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现象的探讨

2016-02-01 10:25:44
法制博览 2016年13期
关键词:建议

穆 莹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601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现象的探讨

穆莹

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支持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发展”,这是“社会工作”一词第二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这对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来说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试图运用社会交换理论分析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择业及就业的特性,为我国社工队伍的壮大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社会交换理论;社会工作人才;择业;建议

一、背景介绍

目前,在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刺激下,我国社会工作呈现出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据统计,目前我国有200所以上的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每年可以培养的社工人才过万人。但是,社会工作仍旧面临着人才供不应求以及人才大量流失的困境,尤其是中高级社工实务和管理人才的严重匮乏。从表面来看,社工人才匮乏是由于大量社工专业学生选择跨专业就业,但从深度考虑,社会工作人才流失不仅仅是社工个人选择而导致的现象,而是一个社会现象,改善社工流失现象是全社会都要为之付出努力的工作。

二、社会交换理论概述

社会交换理论这一社会学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随之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创立者霍曼斯以及布劳、埃默森是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该理论认为某种交换活动支配了人类的一切行为,人类的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实质就是一种交换关系。

资源的转移是建立起社会关系的基础。从择业角度看,择业是待业者与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等双向选择的过程,只有当双方所获权益达到一定程度的平衡时,该过程才会转化为双方利得的结果。但是从整个社会环境看来,待业者在此双向选择的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

三、社会交换理论下的社工专业学生择业行为分析

交换是指个人为了获取回报,而又真正得到回报的自愿性活动,择业的交换关系也是建立在这种利益基础之上的。物质因素和职业发展因素是大学生选择职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如工资收入、福利机制、工作环境等。另外兴趣爱好、发展空间、晋升机制、社会地位等个人职业发展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择业观。用人单位、机构如果未能提供对方所需要的资源,进而降低了“供给”的价值,不能提供令待业者满意的待遇和回报,就会造成待业者趋利避害,从而导致社会交换的失衡。

(一)心理上的交换关系

社会工作者在心理上的交换关系的对象是社会整体,是个体对于社会工作的责任感和社会对个体的认同感。梁丽萍认为,认同的本质不但是人体心理层面的意义,认同也包含群体层面的概念,认同的核心是个体价值的延伸,是将个体视为群体的一部分。①这种情感认同上的交换,包含尊重、理解、依赖等多种情感的给予。

(二)利益上的交换关系

任何形式的工作都是创造价值与得到回报的过程,价值是各种利他的结果,回报则是物质或情感上的补偿,社会工作也是双方互利的过程。从社会工作者个体与社会及机构角度来考量,这种利益资源的交换体现在社会工作者为社会付出时间、精力、行为等条件,社会及机构获得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并以金钱、物质等条件补偿社会工作者所付出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在双方利益达到一定成的平衡时双方获得双赢结果。

四、社会工作者流失现象分析

我国社会工作起步较晚,除香港、深圳两地外,我国其他大中城市社会工作发展仍旧属于初级阶段,各地普遍存在社工大量流失的现象。以社会工作起步较早的深圳为例,据深圳市社工协会于2015年发布的《深圳市社工行业年度数据报告》显示,2014年度深圳市平均在岗的社工为3535人,离职1622人。在离职社工中,在社工领域进行深造的有837人,余下的785人选择了离开社工行业,社工流失率高达22%,超出了社工行业20%流失率的警戒线。另一方面从业数年的骨干社工的流失量也比较大,社工考证人数也在逐年下降使得社会工作陷入更大的困境。

五、社会交换理论下的社工流失原因分析

(一)项目的不稳定性

目前,我国的社会工作主要是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在政府的社会服务部门提供社工岗位,并借助社会工作者薪酬指导价的优势吸引大量社会工作者,这种“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政策大多不具有强制性,目前仍处于“鼓励”阶段,且常常脱离社会的实际需求,沦为政绩工程。

