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东旭
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农民工就业政策问题探讨
郭东旭
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山东日照276826
摘要:最近几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脚步明显放慢。为了了解农民工在经济债务危机下的就业情况,政府从公共财政、公共服务等角度出发,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如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解决企业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促进了农民工的权益。在实际生活中,农民工因为知识水平不高、技能不强等特点,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失业。为此,政府应该利用法律手段调整农民工就业形势,以公共化服务推动促进农民工就业,提高农民工就业水平。
关键词:经济增长;农民工就业;就业政策;关心农民工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民工就业出现很大困难。国家开始对农民工进城提供公共服务,保障农民工就业环境、维护农民工合作权益。通过农民工就业的现状了解,明白农民工就业问题,对促进农民工就业稳定和提高就业质量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农民工就业现状
(一)大部分农民工集中在传统行业上
通过观察和农民工人数流量,大部分农民工在机械制造业、建筑业、商务服务业、矿山采掘业、房地产业、家政服务业、纺织服装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从年龄上来分析,35岁以下的新生农民工就业于餐饮类、电子电器行业、机械制造类,36岁以上的老一代农民工主要是机械制造、商务服务行业类等。[1]
(二)大多数农民工就业于非国有企业
从就业性质来看,在民营和私营方面农民工就业比重最高。另外,港澳台独资以及合资企业就业比重高,国有企业就业比重没有民营或私营企业高。
(三)就业方式和就业渠道不同
根据统计结果,许多农民工就业是自己进城寻找的,有的是老乡介绍的,也有的是通过劳动力市场就业的,还有的是通过用工单位和职业中介介绍的,在就业方式上,大多数农民工是靠本人及社会关系就业的。
二、农民工就业存在问题
(一)农民工被动性流动问题
许多农民工在同一个单位就业最长时间是3年以下,时间越长农民工数量就越少,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性最明显。虽然就业流动性很明显,但是大部分都是农民工自己主动流动。比如一些企业只签短期合同甚至不签合同,使得就业问题更加复杂。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建筑业、服装加工业、电子组装等行业部门的被动性就业明显。
(二)农民工缺乏权益保障
很多农民工被用工单位超时、延时工作时却得不到相应的报酬,加上农民工就业环境恶劣,缺乏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农民工得不到心灵的归属感,也不能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去。[2]这对农民工也是相当不公平的,因为他们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但是却不能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被当地人歧视归属感很差。
(三)农民工总量下降,就业难
在经济增长速度逐渐下降的情况下,农民工开始出现数量上的下降,例如一些出口加工企业。[3]因为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一些出口加工企业倒闭或者出现经营困难,导致很多工人下岗,农民工就业机会减小,就业增长速度缓慢。
三、促进农民工就业政策
(一)进行外来人员居住证管理制度
可以在一些中小城市实施农民工居住证的制度,如果在小城市发展顺利的话可以在大城市实施。对外来务工人员颁发城市居民居住证之后,可以降低农民工身份在当地城市的陌生感,也能保证农民工获得心灵上的慰藉。除此之外,城市社区还要发挥服务功能,引导农民工积极参与社区组织活动,提供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机会。对待农民工子女应该也要一视同仁,保障子女入学、住房、就业等多方面的利益。
(二)加强农民工就业保护措施
我国的农民工数量大劳动力旺盛,但是由于现在居于买方市场,农民工往往只有被别人挑选的份,用工单位处于优势会造成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保障。[4]这就需要劳动监察部门对用工单位各个环节的进行监管,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以及人身安全。
四、结语
我国每年的农民工数量庞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中小型企业正逐步发展,需要用工用人的地方有很多。只要合理运用农民工,能发展企业促进企业利益。但是,同时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明哲保身开始进行裁员,大量的农民工失业,人力荒废。为此,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对策,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增加农民工群体的文化教育,逐渐提高农民工的能力。企业在用人方面,应该给予农民工足够的物质保障,要多多考虑农民工生活不易,不能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更不能在劳动合同上做手脚欺负农民工。用工单位要多关心农民工生活,让他们在他乡也可以感受温暖。政府以公共服务职能和企业齐心协力,带动农民工就业向更光明的方向发展,解决农民工心理担忧,发挥农民工价值,推动社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新岭,赵永乐,林竹,宋成一.农民工就业: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耦合分析[J].农村经济,2007,12:117-120.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课题组,韩俊,崔传义,金三林,秦中春,王宾.农民工就业总体态势与政策因应:对19个省(区、市)107个村的调查[J].改革,2010,06:5-24.
[3]王飞.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基于城市社区为平台的视角[J].当代青年研究,2013,02:104-110.
[4]陈森斌,杨舸.改革开放后的农民工政策思路变迁[J].人口与发展,2013,02:10-17.
作者简介:郭东旭(1991-),男,汉族,山东菏泽人,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F249.21;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13-02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