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艳飞
(避暑山庄博物馆,河北 承德 067000)
浅析清代皇帝的性情与功过
丁艳飞
(避暑山庄博物馆,河北承德067000)
【摘要】本文以史实为依据,阐述清朝崛起之初(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和衰亡(嘉庆到宣统)两个阶段,清帝的性情及功过,辩证地解析性格决定命运这个主题(在封建社会来说,皇帝的性情往往决定着国家的命运)。
【关键词】清帝;性情;功过;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嘉庆到宣统
纵观历史,每一个朝代的建立,都有其不可抗拒的历史因素的作用。与此同时,作为历史更迭推动者的人类,其性情对肉体的操纵,面对是与非的决断,以及对朦胧世态的明辨能力,似乎都直接制动着历史前进的车轮,直抵人类进步的要害。
清朝,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而存在,它顺应着历史发展的必然,上演了一幕幕成功与失败。而清帝,作为封建王朝的主宰者,也随着清王朝的兴衰表述了自己的英明与昏庸,无畏与懦弱。本文仅就清朝崛起和衰亡两个阶段的几位皇帝,简要的阐述清帝的性情与其功过,不妥之处,还请指正。
(一)努尔哈赤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1626年),他是清王朝的奠基者,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努尔哈赤幼年时便丧了母,他的继母那拉氏是个刻薄寡恩的人,故他的家庭生活一直不和睦。青少年时期努尔哈赤就吃尽了苦头,据说经常靠挖人参、摘松子等换钱来维持生计。25岁那年,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一同死在了明军攻城的炮火之中,可以说,这人生中的又一次不幸对他后来的生命轨迹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在刺激他摆脱庸常生活的同时,在他从小就独立的性格基础上又跨越了一个界线,由此,他便踏上王者的征服之路。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在我们谈论努尔哈赤颠峰时刻的辉煌时,不难设想到他攀升过程的艰辛,不难设想一个伟人思想形成的过程,及渗入其中的诱导因素,就是这些看似不幸的勾兑,使其青史永存,使他的存在具备了特有的历史意义。
史料记载,历史学家们盘点努尔哈赤一生共有十大历史贡献[1]:
1.将女真各部进行统一
通过采取顺从者以礼相待,反抗者刀兵相见的原则,将300年来纷争不止难以统一的女真各部统一起来,从而促成满洲的民族大统一。
2.将整个东北进行统一
在明朝中后期,由于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加上连年天灾不断,众多绿林豪杰纷纷揭竿而起,连年战乱令明王朝无暇顾及东北地区。利用这一时机,努尔哈赤乘机起兵,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战争,结束了东北长期蹂躏掳掠、相互仇杀的悲惨局面,限制了沙俄东侵,日本南进。对于东北的统一可谓是意义深远,不只是对满族,就是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也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3.建立了属于本民族的文字
公元1599年,努尔哈赤以蒙古文为基础,创制满文,这就是无圈点满文(老满文),皇太极时改进成为有圈点满文(新满文),后人称之为新满文。文字的创立,让清朝有个官方语言和文字,对这一时期的记载保留了不少宝贵资料,也成为民族文化交融的桥梁和纽带,对于满族发展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4.军队改制为八旗制度
依照女真族时期的狩猎组织,将军队与户口进行结合,每支队伍赋予特定的旗帜,每一支部队的最顶级为固山额真,下设五个甲喇,每个甲喇下设五个牛录,每个牛录有300人组成。不仅将部队进行划分,相应的户口也对应了相应的旗帜,真正做到了“以旗统兵,以旗统民”的地步。整个部落的经济、社会、军事、行政、司法、宗教等等都以旗为基础相互紧密结合,构成了一个组织结构严谨,充满生机活力的整体。努尔哈赤创造的这一制度,为清朝打下江山,统一全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促成满民族的形成
女真各部落的相互融合、相互联姻,加上满文字的建立和八旗制度强力实施,让这一整体结合得更加紧密。新的民族自然而然地形成并发展起来。为此,皇太极在位期间曾专门下诏书明确新满族共同体形成,由此可见努尔哈赤应该是满洲族的始祖。
6.建立国家政权
在明朝万历四十四年年间,努尔哈赤以赫图阿拉为首都,按照蒙古、明朝的政权建立方式,成立了国家政权。此后,由于势力范围越来越大,将首都迁往辽阳和沈阳两地,并以此为根据地,进一步完成统一东北的大业。
7.作战勇敢、用兵如神
