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
——一师七团开展民族团结、推动兵地融合的故事

2016-02-01 07:11杨海凤裴桂革
兵团工运 2016年5期
关键词:团场维吾尔族幼儿园

□杨海凤 裴桂革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
——一师七团开展民族团结、推动兵地融合的故事

□杨海凤 裴桂革

2016年2月8日大年初一,一师七团团部烟花、爆竹不绝于耳。而家住在八连偏远牧场的八年级学生尤里瓦斯·莫拉库尔班家却静悄悄的,和往常没有什么区别。放假了,在地里帮妈妈撒羊粪的维吾尔族少年尤里瓦斯依然穿着那身蓝白相间的校服,身上斑驳的泥土,脸颊流淌的汗水把他不苟言笑的脸颊衬托得越发黑瘦、英俊。正专心于自己手中的活计时,忽然读六年级、品学兼优的妹妹哈力旦兴冲冲地跑来,连声催促:“哥哥快回家,咱们学校的老师来看望我们了。”

理念开启“双语”教育大门

七团中学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现有33个教学班,1216名民汉学生(其中维吾尔族学生87人),114名教师。近年来,随着兵团职能作用的转换,七团党委把民族团结与交融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以城镇化发展为平台,以文化交融为载体,主动承载起周边乡镇民族孩子“双语”教育的政治责任,并出台优惠政策、提供各种方便,鼓励团中学、幼儿园开拓视野,招收周边地方维吾尔族孩子入校学习。以此推动兵地各民族间相互嵌入式发展的新事业,充分发挥了团场先进文化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2015年秋季招生,团中学一下子又新增了66名地方维吾尔族中小学生。为了方便这些学生安心学习和生活,团中学采取封闭式管理,安排他们全部住校,并抽调了4名性格稳重、有经验的老教师负责他们的生活起居。这些生活老师每天手把手教孩子们叠被子、整理床铺、收拾房间,每天早上帮助不会自己梳头的维吾尔族女孩子梳辫子。有时候,一年级小同学不小心尿裤子、尿床了,4位生活老师总是耐心仔细地帮助他们更换干净的衣裤、晾晒被褥,并及时通知家长送来换洗的衣物。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金秋10月,落日余晖,静谧的七团中学,随着一串清脆的放学铃声响起,郁郁葱葱、被染成一片金色的校园霎时欢腾起来。在欢快的乐曲声中,与大量的同学背起书包涌向校门情景相反,团中学二楼政教处办公室门口,一个又一个穿着印有“七团中学”字样的校服的维吾尔族小巴郎们,不是忙着去宿舍,也不是忙着去食堂,像商量好了似的,他们从各自不同年级的教室里走来,一起伸着头,轻轻推开虚掩的门扉,很快向那个固定的位置瞟一眼,看见管理他们日常起居的副主任赵莉莉老师,一下子都亲热地围了上去。

家住在团场周边哈拉塔乡十六大队的三年级(3)班的小女生哈尼克孜.买买提,抢先走近赵老师,想问候的话还没说出口,赵老师就笑眯眯地搂过她,轻轻抚摸着她小脸蛋上的几道细细的小皱皮,关切地询问她:“哈尼克孜,这几天是不是又忘记擦郁美净了?你看你漂亮的小脸蛋又成哈蜜瓜了。”8岁的哈尼克孜垂下她大大的眼睛,害羞地点着头,不好意思地笑了。

“哈力旦,你没有按时吃药么,一个星期了,怎么手上的风疹块还没下去?”安抚完哈尼克孜,赵莉莉老师伸手牵住一直站在边上,默不作声的六年级女生哈力旦·库尔班捧着书本的手。忽然,她垂下目光,盯住女孩那裸露在外面的长手臂仔细看了起来。只见女孩手臂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风疹块,她心疼地问。

“吃药了,但是还是很痒。”女孩困惑地低声用流利的汉语说。

“肯定是药不对症,别急,明天老师带你再到门诊上好好看看。”

负责学校住校生管理的赵莉莉老师介绍说:每天和这些离开父母求学的民族孩子在一起,他们和我们汉族孩子没有区别,一样的纯真、热情和友好,都是一朵朵需要浇灌和护理的花朵。作为他们的老师,主动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有机会倾诉,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责任。

