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茂之
又是清明节,又涌怀念情。
几位长者的音容笑貌,较平时加大频率地在心头萦绕,又多了份亲切,多了份钦敬,也多了份激励,还多了份内疚和不安。内疚和不安的是,对这几位乘鹤远去的长者,未能及时写下送行和怀念的文章.不经意间,竟拖到了清明节。心中难免增添了些许愧悔。对第二炮兵原司令员李旭阁中将,就是这种情感。
2012年10月6日下午3时许,突然接到李旭阁司令员的姚树国秘书电话,自是喜不自胜,脱口问道:“司令员好吗?”“打电话就是想告诉您:首长走了!”啊!什么?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前不久,还同姚秘书商定,请他安排时间我去看望首长,原以为这个电话就是通知我去看望首长的哪!没想到!万没想到啊!“首长是上午9时28分在医院去世的。这次发病比较急。住院前向首长和耿阿姨报告了您要来看望。耿阿姨让尽快告诉您!”
唉!真是天有不测风云!这就更加说明“表示心情需趁早”,或者说:“兑现心愿当及时”,切不可“拖待明日再明日”。去看望、面谢李司令和他的夫人耿素墨,在春天接到李司令的赠书《原子弹日记》时,就在电话中表示了。可是拖过了夏天,又到了秋天,最终留下难以弥补的遗憾和愧疚。整整一下午乃至深夜,都处在悲痛、难过和不安之中,遂以散句记下自己的心声:
惊闻首长驾鹤归,
似棒击顶肝欲碎。
一部长卷熔君情,
六次帐前聆教诲。
驱寇戍边忘生死,
铸剑燃雷倾心肺。
毕生忠勇为人民,
国威长耀崇高辉。
认识和逐渐熟知李旭阁司令员,是到张爱萍老将军身边工作之后。张老谈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事业,就会谈到李旭阁;张老谈到第二炮兵的诞生和发展,也会谈到李旭阁;张老谈到我军优秀的将领,还会谈到李旭阁。李旭阁是张爱萍老将军心中一员举足轻重的爱将。所以,与李旭阁司令的第一次见面,就毫无距离之感、陌生之感;所以,在爱萍首长身边工作遇到疑难、棘手问题,就首先想到李司令;所以,撰写《张爱萍传》采访的第一位将军,还是李旭阁司令。
那是1994年3月31日上午,李司令亲自在家门口迎候,坐下来的第一句话就是:“撰写《张爱萍传》是很有意义的工作。找我了解有关张部长的情况,你是找对人了。对张老的性格特点、工作风格、特殊经历和突出贡献,我可以说清楚极了!能给你讲三天三夜。你要听什么吧?要我从哪里讲吧?说吧!”一片真诚,特别自信,又格外慷慨!作为采访者,哪找这样的采访对象去?曾任两次核试验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又有750多个日日夜夜跟随在核试验总指挥鞍前马后经历的他,太清楚我的需求了,太清楚该从哪里开口了。因此我说:“凡您讲的,我都需要:您讲什么、从哪里讲,一切都由您决定;这一切对我都有用。”
是的,他讲的一切,他先后两次(两天)讲到的有关张爱萍组织领导中国首次、第二次核试验的全过程,他讲的张爱萍授命组建第二炮兵的经过,以及他对张爱萍刻骨铭心的印象等,我都写进了《张爱萍传》,可以说无一废弃也无过细的加工。然而,作为张爱萍随行参谋、得力助手的他,在两天的畅谈中,极少谈到他个人,对他的特殊表现和突出贡献,更是缄口不谈。可是张老谈了,传主没有忘记他。
李旭阁16岁参加八路军。他24岁担任团参谋长时,亲自率领一个营配合兄弟部队在贺兰山剿匪,历尽艰辛。他身先士卒、有勇有谋,至10月剿匪胜利,11月就升任军司令部军训科长,随部队抗美援朝赴朝作战。对剿匪战斗,他以七律记之:
大军挥戈指银川,
