔J〕.J Aging Stud,2012;26(3):335-42.
15Teresi JA,Ramirez M,Ellis J,etal.A staff intervention targeting resident-to-resident elder mistreatment(R-REM)in long-term care increased staff knowledge,recognition and reporting:results from a cluster randomized trial〔J〕.Int J Nurs Stud,2013;50(5):644-56.
16White HA,Lee Kirby R.Folding and unfolding manual wheelchairs:an ergonomic evaluation of health-care workers〔J〕.Appl Ergon,2003;34(6):571-9.
17Takai Y,Yamamoto-Mitani N,Okamoto Y,etal.Literature review of pain prevalence among older residents of nursing homes〔J〕.Pain Manag Nurs,2010;11(4):209-23.
18Teresi JA,Ramirez M,Remler D,etal.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implementing evidence-based education and best practices in nursing homes:effects on falls,quality-of-life and societal costs〔J〕.Int J Nurs Stud,2013;50(4):448-63.
19Whittaker E,Georgekernohan W,Hasson F,etal.The palliative care education needs of nursing home staff〔J〕.Nurse Educ Today,2006;26(6):501-10.
20司富春,宋雪杰,高燕.我国中医养生保健发展的现状及思考〔J〕.中医研究,2013;26(7):1-3.
21呼海涛,詹向红,王振亮,等.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培养中医人才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3):256-8.
22杨关林.创新特色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新时期中医药发展〔J〕.中国高校科技,2013;(8):15-7.
23Banerjee A,Daly T,Armstrong P,etal.Structural violence in long-term,residential care for older people:comparing canada and scandinavia〔J〕.Soc Sci Med,2012;74(3):390-8.
24Govender K,Grainger L,Naidoo R.Developing retention and return strategies for South African advanced life support paramedics:a qualitative study〔J〕.African J Emerg Med,2013;3(2):59-66.
25Westermann C,Kozak A,Harling M,etal.Burnout intervention studies for inpatient elderly care nursing staff: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Int J Nurs Stud,2014;51(1):63-71.
26宁素荣,张会君,尹姣,等.英国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版),2011;32(7):79-80.
27浙江省发改委课题组.国内外健康产业发展之经验借鉴〔J〕.浙江经济,2013;(16):28-31.
28廖冰清.“大健康”产业将成为世界经济新引擎相关市值占全球股票总市值13%〔N〕.经济参考报,2013-9-12(4).
〔2014-11-08修回〕
(编辑王一涵)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6)07-1767-03;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7.104
通讯作者:何国平(1952-),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区养老护理、社区老年病防护、护理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省重点学科建设资助项目(No.B121053337);中南大学研究生自主探索创新项目(No.2014zzts332)
第一作者:王莎(1991-),女,在读硕士,主要从事社区老年护理、社区慢性病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