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柳荣
(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四川 崇州 611230)
地方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与学前教育美术课程设置的关系——以川西边缘几个县市地区民族美术为例
彭柳荣
(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四川 崇州 611230)
四川盆地周边聚集多种民族,民族文化经过历史发展逐渐在进行着相互间的融合。如都江堰、崇州、大邑、邛崃等地存在典型的川西建筑工艺和手工作品。高校学前教育的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正好利用多民族文化营养来丰富其课程内容,形成特色课程。那么我们如何利用本土资源建构特色课程,把这些资源融进高校学前教育课堂,让极富营养的川西北文化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起到作用呢?这是本文探讨的主题。把民族文化资源与与现代艺术教育结合,形成新颖独特的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应该是当前学前教育美术课程设置的创新之路。
民族艺术;学前教育;课程建构
盆周地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状况堪忧,与城市相比有很大差异。这类学校信息化落后,教学设备以及教学资源不能满足教育条件,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匮乏,教改教法无法开展等问题造成儿童早期教育缺失。特别是学龄前儿童的素质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份量不足,学龄前儿童该经历的艺术教育环节无链接,因此造成农村学前教育滞后,教学方式基本停止在传统状态。基于此现状,针对盆周地区儿童艺术教育现状,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应该根据当地民族文化以及地理特征,根据山地乡村学龄前儿童现状,发掘民族资源,结合历史文化沉淀的优势,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融于现代学前教育体系中,让乡土资源和历史文化有机结合,形成多民族艺术与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方向相融合的教学体系。
川西北民俗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的甚至是这个民族关于宇宙世界的抽象造型,它们的文化、审美、艺术功能与价值弥足珍贵。”以川西北城镇为例,浏览下这些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首先我们看看这些川西北城镇都有些啥样的独特民俗文化:都江堰市历史文化名城,除了著名的都江堰灌区以外,最著名的民间美术就有进入四川省级非遗的聚源竹雕,绘画类的有版画、年画、建筑彩画、壁画、漆画、灯笼画、扇面画等;崇州市金鸡乡是中国最大的风筝制作基地,以技术精湛、种类繁多而闻名国内外,享风筝之乡的美誉。道明竹编是四川省崇州市道明镇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还有灯耍作品如龙灯、狮灯、幺妹灯等;大邑县有著名的药师岩摩崖石刻、刘氏庄园博物馆、青霞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王泗风筝等;邛崃,古称临邛,地处成都平原西南部,筑城置县有2300余年,为巴蜀四大古城之一,西汉才女卓文君的故乡。邛崃有著名的大同、平乐、茶园、临邛镇、火井、夹关六大古镇,乡情浓浓,建筑迷人。
从刚才的四个县(市)民间艺术情况介绍来看,四川盆地蕴藏着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其中有些项目已经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也凸显了这些民间艺术的珍贵,同时也提醒我们所有人重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广泛地反映着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在民间艺术作品中,常常是用鲜明生动的装饰形式来描绘人、动物和植物等等。特别流行的是图案。” 都江堰民间的版画、年画、建筑彩画、壁画、漆画、灯笼画、扇面画等、崇州金鸡乡和大邑县王泗的风筝等作品,无一不是民间图案的手绘精品。四川几千年来的历史进程和文化演变,使得它的民间艺术格外丰富多彩。盆地民间美术作品不是大红大绿的阳春白雪,而是朴实无华的下里巴人。随着社会及历史的发展,四川盆地民间美术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尤其是政府的支持与抢救,才使得川西盆地边缘县市民间美术得以发展,许多的专家学者也对此进行了挖掘和研究,才使这些宝贵资源逐渐浮出水面,得到了盆地周边各个民族的认同,使得民间艺术家们也有了展现自己才能的极好平台。特别是省内主体民族及其他民族对自己文化的理解和认可以及相互融合,各个民族民俗文化才能在一个平等亲切的气氛中积极地、富有生气地共同发展。