宁夏解放万民欢。
跳梁小丑图复辟,
人民战士怒冲冠。
除暴安良不畏苦,
峻岭沙原只等闲。
肃清残匪人心快,
英名永记贺兰山。
对抗美援朝,他以七古抒怀:
宁夏清匪民甫安,
忽报美帝侵朝鲜,
唇齿相依为近邻,
抗美援朝理当然。
毛主席英明果断,
彭德怀任司令员。
敌军装备现代化,
以弱胜强击其短,
中朝联军齐协力,
联合国军遭围歼。
更有与敌短兵相接,铁与火的冶炼,加速了他这位团级指挥员的成熟。
1954年,总参谋部从全军抽调一批有作战经验和写作能力的年轻师团干部充实总部机关。李旭阁被千里挑一选到作战部工作。经过十度春秋正规而又严谨、宏博而又缜密的锻铸,1964年初夏,又被素以严格治军、高标准用人著称的时任副总参谋长张爱萍选中,作为随行参谋带在身边,奔赴千里戈壁组织指挥中国首次核试验。
经过3个多月的戈壁同风雨、昼夜共勘察的检验,直到1964年8月24日,张爱萍才向李旭阁正式任命并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谈。
那是去核试验基地马兰的中途,在银川招待所张爱萍的房间里:“李参谋,你的任命昨天批复了。”李旭阁有些愕然。张爱萍告诉他:“经请示总理,并备报罗瑞卿总参谋长,任命你为首次核试验办公室主任。”李旭阁又惊又喜。他深知由中央军委批准成立的首次核试验委员会,是由三总部首长、试验基地主要领导和著名核物理科学家所组成,责任重大,自己怎么能主导这一重要科学领导机构的中枢神经呢?正不知作何回答时,张爱萍问道:“你知道我为什么任命你为办公室主任吗?”
素以耿直为长的李旭阁,在真人面前更不说假话:“可能是因为我有战争年代打仗的经验,也有领导机关工作的经历吧。”“对头。这只是其一。其二是你好学习,热爱学习又善于学习。这是我最看中的。”啊!李旭阁不禁感动,自己爱看书的习惯,张副总长也发现了?“从5月底你跟我出差后,我就发现你文化程度虽然不高,但你很爱学习,一有空就看书,每有不懂的地方,就虚心请教,并注意向周围同志学习;自己又主动观察、积累。很好嘛!处处留心皆学问!”“首长,我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入伍前只读到初小四年级,连数理化都不知道,遑论知道原子弹核试验的结构和程序啊!从进总参那天起,我就狂补初高中的数理化知识。”老实人说出了老实话。张爱萍尤为欣喜:“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是提高自己、锻炼成才的重要途径。我当年也不会指挥打仗,唯有一个办法,就是注意从成功和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这次,我们可以从首次核试验中学习原子弹爆炸的全过程,学习所有知识和流程。”“是的,首长!从5月底跟您一起,从您身上学到不少东西。”“那好啊!我相信你说的这是真话。可是,我这个人呀,身上有刺儿,过于独立独行。你呀,要学我好的地方,不要学我不好的地方。”
李旭阁心头顿时涌上一片温暖,更从心里信服眼前的这位儒将。
张爱萍接着说道:“也许就是这一点,我觉得带秘书不如带你使用起来得心应手。你办事利落,处事果断,协调能力强……”李旭阁心头上的温暖瞬间加热了许多,以泛热泛湿的目光凝视张爱萍。“不是吗?”张爱萍倒反问一句,“在中央专委开会时,我连秘书都不带,唯独带上你嘛!”李旭阁重重地点点头。“你现在当了首次核试验办公室主任,也就是你知、我知,总参作战部的同事们都不能知。你就做个无名英雄吧!”
李旭阁呼地起立立正:“是!明白!谢谢首长!我会殚精竭虑、全力以赴,将工作做到点滴不漏。请首长放心!”
