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海平(浙江省诸暨市林业技术推广总站311800)
古树名木信息卡制作初探
斯海平
(浙江省诸暨市林业技术推广总站311800)
从照片、地理位置、身份信息、编号和社会属性5方面详细地探讨了古树名木信息卡的内容,并从工具、规格、单张卡和纸质文本的制作介绍了信息卡的制作方法,通过将古树名木信息卡在网络上公布,进而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网,让全社会都能随时了解任何一株古树名木的信息,使每一位公民都能参与古树名木的保护。
古树名木;网络;信息卡
最近20多年来,古树名木的保护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全社会的重视,各地相继颁布地方性法规,绿化管理部门每隔一段时间就对古树名木进行一次普查,并通过在报纸上发表名录、安放石质保护碑、钉保护牌等措施向社会公示,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但报纸不一定随时随地都能找到,保护牌也有可能受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而网络却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网络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它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更新及时、价格低廉、可以互动等优势。目前,任何一级政府和部门,都已经在互联网上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这就为古树名木上网提供了物质基础,那么,古树名木怎么上网呢?就是在网络上制作和发布古树名木信息卡。
所谓古树名木信息卡,就是把古树名木普查得到的信息进行集中处理、归类、编号,再按照一个古树群一卡或一株古树名木一卡的方法建立电子档案,相当于居民身份证。这是一项崭新的工作,至今未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结合工作,笔者对制作古树名木信息卡进行了一些探索,现抛砖引玉,以供同仁批评指正。
古树名木信息卡应该集中精炼地反映古树名木调查表的主要内容,由于古树名木数量一般较多,又是面向公众的,因此要求表达清晰完整、数据准确可靠,主要有照片、地理位置、身份信息、编号和社会属性5方面的内容。
1.1照片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生活进入了“读图时代”,“图文并茂”是对信息的普遍要求,“无图无真相”是对网络信息最常见指责。图片能反映文字无法描述的内容,能省下很多文字篇幅,能使信息变得直观、生动活泼,能给人现场感。古树名木信息卡的第一要素就是图片。
图片的来源就是调查时用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作为资料照片,首先必须符合真实、清晰等基本要求;其次,落叶树、开花结果明显的树种,还要选择合适的季节。技术上,大致要注意以下5点:
(1)镜头变焦范围广:现行数码相机,像素已经足够大,但古树名木大多不是生长在平坦开阔的地方,且一般都比较高大,而制作信息卡要尽量使用能反映古树名木全貌的照片,因此,广角镜头是必须的,变焦镜头的广角端应在18mm或更短。另外,有些古树的树种较为罕见,现场难以鉴定,需要拍摄清晰的细节,而因为树干高,所以最好能带长镜头。建议使用从广角镜到望远镜的变焦镜头。
(2)相机要端平:古树名木树干倾斜较多,拍摄全貌时,往往人为地把它“校正”,这是古树名木照片拍摄的大忌。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应选用有平衡提示功能的相机。照片一定要突出主体,但又要照顾环境。
(3)尽量用顺光:跟艺术照片不同,资料照片必须把真实放在第一位,逆光照片虽有美学价值,但使人无法看清树木细部特征,应尽量避免。
(4)信息量要大:古树名木照片不仅要反映其全貌,还要反映其有特点的局部,如腐烂的树干、周围环境对树木造成的损害等等,对一些在全貌照片中无法看清树干的,可单独拍摄树干照片,在制作信息卡时,局部特定画面可放在图片的适当位置。
(5)对画面长宽比的要求:信息卡以正方形为宜,因为照片有横向也有纵向。照片的长宽比以2∶3较好,这样,制作成的信息卡,有2/3面积是照片,1/3留给文字。
古树名木与人不同,人的识别信息全在脸上,居民身份证采用头像,照片只需占较小的角落。而古树名木一般体积庞大,邮票一样大小的照片根本反映不了它的特征。
1.2地理位置
(1)生长地乡镇、村、小地名:小地名应写清在村口、路边、居民住宅前后或单位庭院等等。
(2)经纬度、海拔:目前使用的GPS卫星定位仪,经纬度可以读到秒以下2-3位小数,按地球平均直径1274202千米计算,纬度每秒在地面上的距离就是12742020米×3.1416÷ 360÷60÷60≈30.89米,也就是只要取到秒的百分位,就能精确到一步以内,这个精确度足以找到以及区分几株很靠近的树木。除了在赤道上,经度每单位在地面上的距离都小于相应的纬度单位。因此,经纬度的读数也只要记到秒以下2位小数。
现有的GPS定位仪对海拔测量的误差稍大,但海拔精度对古树名木定位的意义并不大,因此,海拔一般只需记到米,不记小数。
1.3身份信息
(1)中文名:树木的中文名一般应以《中国植物志》等权威著作为主,地方植物志为辅,同时考虑当地的习惯名称。
如Castanea mollissima,《中国植物志》的第一中文名为“栗”,《浙江植物志》称“板栗”,诸暨民间历来称“栗树”,还有以树命名的村——“栗树坪”,1980年代推广良种“毛板红”,群众在林业技术人员的影响下也习惯了称“板栗”,因此,保护牌和信息卡可统一使用“板栗”这一中文名。
