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通识课教学方法改革刍议

2016-02-01 10:25:44田晓丽
法制博览 2016年13期
关键词:教学方法改革

田晓丽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法律通识课教学方法改革刍议

田晓丽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上升为国家治国理政基本方略的大背景下,加强高校法律通识课建设,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法治意识的培育是非常必要的。为提高高校法律通识课的教学效果,需要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手段,努力构建案例式、讨论式、对话式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法律通识课;教学方法;改革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突出“依法治国”理念,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上升为战略高度,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法治保障,并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在讲求法治的大环境下,对于高校学生进行法律通识课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作为高校开设的法律通识课而言,其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当代大学生了解法律常识,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的基础性理论,更为重要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养成依法行事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因此,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传统法律通识课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就成为摆在法律通识课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

与其他类型的高校通识课类似,目前许多高校法律通识课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学生学习的目标不够明确,学习积极性有待调动

对于为何要学习法律通识课课程,不少大学生不甚了了,由此也决定了他们中一些人对于这门课程采取敷衍塞责的消极态度,甚至不愿意认真听课,去而不听;更有甚者,以各种理由向教师请假,不去上课。高校法律通识课课程安排不同专业的学生混合上课,这本来应是一件好事,但大家彼此缺乏有效的交流,上课时听教师讲授,下课后即各自散去。由于是大班授课,老师难以切实掌控课堂的纪律,也难以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

二、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提升的空间

一般而言,法律通识课教师教学方式以讲授法为主,由于学生的人数多及专业情况复杂,教师教学难以做到更有针对性的进行讲授。部分教师的多媒体制作不够生动、丰富,有些教学所使用的案例与学生现实生活贴合的不够紧密,难以真正说服学生。法律通识课上课的时间通常是在周末或者晚上授课,每次上课的时间过久,教师和学生都疲惫不堪。课程学时较短与丰富的教学内容之间存在很大矛盾,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教师难以将所有的知识点都讲解透彻。

三、大班授课,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高校法律通识课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是以大班授课为主,人数大概在100人上下。在通常情况下,高校法律通识课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为主,师生之间互动不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够,由此导致了高校法律通识课学生的听课效果往往大打折扣,教学效果难言良好。高校法律通识课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坚持课程的时代性与先进性,坚持强化教学过程的系统性与有效性。

首先,明确高校法律通识课的教学目标。高校法律通识课不同于法律专业教育课,它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专业技能和专业学识,而是要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法治的通识教育,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较短的学时里培养其具备一定的法治意识。这一教学目标不仅教师要明确,大学生更要有深刻的认知。要让学习这门课的大学生懂得,通过法律通识课的学习,不是为了简单地提高政治素质,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法治意识。

其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手段。研制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努力促进课堂讲授与课件演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教学网站相结合,教师授课与学生讨论相结合,语言文字与音像资料相结合,课堂教授与模拟法庭相结合,等等。通过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把学生从传统教学的沉闷的课程教学中解放出来,达到既形象逼真地传授科学知识,又激发大学生学法律、爱法律的兴趣。

最后,努力构建案例式、讨论式、对话式的教学方法。整合课堂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所关注的问题为中心,进行案例式教学。按照教学目的,尽量选用最新的、有一定影响力的法律案例来进行教学,课堂教学突出新颖性、时代感、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力图构建以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意识为主线,穿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文历史背景,宣传积极的法治思想方法和观点,剔除案例中的不利因素,教学内容新颖、丰富,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思想和法治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总而言之,新时期高校法律通识课教学要发挥科技前沿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训练的魅力,结合不同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青年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心理,营造自主式、协作式的学习氛围,努力实现师生对话、学生讨论、线上教学与线下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将相对枯燥的法律学识与学生所关心的问题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法律通识课教学效果,最终达到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庄伟民.高职院校法律通识课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35).

[2]骆正言.法律通识课教学方法新探[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

[3]孔淑贞.大学通识课教学质量提升方法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5).

作者简介:田晓丽(1983-),女,河南荥阳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科研秘书,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13-0288-01

猜你喜欢
教学方法改革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1:42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改革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2:15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