从以上原因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是由于社会发展和政策的优势促使了民间艺术复苏,使得民间艺术创作和作品展示活动重新活跃了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人也逐渐被认定。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他们重新捡起了祖先留下的精湛技艺,把本地本民族的艺术传承下去。在生活中,他们即是各个民族文化传承人,又是普通劳动者,他们是不脱离生产的民间美术工作者,他们在物质层面为社会创造财富,在精神层面为人们提供着精神营养。
“费孝通先生曾说:羌族是一个向外输血的民族,许多民族都留有羌族的血液,研究羌族文化非常重要。” 为什么要在这里提到羌族呢?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四川盆周边缘几千年来就有着羌人的活动痕迹,羌族的民间艺术如草编、泥塑、刻板、彩绘、漆画、壁画、石雕等,对属地民间文化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地处川西的邛崃、大邑、崇州乃至于都江堰,都是古羌人活动频繁地区。值得一提的是四川西缘雅安、乐山等地公元前曾经是青衣羌国属地。雅安位于四川盆地西缘、邛崃山东麓,东邻成都、西连甘孜、南界凉山、北接阿坝,看看雅安所处位置,我们就能看出青衣羌人活动范围。“青衣羌国建于公元前816年。据《水经·青衣水注》‘县故青衣羌国也。’国都在今宝兴县灵关镇。领地四川雅安至乐山青衣江流域地带”。青衣羌建国以后,族民逐渐先四周辐射发展,农耕狩猎,建立了青衣江及大渡河沿岸富庶的农牧鱼猎区,同时也沿着西北方向发展,直接影响到了邛崃、大邑、崇州以及都江堰一线的农耕文明,青衣羌与其他羌帮和平相处,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川西民间民族文化艺术。这是古羌民族对盆周边缘地区的贡献以及文化影响。
“5·12”汶川大地震使羌区受到大量破坏,损失严重,许多村寨羌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由省政府统一规划,邛崃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受灾最严重的龙溪乡直台寨、木梯寨等地羌民集体迁往邛崃南宝山。邛崃市作为“5·12”汶川大地震全省唯一的一个跨市州异地安置点,先后接收安置汶川和青川两地因灾失地群众1202人、共285户,政府在南宝山规划建设了金花村、木梯村、直台村(继续沿用了老寨名)三个安置点。羌民在这里安居乐业,开始新的生活。从岷江河谷的高山峡谷到了风景秀丽的邛崃南宝山,由自然之美过渡到汉羌民族融合的和谐之美,这无疑是民族团结的和谐壮歌。2013年在政府扶持下,汶川直台寨羌民陈雪龙,也把他的羌族主题博物馆羌族“尔玛博物馆”,移入邛崃火井镇海屋,并正式挂牌,展出了羌族文化器物与图片二千余件。通过这个重要窗口和平台的展示大大弘扬了羌族文化,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从微观来看,羌民族融入邛崃后,羌族的挑花刺绣、民间建筑装饰、彩绘、雕刻、泥塑、面塑等民间艺术也相随进入了川西边缘地带,逐渐地与当地文化进行着相互的融合起着重要的作用。
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的作用是能帮助学生实现以下的价值:首先是陶冶学前教育学生审美情操,同时提高学生的生活品位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其次是抒发个人情感,获得个性发展,对学前教育学生美术创作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让他们掌握一些必备技艺为今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但是目前各个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就是绘画基础、简笔画系列、幼儿环创与工艺设计系列、手工制作等内容,传统课程缺乏创新性。
美术课程与地方民俗文化融合课程生动活泼、适宜于基础素质教育发展的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特色课程?