又如Osmanthus fragrans,《中国植物志》和《浙江植物志》均为“木犀”,《浙江植物志》有“桂花”这一别名,而当地人不识“木犀”只认“桂花”。2003年钉保护牌后,不断有人反映“树种搞错”。此次可采用“木犀(桂花)”的办法,两者兼顾。
(2)胸围和树高:测定立林蓄积量,一般采用胸径,但古树名木常常由于树龄较大,树干粗大或不规则,因此以在树高1.3米处测量胸围为宜。古树名木为灌木、藤本或小乔木的,以地围代替胸围。胸围以厘米为单位,而树高以米为单位。树高即顶芽与地面的垂直落差,对于树干通直挺拔的古树名木,这正好是伐倒后的树干总长,但对于树干偏斜的乔木或藤本,则偏低。
1.4编号
(1)编号:编号应能反映一株古树名木的所在地,正如机动车牌照;古树还要有保护级别以及在同一级别中的编号。
(2)古树的保护级别:根据树龄和有关规定来确定。
1.5社会属性
(1)权属:名木一般为全民所有,即国有;而古树则有可能为国有,也有可能为所在地村庄所有,也有可能为个人所有。
(2)保护责任人:可以写上责任人及其电话号码,但因变化较大,以集中公布当地绿化管理机关及联系电话为宜。
2.1工具
(1)使用Photo shop软件。
(2)对硬件的要求:电脑只要有1G以上内存,但因为过渡文件PDF较大,所以应该准备较大的硬盘空间,一般每50株古树名木应准备1G的硬盘。
2.2规格
信息卡要求规格统一,所以设计成正方形。照片为纵向时,文字信息放在右侧,照片为横向时,文字信息放在下方。
目前个人电脑显示器高度在1000像素左右,因此,在制作信息卡时,也以1000像素左右为宜,过大浪费空间,过小影响效果。但印刷纸质文本时,就应该有足够的分辨率。下面是笔者的设计:
(1)纸质文本的排版:用宽420mm,高297mm 的A3幅面,分辨率400dpi,每页2行,每行3张卡,每树一卡,古树群用2-3张图片,每个古树群占一行。
(2)单张卡的规格:按照每页2×3排版,除去边缘和间隔,每张卡可以有120×120mm的空间,按400dpi的分辨率计算,可得1891 ×1891的像素。
(3)网络用单张卡的规格:直接把规格缩小到一半,即945×945像素。
2.3单张卡和纸质文本的制作
古树名木信息卡,以照片为主,附注文字。
(1)建文件:在Photo shop软件中,新建一个长宽各120mm,分辨率400dpi和白底或透明底文件,此时查看大小,可以发现,文件的像素是1891×1891。
(2)贴照片:点击“约束比例”,把外业调查拍摄的照片的长边直接调整成1891像素,此时,短边会自动调整成1261像素。拖入已建文件,横向照片放在上方,纵向照片放在左边,这样比较符合阅读习惯。
有的照片在拍摄时取景过大,冲淡主体,可作适当剪辑,但仍应掌握2∶3的比例,也有的存在曝光过度或不足,可调节“色阶”和“亮度”。有的树木某部位需要重点交代(如硬化地面需要整改),可制作小图,贴在大图的适当部位,小图边缘镶2像素白边以区分。
(3)压文字:文字的内容已在前面说明,这里只说字号、字体和颜色。文字太小影响阅读效果,太大又有损美观,笔者的经验,以12号为宜。汉字字体用宋体或楷书,字母和数字用Times New Romam。颜色为黑色。
有的古树比较靠近,2株或更多的在同一照片中,为了区分,可以在树的侧方(一般为外侧)附注相应编号以示区别。编号用红色10号字,复制一副图层置其下,删格化,图层链接,描2像素黄色边。这样一来,红字就显得很醒目。
(4)保存文件。完成以上工作后,就要为文件保存并命名。文件命名可用所在乡镇与顺序号,或树木编号。此时的文件尚需校对修改,应分别用PSD和JPEG格式各保存一个。
(5)纸质文本排版。按照前面说过的规格,划好辅助线,设计好图饰、标记、页码,直接拖入单卡的JPEG文件。
此外,就是打印、校对、修改、定稿、付印。网络版缩小到一半。
(1)信息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网络保护古树名木,是历史的必然。制作图文并茂的信息卡,把主要信息集中到卡上,以古树名木的编号作文件名,一树一卡,可以十分方便地查阅。
(2)古树名木信息卡,以照片为主,辅之以文字。可以编印成册,也可以挂在相应的政府网站上,条件成熟后,还可以建立“中国古树名木保护网”集中展示。网站应该采用国家绿化委或省级绿化委的名义,以提高古树名木资料的权威性,有利于处理涉及古树名木的案件。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2004.
[2]浙江植物志编辑委员会.浙江植物志[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993.
[3]斯海平,孟根达,杨共鸣,等.古树名木保护牌的现状与设计制作探讨[J].华东森林经理,2015,29(2).
[4]王元胜,甘长青,周肖红.香山公园古树名木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技术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02).
[5]林孝松.城市古树名木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初步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7,(02).
[6]李晓东,杨义波,石正璞.长春市古树名木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J].长春大学学报,2007,17(06).
S759.6
B
1004-7743(2016)03-0064-04
2016-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