说起责任,2015年期中考试荣登学校“十大明星”之一的九年级(2)班的民族学生胡西塔尔深有感触地说:“记得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骑车我被摔断了腿,一个多月后,当我能来上课时,我的成绩严重跟不上班里的进度了。我害怕重读,找到我们班主任老师,老师最终同意我跟班试读。那些日子,为了让我成绩尽快赶上来,老师经常加班帮我补习,去他家开“小灶”简直是家常便饭。要不是当年的老师帮我,就不会有我今天的好成绩。我在乡里读书的妹妹就很羡慕我在汉族学校学习,羡慕这里的老师对我们抓得紧、管得严。为了让妹妹学习赶上来,我每周回家都要教她汉语,现在她的汉语成绩是他们学校最好的。”

民族融合从娃娃抓起

一师七团与哈拉塔乡毗邻。长期以来,团党委坚持开展兵地共建相融活动,其中包括抓娃娃教育。规定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群众凡是有来团场入学愿望的,团幼儿园和团中学全部予以接纳,办理入学手续;学习期间,民族学生和七团职工群众的子女一样全部享有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的优惠和收费。自2012年来,七团党委先后投资2000余万元,更新教育教学设备,引进人才,2014年又投入资金为团中学新建了环形塑胶跑道,装修了双语幼儿园,不断提升办学条件,创造良好育人环境,以此吸引更多的儿童入托、学生入学。

2012年3月,七团双语幼儿园终于建成并开学了。一天,园长李玉华办公室走进了一对维吾尔族青年夫妇,身边跟着一个四五岁大的小男孩。得知他们想送孩子入托的愿望后,李园长二话不说立刻为他们办理了入园手续,并承诺幼儿园会尊重地方民族习俗,给民族儿童另外开伙做饭,让他们和汉族巴郎一样愉快地学习和生活。让幼儿园没想到的是,第二天又有几个维吾尔族小巴郎前来报名。几个月后,园里的小巴郎人数达到65名。一年后,几乎不懂汉语的小巴郎们均能用汉语正常交流了。2015年,在三年的时间里,前来入园的小巴郎达到298名。其中许多小巴郎通过学习,不仅会说流利的汉话,而且会写汉字,2014年底,在阿克苏地区教师幼儿双语口语大赛中,大(4)班6岁的苏热亚·吾斯曼荣获优秀奖,让家长们满意得夸七团幼儿园——亚克西。家住在哈拉塔乡的西尔扎提·阿合尼亚孜,2012年入园时只有5岁,不会汉语,不识汉字。如今已是一名小学三年级的他,通过在团场的学习,他变得越来越活泼,学习也越来越好,被大家选为班长。为了方便他学习,2015年夏季西尔扎提的爸爸妈妈居然在七团开起了饭店,长期定居在七团。

阿布都塞米·肉孜上了两学年大班,刚来幼儿园时不爱说话,像个小哑巴似的,整日呆呆地坐在墙角,老师们教他拼音和数字,他也不读、不写。一天他的爸爸一手拿着一根柳枝一手推搡着满脸是泪的阿布都塞米进了班里。见到班主任肖艳老师,爸爸指着小阿布都塞米用简单生硬的汉语对肖老师说:“如果他再不好好说话、不好好学习,就告诉我,我让他退学回去放羊。”见此情景,肖艳一下子也着急了,如何启发他说话呢,成了肖老师的一个心病。有意无意,她总是让自己的视线追着阿布都塞米。终于在一次建构游戏中,肖老师发现了这个孩子的闪光点。那天肖老师拿出了幼儿园购置的积木,组织大家搭房子。看到积木,阿布都塞米一开始只是莫不关心地瞟了一眼,随后,肖老师发现他盯视其他小朋友盖房子的眼神格外专注、格外明亮时,心思不觉一动。她另外又拿出一盒积木来到阿布都塞米的跟前,摸着他的头一字一句慢慢地说:“阿布都塞米,盖房子很好玩的,老师跟你一起玩,好不好?”不知是肖老师一脸的柔和,还是积木本身的吸引力,总之,只是片刻的迟疑,这个小哑巴似的小巴郎终于伸出了他固执的小手,并且很快投入到“盖房子”游戏中。让肖老师又惊又喜的是,游戏中,阿布都塞米·肉孜不仅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搭建出各种不同造型的房子,而且每完成一个“作品”,他都会露出开心的笑容。这一发现让肖老师如获至宝,有意无意,她组织班里更多的小朋友跟阿布都塞米一起建高楼。一来二往、一天又一天,意想不到的结果发生了,昔日的“小哑巴”开口说话了!原来他能够听得懂汉语,上课也能举手回答问题了,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几个星期后,他还动手绘画。那天他画了楼房、画了树林、画了小草,闪着一双亮晶晶的大眼睛雀跃地来到肖老师身边,并一一展示给老师看。从那以后,他的爸爸也没再提退学放羊之事。2015年7月,阿布都塞米·肉孜顺利地从幼儿园毕业了。