对川西北边缘的民俗民间美术技巧、技法进行沟通、融合,使高职高专学前教育美术既能突出本土文化优势,同时体现一个多民族国家美术教育范畴下的应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是摆在学前教育美术专业面前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建构一个在多区域而又具有丰富民俗文化环境下的高职高专学前教育美术专业的特色课程体系,首先要有创新意义,在课程中体现出独特、创新、科学、合理的体系,才能既传承了本土文化,又不脱离多民族统一国家大的教育体系范畴。“在一般意义上讲,‘特’为‘独特’或‘杰出’之意。按此解释,可引伸出‘特色’的三层意思:一是‘人无我有’,即独特性个性;二是‘人有我优’即杰出性或优质性;三是‘人优我新’即开拓性或创新性。”
1.盆周边缘地区多民族文化相融的川西民俗美术
川西盆周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区和文化融合区,有20余种不同民族居民生活于此,因此这里聚集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种类,我们要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特征前提下积极接受其他民族文化精华。
2.建构学前教育美术特色课程体系要体现出自己的独特性
地处于川西边缘的多民族聚居区高校,应依托丰富的民俗文化背景来调整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格局,充分吸收民族美术精华,让学前教育课程更加具备创新性、独特性和趣味性,这才是建构学前教育美术特色课程的目的所在。
3.学前教育美术课程在与各个高职高专共同发展的道路上尽量做到新颖性
盆周地区有着丰富的民族绘画资源,如我们上面讲到的具有代表性的崇州道明竹编、都江堰的聚源竹雕,建筑彩画、王泗风筝、火井镇“尔玛博物馆”等。如果我们能把这些优秀的民族美术精华合理地融进美术课堂,形成一套具有“人优我新”的发展态势,就完全有可能创出我们的特色,让课程既能传承我们民族的传统美术,又能使学生在技能技巧提高,掌握更多的外围知识,让学生为以后的幼儿学前教育积累经验。
各民族艺术都是在多民族文化环境中活动的一种客观存在。研究民族艺术不论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随时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从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当地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宗教观,因此对其进行审美及多文化含量分析,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他们的作品在一定的时代是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最早期的民俗民间美术活动所表达的思想和目的不仅只是起着娱乐作用,还代表着一定的宗教思想,甚至是为宗教服务,归根结底是为了生存。到了今天,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得到了改变,民间的艺术活动渐渐提高到审美境界,从作品的内容到形式都有了一些变化。由于近年来民间美术活动的活跃,民间美术作品创作得到发展,也更加丰富了它的思想性和实用性,使其更加有利于与当代美术教育课程中相结合,这对于高职高专课程建设和当地经济发展,活跃艺术创作,培养出合格人才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我们对学前教育美术课程体系构建谈点粗浅想法。
本着课程的创新发展思路,对于民间民俗美术融进课堂教学要有广阔的思路,从民间美术的材料使用、绘制或者制作技巧都要进行细致的研究,特别要注重田野调查和现场走访观摩,采集第一手资料为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准备好资料积累。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美术类课程主要有幼儿环创与工艺设计系列、手工制作(剪纸、泥塑、陶艺、综合材料粘贴画、布艺、粉印、钢笔或者圆珠笔装饰点画、对印装饰画(水对印、板对印等)我们经过对这些课程的分析可以看出除了基础绘画(基础素描和基础色彩)以外,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每一门课都可以与川西边缘民俗美术相对应。
幼儿环创与工艺设计系列:川西边缘居住有20多种民族,比邻阿坝、甘孜、雅安等少数民族地区,因此这里积淀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以及建筑装饰绚丽辉煌,图案精彩。幼儿环境艺术创造的目的就是为了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幼儿教师需要掌握的就是在大学学习阶段老师的辅导下,学会认识少数民族装饰文化来充实自己的知识;同时担任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的教师,也用带研究性的方式,把川西少数民族装饰文化与幼儿环创与工艺设计内容相结合,通过合理运用,让幼儿环创和工艺设计更加鲜明画和民族化。
至于手工制作中的剪纸、泥塑、陶艺、综合材料粘贴画等等所有专业课程,都能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挑花刺绣、神龛子手绘图案、羌族“释比”的扎草龙、藏族唐卡和经版制作、崇州、大邑等地的剪纸、年画、粉印、粘贴等富有浓郁乡土味的题材和绘制方式纳入课堂,并且进行再创造;在制作技法上把一些过程再进行简便化,尽量地让学生快速进入操作状态,并且轻松掌握技巧。能够快速掌握技巧的比如:粉印画、对印、废旧材料利用粘贴画、点彩画、线描等,都是容易很快出效果的一种绘画方式,这些方式就是要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掌握的,对以后幼儿教育培养幼儿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民族民间艺术随着历史的发展中给我们留下点东西。在历史的过渡中不管他们经历了何种浩劫,民族艺术的灵魂都以顽强的姿态支撑着自己民族的精神世界。能让我们在学习中领悟,在领悟后创造,在创造后继续向前发展。“每一种文化都把自己的影象印在它的材料、即它 的人类身上;每一种文化各有自己的观念,自己的情欲,自己的生活、愿望和感情,……”学习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川西平原边缘地区的物质文化遗产会再后代儿孙手中传承下去;也会在我们高职高专课程建设中争光添彩。
[1]赵曦.《神圣与亲和》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8):48.
[2]汪流.《艺术特征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6):134.
[3]赵曦.《图示羌族文化美》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12):2.
[4]李天明.青衣江与青衣羌国考略,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1).
[5] 董泽芳.关于高校办学特色的思考.光明日报,2002(4).
[6]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上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95(39).
G61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