李旭阁说到做到。对首次核试验总指挥的所有工作,较以前更有前瞻性、计划性和善后性了。张爱萍要了解的情况,他都提前掌握于心中;张爱萍要视察检查的设备和区域,他都率先巡查或了解;张爱萍要报给军委或中央的文件.他都亲自起草。
1964年9月9日,李旭阁撰写了以张爱萍、刘西尧名义上报中央专门委员会的报告《首次核试验的准备情况和正式试验工作安排汇报提纲》,经张爱萍审阅修改后,同刘西尧先后签名。于9月16日,带到中专委会上进行讨论,获得了一致通过。中专委主任周恩来总理对此项工作又做了专门指示。
会后的9月18日,李旭阁又遵命起草了一份以总参谋长罗瑞卿的名义上报毛泽东主席的《关于首次核试验时间的请示报告》,建议首次核试验早响,最佳时间安排在1964年的10月中旬。9月20日.毛泽东主席就批示道“原子弹是吓人的,不一定用。既然是吓人的,就早响。”
9月23日,周恩来在三座门召集张爱萍、刘西尧传达毛主席的批示,就具体时间、防止国际敌人破坏及保密问题进行了详细研究。张爱萍因有外事活动,提前离开会场。在会议临近结束时,周总理把李旭阁叫到身边,特别叮嘱:“……到了马兰后,你们与中央联系,全部用暗语密码。今晚就制定与北京通话的暗语。北京也就是我、贺总、罗总三人抓。你回去向爱萍副总长报告。”
晚上张爱萍听了李旭阁关于周总理的指示报告后,当即决定照总理的指示办。随后,李旭阁便召集几位有关同志编撰了暗语:正式爆炸的原子弹密语为“邱小姐”,原子弹装配为“穿衣”,原子弹插火工品为“梳辫子”,气象的密码为“血压”,起爆时间为“零时”等等,有关领导也有相应的代号。张爱萍称赞编得好,遂嘱他亲自正式报告给周总理及贺龙、罗瑞卿二元帅。
李旭阁亲自起草并亲赴北京呈送给毛主席、周总理的还有《关于首次核试验准备工作和试验零时的绝密报告》。此行是作为首次核试验委员会的密使,也可以说是试验总指挥张爱萍的密使,有两架军用专机接替把他送到北京,再由他把绝密报告直接送呈周总理。
直接负责向周总理报告的重任和荣誉,莫过于中国第一朵蘑菇云腾空而起的时刻,还是由李旭阁担当。当他接通电话,看着总指挥向国家总理报告首次核爆试验成功时,他激情澎湃,陡生万丈豪情。那张历史性的照片,是中国翻天覆地的见证。
也就在核试验爆炸成功的当晚,整个试验基地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总指挥张爱萍却在惦记托举原子弹的铁塔被炸的情况及其周围的状态,善解总指挥意图的李旭阁主动请缨,要求翌日乘直升机到爆心,在空中视察实况。张爱萍说:“不行!太危险。现在爆心核辐射和核污染超标千万倍,对身体损害太大!”李旭阁却再三要求说:“科学家说没事,只要防护得当。我穿上防护服,戴上防毒面具.问题不大,再说‘舍不得孩子套不得狼嘛!”几经要求,张爱萍才同意放行。核爆后的第二天,爆心废墟上仍旧弥散核尘埃,探试仪器指针未进入核心圈,便指向尽头,蜂鸣器突突地叫人心慌。李旭阁却置若罔闻,平静地而快捷地穿上防化服,戴上防毒面具,与马兰基地的一位摄影师,登上直升机,鹞然而上,向60多公里外的爆心飞去。十几分钟后,飞抵核爆炸的铁塔上空。李旭阁让飞行员在空中悬停,自己伸出半个身子朝下俯瞰。核爆过后,铁塔扭曲变形成了一堆麻花,倒成一片,化成铁水,凝聚于地。他又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一直在爆心上空盘旋了10多分钟,完成了所有观察和拍摄,才安全返航,降落到洗消站进行洗消。回到指挥所,李旭阁向张爱萍总指挥汇报了铁架毁伤状况,张爱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当晚,李旭阁挥笔填词一首《西江月·塔颂》抒怀:
为了科学试验,
粉身碎骨何惜,
雷声鸣时体化灰,
为国吐气扬眉。
无疑,这也是他自己的心志写照。
22年后,同时参加首次核试验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邓稼先因癌症逝世后,他的大人许鹿希曾追踪当年到过核试验爆炸中心的“两惮一星”功臣们的身体状况。她发现他们中有不少人都是患肿瘤而逝世。一段时间,她还庆幸地认为李旭阁是个例外,堪称“漏网之鱼”。可是,2001年4月,病中的李旭阁竟被确诊为肺癌。许鹿希对耿素墨说,以前我还觉得李司令是所有到过核爆心人员中的“漏网之鱼”。可得知他确诊为癌症后,我又一次陷入了沉思,他们这代人为我们中华民族挺起脊梁,付出的实在太多太多了!