三年来七团幼儿园连续荣获“兵团A级食品安全示范单位”称号,荣获师市“五一巾帼标兵岗”称号。2015年4月被评为一师阿拉尔市一级双语幼儿园。

为了推动双语幼儿园教育教学,几年来,团场不仅从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抓起,还重点加大了师资力量的投入。先后向全社会公开招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幼教老师近40名。自办维语40句教材,鼓励幼师带头学习维语。同时还有意识地招聘并培养维吾尔族教师,2015年8月的一次公开招聘中,21岁的维吾尔族大专生塔吉古丽·巴拉提在她的汉语笔试中第一句话就写道:“我是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

负责团文化、教育工作的党委常委、工会主席杨海凤说:“我们与地方民族同胞交流交往交融,文化交融是其次,思想上的交融才是最高交融。我们七团兵地民族融合从娃娃教育抓起,走嵌入式发展的道路还很长,需要我们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但是,我相信,坚持就能出成果。”

“五个一起”架起各民族友谊桥梁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新疆时曾指出:兵团要发挥安疆固边的稳定器、民族团结的大熔炉、先进文化示范区作用。七团党委从大局出发,从推动建立兵地之间和各民族之间相互嵌入式发展的要求出发,在全面吸纳接收哈拉塔镇的民族群众子女到团场入学时,因地制宜,努力用真诚友善的服务态度,良好的教育教学条件,以及公园式的城镇化建设环境,吸引周边哈拉塔镇的民族群众孩子入学。

近两年来,团场积极争取中央、兵团和浙江援建资金940万元,自筹资金2500万元,对七团教学楼进行抗震加固改造,幼儿园教学楼改造,新建了风雨塑胶操场,完成了均衡教育达标教学设施的配置,将幼儿园和学校食堂由私人承包经营收回公办,进行了学校食堂宿舍管理标准化创建。与此同时,加强学校教学管理,推出了“五个一起”融合式教育管理模式,即:各族学生混合编班,学在一起;安排各族学生全部住校,混合住宿,对离家较远的幼儿实行全托制,各族孩子共同生活在一起;学费、生活费等各项政策统一标准,维汉幼儿平等对待,管在一起;组织各族学生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从我做起”主题实践活动,让孩子活动在一起;召集各族家长一起开联系会,请懂汉语的维吾尔族家长当翻译,共同管理好孩子的生活、学习,民汉家长、孩子交流在一起。为此,团双语幼儿园坚持开展了每逢周五家长开放日和每月主题教育活动。学校坚持开展家长会与家长访问日活动。每逢活动日,维吾尔族家长们都会接到老师们的邀请。当他们一次次感受到自家的宝贝们与汉族学生没有区别地玩耍、学习并不断地进步时,没有一个不是脸上挂着笑容,直夸亚克西的。

年仅3岁的斯米地古丽是个没有母亲的小姑娘。半年前,父母离婚,小古丽跟着只有29岁的爸爸生活。那些日子,爸爸白天帮人打馕,只好把她锁在房子里任其在地上摸爬滚打。后来听七团的亲戚介绍说这些年七团小城镇不仅建设得好,而且也欢迎有手艺的人投资兴业发展二三产业,会打馕的爸爸于是带着她从喀什来到七团,并和亲戚合开了一家小餐馆。然而,就在小餐馆要营业时,整天在地上爬的小古丽成了爸爸头疼的事。2013年9月的一个周末,爸爸办事路过幼儿园,远远就被大门外一群等待接孩子的各族人群吸引了。他三步并作两步,惊讶地发现很多和小古丽差不多大的维吾尔族小巴郎们被幼儿老师们送到门口,并亲手交到正在等候的家长们手上。他眼睛一亮,立刻带着小古丽找到了园领导。幼儿园的老师们热情地接待了父女俩,立刻收小古丽入了园。

记得刚入园的那一个星期,被分在小小班的小古丽每天缩在墙角不和任何人交流。负责小小班的三位老师看在眼里怜爱在心上,不约而同纷纷承担起了妈妈的责任。每天清晨,老师们帮她洗脸、梳头,给她的小辫子上系上漂亮的头花。晚上,带她看电视,帮她洗澡、洗头、洗衣裤袜。因为小古丽送的是全托,每逢换洗衣服时,老师们都会把自己家女儿的小衣服拿来替她换上。渐渐地,小古丽开口说话了,先是维语,后来一口顺溜的汉语。如今这位昔日的小“泥猴”,可是幼儿园可爱、活泼、人见人爱的漂亮小巴蒂。父亲每次来园接送她时,脸上总是洋溢着感激而欣慰的笑容。