努尔哈赤征战44年,极少打败仗,被称之为常胜将军,在军事领域算得上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作为统帅,他除了作战英勇之外,在军事谋略、指挥艺术等方面也有着高超的指挥能力。对于采用何种作战手段对付敌人,总能有着天才般的思想和智慧。在著名的萨尔浒一战中,他采取集中兵力,以少胜多战术,让这次战役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至于其作战指挥艺术,还有据险设伏、巧用疑兵、速战速决、里应外合等等,通过这些经典战略,不难看出,努尔哈赤已经具备了一个伟人应具有的英明与魄力,其运用实践的各种兵略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军事思想。
8.对于蒙古族采用安抚优待政策
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所有中原统治者的心腹之患,而努尔哈赤采用各种恩威并施的手段,将蒙古上层人物笼络在自己旗下。这一政策的实施,彻底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统治阶级对北方游牧民族万分头疼的难题。康熙皇帝高度评价了这一政策,认为要比万里长城更为坚固。
9.对政治体制和经济社会进行改革
在其统治后金的几十年里,政治上建立了以汗位为中心,五大臣、八大贝勒相辅助的政治核心体制;经济上改奴隶制为封建制;在社会文化上将牧猎文化改为农耕文化。
10.决策迁都沈阳
天命十年(1625年),努尔哈赤决定将都城迁至沈阳,遭到诸臣反对。他力主迁都沈阳,认为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只有迁都才能让后金有所发展,事实证明,迁都以后的后金,无论从政治社会还是军事经济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对于努尔哈赤的成功所在,后人评论说关键因素在于他实现了四合一,即:天合,地合,人合,己合。所谓己合主要是胸怀开阔,心境豁达,能够把握自己,不奴役于人类环境,不受制于大事小情,这便是一个伟人取得成功的基本素质。
(二)皇太极
谈起皇太极,大家不难想到他的文治,他的武功,他的谋略。除了继承父亲优秀的品行,还对制定好的战略规划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实施,为后来清军所向披靡、八旗清兵天下无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为统一中原准备了充足的条件。皇太极一生的成功,与他先天禀赋有一定的关系,更因为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和人生经历所影响。皇太极自幼便丧了母亲,母亲只生有皇太极一子,没有同母的手足,可谓是一个孤苦伶仃的孩子。他处于皇室大家族,当时共有7为同父异母的哥哥,努尔哈赤共有6位妻子,而所属叶赫部的仅有皇太极生母一人,其他几位所属部落为建洲本部,两个部落之间还有血海深仇,这种情况下,让皇太极的成长经历极为复杂,对其影响深远。皇太极受母亲影响,极为聪敏,又过多、过早饱尝困苦,早已磨炼了坚韧性格和顽强意志。
努尔哈赤晚年时期,对于政策方面有了较大的偏差。在占据辽河平原以后,实行迁民政策,对汉民采取奴役和屠杀的高压政策,抢占其土地,搜刮粮食,满汉合居,造成民族矛盾逐渐尖锐起来[2]。皇太极继位后首先纠正了父亲的做法,对汉民提出了安抚政策。强调满、蒙、汉三个民族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此外他还专门规定和实施了许多对于汉人有利的政策,对汉族当中的为官者,采用拉拢和优待政策,进一步笼络汉族上层人士的人心[3]。
皇太极的纠正做法,除了在政治上、经济上改善了后金的不利状况,还进而促进了军事、人才的大发展。从《清史稿太宗本纪》一书中对皇太极的评价中可以看出此人能文能武,政事计谋无不精通,用兵如神,所向披靡[4]。皇太极无论是武功还是谋略,无论是心机还是手段,都发挥的淋漓尽致,令人望洋兴叹。这正是作为一个朝代的开拓者所必须具有的素质,同他这个人一样,在人生的舞台上,淋漓尽致地表达着自己”。
皇太极戎马一生,能载入史册的大事多不胜数,但最具划时代意义的两件大事之一是改女真为满洲,另一件是改国号为大清。皇太极的死标志着大清皇朝奠基工程的完结。
(一)嘉庆
嘉庆最大的功绩就是查办了和珅,此后面临的问题接踵而来,如白莲教的盛行,蛊惑了百姓的心智;外来势力蠢蠢欲动,想从中分一杯羹;矿产工业的封禁、农业减产等造成国库空缺严重;鸦片的流入损害了国民的精神和身体素质等等[5]。然而,他不可能从制度上解决这些难题,因为嘉庆胸中没有大格局,掌上没有大手笔,他徒有很好的儒学修养,徒有对文学、对诗歌、对书法、对文章的造诣,却没有像努尔哈赤、皇太极一样的人生经历与磨炼,没有像努尔哈赤、皇太极一样的治理天下的魄力,平庸流露的太多,致使清朝走向衰败。
(二)道光
道光帝一生执政30年,他在治理国家方面也有一定的贡献,首先对于整治吏治方面,加强了对贪污腐败的打击惩治力度,提拔了一批有作为、为官清廉的官员。其次通过清理河道、发展漕运等为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在整顿盐政、开通海洋运输行业建立了一些功绩。平息回部张格尔的骚乱、巩固新疆政权,这便是他一生当中最大的政绩。然而,道光帝因自身学识匮乏,他对西方的一些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等一无所知,对于国家的一些常识问题也是无从知晓,不知也罢,却还无知无畏,面对英国的强大的船炮竟也不屑一顾!