可是在当时,他们谁也没想到自己的付出,谁都是心甘情愿地付出,李旭阁为此而感到的是义不容辞,是自豪和骄傲。
令他终生乃至其后人为之自豪和骄傲的还有:他仍以办公室主任的身份参加了中国第二次核试验的全过程;以司令员的身份组织领导了第二次炮兵的建设和发展;以“两弹一星”事业卓越贡献者的身份参加了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授勋大会”……
1999年9月,在“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授勋大会”召开的前夕,第二炮兵司令部值班室接到了中央办公厅的请柬,邀请当年组织首次、二次核试验工作并有卓越贡献的司令员李旭阁出席这一盛会。机关同志为之振奋为之惊喜。惊喜的是从未听说任二炮主官的李司令有过这段经历。应该说这在国防高科技发展史上,是十分辉煌的历程。作为主官,怎么能淡忘甚至不可想象能缄口这段名副其实过五关斩六将的历史呢?可李司令员认为这再正常不过了,作为一个名军人、一名党员,就像一粒砂子,熔铸在砖里、锻筑在长城上才能体现其作用一样;个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组织的领导、培养,大家的帮助、协作下完成的,没有什么可以炫耀的。
倒是有一段历史、有两位人物,常被他引之为骄傲,甚至刻骨铭心。在笔者对他的两次采访乃至此后的多次交谈中,他都“炫耀”了一番:“参加首次核试验工作,使我有幸得以走近和感知两个伟大的灵魂一周恩来总理和时任副总参谋长的张爱萍上将。周总理可以说是中国核试验的统帅,而张爱萍则是前线总指挥。他们的风骨、风范、品德、作风至今仍记忆犹新,深深嵌入我的精神躯体之上。核试验期间,我追随张爱萍左右,他那种特立独行、敢作敢为之人格、性格乃至性情,皆深深地影响了我,并由此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他念念不忘并向笔者多次谈及张老将军对他的特殊关心。第二次核试验成功之后,中央决定组建导弹部队第二炮兵。中央军委又把这一重大使命交给了张爱萍。在勘察选择建设导弹作战基地的关键工作启动时,张爱萍又把李旭阁从作战部调了出来.让他仍作为随行参谋,负责整个工作的协调统筹工作。32年后,李旭阁告诉笔者:“1965年6月,我随张老将军到安徽去勘察选定52基地。他和大家一起翻山越岭,穿沟跳涧。他看得格外细致、提出的问题也多。这样,他跑的路也就多。他的脚都磨破了,还是坚持上山,察看地形地貌。那次在山上.我突然病了,发烧38.5度。他很着急,亲自联系医生给我治疗,安慰我静心疗养。一直等到我烧退病好,才同我一起下山……”
1982年,张爱萍特地向中央军委推荐李旭阁任第二炮兵副司令,为接任司令员打下基础。李旭阁还真不辜负老将军的信赖和推荐,干起工作来,还真有张爱萍“特立独行、敢作敢为”的风格。在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军队由临战状态转移到和平时期建设轨道上来的要求时,作为二炮司令员的他,率机关四大部领导到师以上单位现场办公,解决了223个问题,最终将作战阵地和营区分开,让基地和旅级机关出山进城镇,彻底地解决了困扰部队多年的家属就业、子女上学的老大难问题。李旭阁还学张爱萍以诗记事的方式,赋诗一首:
久拖未决陈年账,
前进步伐受影响。
改革开放启智慧,
现场办公是良方。
调查研究集众志,
轻重缓急列成行。
主官带队到现场,
亲自察看听端详,
根据实情做论断,
拍板定案即收场,
上下疏通解难题,
轻装前进心舒畅。
也正是出自对张爱萍的尊重和虔诚,李旭阁对编撰出版《张爱萍传》及有关张老史实的著作特别关注。2000年1月9日,是张爱萍90华诞。《张爱萍传》作为张老将军90华诞纪念和生日礼物准时出版。偕夫人前来贺寿的李旭阁,当然地获得了张老《张爱萍传》的签名赠书。当时他就十分高兴,对张老和夫人讲:“生前能看到自己的传记,是件幸福的事,有着特殊的意义,一是印证了传记的真实准确,二是便于客观地总结人生,三是重新享受一次人生的喜怒哀乐……”他看张老夫妇听得专注。便又强调说:“据我所知的军委、总部首长和五五年授衔的将帅,迄今还没有一位在生前看到自己的全传。张部长您是唯一的一位!”接着又把笔者夸奖鼓励了一番。
据说,李旭阁回去后就手不释卷地阅读这部90多万字的“张传”了。2月1日,便派专人送来了一首他亲笔书写的《读张爱萍传》:
传记初读,
深受鼓舞。
九十、十五、七十五,
记述一生革命路。
细检非凡征程,
突显铮铮铁骨,
历经沧桑忧患,
心系中华民族,
不乏儿女情长,
身与凡人无殊,
闲居未减豪情,
心逐“神舟”遨游。
相约二零○○九,
共饮团圆佳酒。
对此,张老夫妇还是十分称赞的。可他,更关心笔者。先后三次向张老建议,尽快把笔者用起来,以至一次同夫人专程专题来拜见张老夫妇,还列举了几条过硬的理由。等等这些,怎么能不让笔者感动不已呢!
2003年7月5日,张爱萍老将军仙逝。李旭阁夫妇第一时间赶到张老家中的灵堂,深深鞠躬,在张老遗像前肃立良久,热泪满面,哽咽难语。7月12日,又到八宝山送别。归来后赋七律一首:
送君远行不胜悲,
从此人天路相违。
犹记瀚海聆教诲,
难忘戈壁响惊雷。
铁骨豪情人称道,
建设国防树丰碑。
今日神州多壮丽,
鲜花美酒迎君归。
对张老将军钦敬、感激之情,跃然字里行间。不少了解内情的人称赞李旭阁:“无愧是张老的爱将!”
也许正是因此,“爱屋及乌”,张老将军的这员爱将对笔者也特别关爱、支持。几位作家根据《张爱萍传》改编电视剧,他不仅在病中接受了采访,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笔者创办了传承创新崇高文化的走进崇高研究院,他不仅未拒绝作为崇高对象进行研究宣传,还热情鼓励、支持本院努力力、好;由于笔者的粗疏和一段时间的连续外出,半年多时间未能去看望他也未电话联系,他和夫人不仅没有因为几次电话没找到笔者而放弃,还通过多种渠道寻找,把他刚出版时就签了名的著作《原子弹日记》,派专人送到我手。正待负荆请罪并当面致谢时。没想到却失去了一个永难弥补的机会。只好借此清明节,献上这份绵薄但真诚的祭礼!张爱萍老将军的爱将,人民也热爱您!永远怀念您!
责任编辑/兰宁远
供图/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