七年级的尤里瓦斯·莫拉库尔班与六(1)班哈力旦·莫拉库尔班及五年级的姆巴热克·莫拉库尔班是亲兄妹。十多年前举家由地方迁入七团八连放牧、给人打工为生。2006年爸爸因病去世,家里8个孩子(其中4个孩子是收养的)全靠妈妈一个人抚养,生活非常困难。2013年,当他们成绩优良的姐姐阿吉古丽突然说什么也不愿意上学时,老师们才知道了他们家庭的实际情况。从此他们兄妹三人成了学校和老师们格外关心的对象。哈力旦初潮时羞于告诉老师,也不敢向母亲要钱,管理学生宿舍的赵莉莉老师细心地发现了这个情况,赶紧给她买来了干净的衣裤和生活用品,并给她进行了青春期卫生知识教育。2014年,由于盖房子,家里欠了别人4万元钱。作为哥哥的尤里瓦斯特别懂事,学习之余,几乎每周休假回家都要帮助母亲放羊、锄草、打顶、拾棉花。有一个周末完后的返校日,班主任王喜玲老师发现好学的尤里瓦斯居然没有按要求记笔记,她走到尤里瓦斯跟前,这才看到尤里瓦斯一双黑瘦布满老茧的手因为握笔的右手受伤了.....当下王喜玲老师把他带到医务室进行包扎。为了减少妈妈负担,平常课余时间,懂事的尤里瓦斯也会悄悄到学校附近的果园和棉花地里给人打工,王老师知道后,严厉地批评了他,并拿出自己的工资给他添置衣物和学习用品。团中学在他们兄妹的住宿和生活上也优先给予了很多补助。2015年10月,当黑龙江红兴隆新闻社团把第一批11700元的助学捐款汇过来时,得到了团工会主席杨海凤的大力支持,并首先给尤里瓦斯兄妹发放了助学金6300元。这三个孩子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学校和老师们的厚爱。尤其尤里瓦斯和哈力旦连年被评为“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姆巴热克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被评为“热爱集体的好孩子”。

在七团中学,目前有87名维吾尔族孩子主动担任维汉师生及家长们交流的翻译,他们把从学校学到的民族团结政策宣传给家长,在民族团结工作中当好老师和学校的小助手和小主人。

被评为师市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的海力姑·吐鲁洪是个家住在周边哈勒塔乡28队的维吾尔族少妇。今年29岁。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来到了七团,被七团优美的环境和崇尚文明的生活方式所吸引。2011年,她不顾丈夫的反对,只身在七团租种棉花41亩。2013年连队主动和她签订了承包土地的合同。在多年的劳动中,她不仅学会了汉语,还学会了与连队职工们和睦相处、相互帮助的方式方法。每次回乡探亲时,她都会做丈夫的思想工作,领着丈夫在七团转悠,感受团场先进的文化生活。渐渐地,丈夫由不理解到主动来团帮助她一起植棉。几年中,他们不仅在七团买了楼房,还把两个孩子分别送进团场的幼儿园和学校。她说:“让他们早早学汉语,将来有出息。”如今,他的儿子爱尔兰·吐地曼已经是七团中学三年级的小学生。女儿今年夏天就该升一年级了。

14岁的少女阿丽娅,原来父母在地方开饭店,为了她的学业,父母毅然搬到团场,并在汇景小区租了房子。平常在社区打扫环境卫生的父母,空闲之余,也不忘重操旧业,经常在团部农贸市场摆摊卖烤包子、凉粉等各类风味小吃,一家人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活泼可爱的阿丽娅说:“爸爸妈妈把我带到七团,让我早早地接受汉族语言的教育,是他们最棒的选择。”

“五个一起”的管理模式,同时也助推七团带动了城镇人气的聚集。仅三年来,周边乡镇民族群众到七团观看夜景、灯光水幕喷泉,旅游、照婚纱照的就达近20万余人;带动了兵地共同协作发展。对维稳管控等各项重点工作,七团和周边乡镇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发力,共同管理。

2015年,七团被一师阿拉尔市评为师市“四个一起”民族团结先进团场。□

栏目责编:碧溪

猜你喜欢
团场维吾尔族幼儿园
浅谈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推进团场林业经营制度改革
——关于团场林业发展的思考
加强团场财政资金监管的思考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关于对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研究
爱“上”幼儿园
维吾尔族传统知识的民族生态学分析
一位维吾尔族老人的关爱情愫
新时期职工教育在团场职工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及措施
他富起来之后……:记维吾尔族“老关工”克力木·依莫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