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稿
编者按
我们每个人每天在参与互联网经济和网络社交平台互动时,工作和生活的信息“痕迹”都在被精准记录与分析。伴随大数据技术和应用逐渐普及,个体日常行为信息的潜在意义正在被深度挖掘,其聚合而成的海量数据资源,在商业和国家安全领域呈现出广阔的价值。与此同时带来的隐患是,如果这些个人信息被技术和权力滥用,那么公众个人隐私与大数据应用的商业伦理边界可能轻易被不法分子“打破”,危及个人隐私权。
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2016年中国网民权益保护与调查报告》统计,仅从2015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一年间,我国网民因垃圾信息、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漏等遭受的经济损失就高达915亿元,黑灰行业已经形成巨大的产业链。从2010年至2016年,仅北京地区法院确认的被泄露公民个人信息就超过1.6亿条。
当然,大数据环境下个体信息和隐私遭遇侵犯和挑战,不只源于数据使用者违规违法处理,还存在法律和政策不完善、市场不规范、技术滞后、监管缺位以及个体隐私保护权利意识淡薄等诸多原因。
因此,对于当前大数据背景下个人信息保护的解决策略,不能单纯依靠权力、市场、法律或是道德约束机制的其中一项或几项,而是需要在多方协调的统一“治理”框架下实施组合拳。在大数据应用和个人信息保护之间,亟须建立系统的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