道光帝在自身方面做得很到位,一生可谓是勤政爱民,节俭度日。然而,他无知无勇,也缺少了一种帝王的性情,他做不到象努尔哈赤一样的己合,谈不上象皇太极一样让人生畏的心机,却以庸人的姿态,始终陶醉在自己的帝王宝座之中。我们暂且撇开《南京条约》给中国带来的耻辱不说,单单就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署对后世帝王治国的影响,使清朝统治元气大伤,使接下来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定都有了先例。我们不能说道光是个昏庸无道的皇帝,我们只能惋惜他性情中就没有以生死践约的魄力,就没有具备作为一个帝王的基本素质。
(三)咸丰
和道光一样,咸丰皇帝不仅错登了皇位,还在英法联军入侵皇都北京时扔了城池逃离到承德,还在其临终前错定了顾命八大臣。咸丰皇帝他没有国君的使命感,更没有历史的责任感,他不只贪女色、贪丝竹、贪美酒、贪鸦片,他还恐惧洋人,他身上真的没有一丁点的帝王素质,也就谈不上扭转乾坤的想法与魄力了。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咸丰没有下诏书决战,没有作战的决心,也没有周密部署,入侵者兵临城下,他却还能在圆明园庆祝他的寿辰,还能接受百官朝贺,还能在同乐园上演庆寿大戏,而英法联军6000余人已经打到了北京城外的八里桥,咸丰在没有做任何抵抗的情况下拔腿就跑,还能美其名曰“巡狩”。咸丰没有政治韬略,他战而不决,小胜即骄,他逃往热河,违背祖训,吸食鸦片,还堂而皇之的称之为“益寿如意膏”。这次侵略战争,让世人瞠目结舌、让全国为之震惊!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蒙受着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
(四)同治
同治年间,内有太平天国和义和团对抗统治,外有英法联军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可谓是内忧外患。当务之急只有进行改革,实行新政才能稳定统治地位不被动摇,于是在此期间有见识的王公大臣纷纷要求采取措施,其中,政体中改变原有行政格式,成立总理衙门办理政务;文化上设立同文馆,开办新式学校;工业上开办工厂,采矿修路;并选派优秀人才出国留洋,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优秀文化等。这一系列举措,让清朝改变了闭关锁国的现状,社会逐渐走向开放、走向文明。[6]
(五)光绪
光绪4岁登基,在位34年,享年38岁。光绪帝自幼习文好学,深受慈禧喜爱。并且从小拥有忧国忧民的情怀,时刻牢记天下百姓的疾苦。光绪曾著文《乙酉年御制文》,文中表述显露出光绪帝对百姓富足、国家兴旺的渴望。
光绪于1887年开始亲政,但是慈禧却处处限制他的权利,使他在宫内、宫外遇到的困局,超过了他的先祖,并且当时日本改革之后国力大增,有对外扩张的欲望,首先针对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地区。而俄国对我国疆土也是虎视眈眈,极力想吞并我国东北、西北大片疆土,而西方殖民者也开始了新一轮的侵略[7]。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光绪帝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影响下,试图维新政治,富国强民,对外坚决抗战,但在以慈禧为首的势力反对和镇压下,变法运动以失败告终,光绪也因此被囚禁,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
影响光绪性格的因素有三点:继承其母亲“桀骜”的基因;他在毓庆宫长达10年的学习,受儒家经典,师傅薰陶;战败赔款,民族灾难的社会因素。光绪在位期间,虽然也被迫签定《马关条约》,但他始终坚决主战,至少找回了一点皇帝的威仪,不象咸丰那般惧怕洋人。光绪有心强国,有意求变,只可惜他自己的行为受到太多的牵制,可以这样总结:光绪的一生,政治生活是悲剧的,家庭生活也是悲剧的。
(六)宣统
作为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在位时间最短,登基年龄最小,在宣统身上演释出了“立嗣-废嗣-再立”戏剧性的历史故事。
宣统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道:于养心殿召见张勋,张勋说:“共和不合咱的国情,只有皇上复位,万民才能得救。”宣统说:“我年龄小,当不了如此大任。”张勋讲了康熙8岁做皇帝的故事,宣统说:“既然如此,我就勉为其难吧!”
可见,宣统本无心做皇帝,而他的身份代表着大清皇室的终结,也代表着中华帝制的终结。他因年幼而没有独立的政治责任,他对于历史的是非功过我们后人也不必加以评论,仅仅作为一个清朝末代皇帝的符号而存于史册便罢。
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以其悲惨的遭遇培养了操纵天下的帝王性情,这种性情适应性如此之强,吃得惯喜怒与悲欢,看得清世态冷暖,辩得明功利与己欲,他们被世界锤炼,然后有了俯瞰世界的意识,真正走上了帝王的高度,创建了清王朝。
从嘉庆到宣统,受着“康乾盛世”的福荫,并没有走出私欲的魔障,没有魄力摆出大手笔,没有胸襟容得下大格局,做不得真英雄、真帝王。
每一个朝代从建立到灭亡的过程,确实需要几个象模象样的努尔哈赤、几个象模象样的咸丰去完成的。我们以史为鉴,要看到一个朝代从帝王到民众的性情,决定着一个王朝的高度。
参考文献:
[1]万依,王树聊,刘潞著.清代宫廷史[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
[2]冯克诚,田晓娜著.中国通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