社会工作属于牵涉部门较多的复合项目,从人力、资金、社会资源引入、项目落地执行等重要环节都需要在政府各部门的主导下完成,部门牵扯太多导致项目孵化成长滞后,而政府相关的项目负责人职务变更也使得项目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毛明华认为,当前体制原因是导致社会工作发展较为滞后的重要障碍之一,体制的僵化造成了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同率较低。②政府购买“岗位社工”有利有弊。优点在于能迅速通过行政手段覆盖到很多领域,使得很多工作得以顺利执行;弊端是社工入驻后,不可避免地会被要求承担一部分行政工作,导致工作任务较为繁重,这些因素很可能会使其对工作产生倦怠,继而选择离开社工行业。

(二)激励制度不完善

按照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个体与其他个体或者群体之间之所以能够产生互动,是建立在互惠的关系基础上的。这种互惠关系体现在社会工作中,就是工作付出与回报的关系。由于待遇较低,加上处于基层,更多是服务于弱势群体,很多专业社工觉得没有发展空间。除待遇外,晋升机制、晋升空间也是社会工作者十分注重的要点,而我国各大中城市的社会工作在发展空间上尚缺完备的政策及制度。高强度的工作,微薄的薪酬,使得社工这个领域的人才流失成为常态。

(三)社会认同不足

我国社会工作起步较晚,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尚不明确,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其社会认同度是比较低的,甚至有很多人还不知道有这么一门专业。许多需要专业社会工作人员来完成的工作实际上仍在由非专业人士在旧体制的模式下从事相应的服务,而社工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却选择了其他行业,这使得社会工作岗位难以有新鲜血液注入,虽然国家正在逐步重视专业社工人员的培养,但目前对社工的配置还无法满足实际的需求,社工真正的融入岗位还需要较长时间。

六、关于改善社工就业环境的思考与建议

社会工作作为我国社会发展中的新事业,对于国家社会治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工作者的流失严重影响着我国社会工作的前进发展步伐。从整个行业角度看,简单的加薪、晋升却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人才流失的发展态势。

当前社会工作的发展重在“开源节流”,“开源”是指通过制定专业社工的职业、薪酬和晋升体系,增加社工在工资、福利、住房、养老等方面的保障,以此吸引专业社工人才。但是吸引人才并不是最终目的,留住人才才是目前社会工作的当务之急,这也是从根本上解决社工流失问题的“节流”工作。而留住人才则需要在政府、社会共同努力下,改善社会工作的大众印象,提高社会工作认知度。

社工流失问题凸显的不是简单的待遇以及晋升渠道问题,而是整个行业的结构问题。当前的 “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一个良好的行业环境应该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政府、企业、学校、社区四方合作的“孵化基地”,引入市场化操作手法,建立专业社工义工服务体系,融入企业志愿者、学校志愿者、社区志愿者三方辅助,以公益性与商业性并行的市场手段进行操作,建立起政府购买,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社工体系。

[注释]

①梁丽萍.中国人的宗教心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3-14.

②毛明华.陈赟畅.从社工人才大量流失看社会工作发展[J].社会工作,2007,8:3.

[参考文献]

[1]梁丽萍.中国人的宗教心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3-14.

[2]毛明华.陈赟畅.从社工人才流失看社会工作发展[J].社会工作,2007,8:3.

作者简介:穆莹(1989-),女,回族,安徽蚌埠人,安徽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社会工作专业,研究方向:老年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13-0281-02

猜你喜欢
建议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学生天地(2020年32期)2020-06-09 02:57:54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人大建设(2018年9期)2018-11-18 21:59:16
我的学习建议
高考二轮复习的几点建议
开好首次家长会的几点建议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11
对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建议
人间(2015年18期)2015-12-30 03:42:12
建议答复应该
浙江人大(2014年4期)2014-03-20 16:20:16
“有联大家改”第十九期联作修改建议选登
对联(2011年20期)2011-09-19 06:24:50
“有联大家改”第十四期联作修改建议选登
对联(2011年10期)2011-09-18 02:35:16
“有联大家改”第十二期联作修改建议选登
对联(2011年6期)2011-09-18 02:2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