訾藤羽 吴一木 闫慧慧
浅析当代公安院校大学生就读经验的现状
——以4所公安院校为例
訾藤羽吴一木闫慧慧
大学生就读经验是指大学生自身与大学环境中的人、事、物所发生的交互作用的认识和体验,即学生在高校期间的课内外经历。对公安院校而言是衡量公安院校大学生管理科学化、保证公安院校毕业生质量的重要指标。我国公安类院校共计32所,承担着我国公安民警培训、继续教育以及培养公安类大学生的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入,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文件明确指出改革公安招录机制,加大公安院校毕业生入警比例,因此对公安院校大学生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及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在此契机下,我们调查组抽取了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江苏警官学院、山东警察学院、安徽警官职业学院4所公安院校,利用问卷法、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等调查方法开展调查,采用Excel、SPSS等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调查层次涉及公安院校领导、老师以及各年级学生。下面我们就公安院校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及政治素质,学校教育,社会交往及生活状态3个方面进行分析。
每一个公安院校大学生选择公安院校的原因不尽相同,进入公安院校后的发展也不一样。而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就在于,每个人对于自我认知的水准不一样,能否尽快地养成公安院校生的意识是关键。
(一)自我认知
每一名大学生都有最初的入学动机,有的人是根据分数选学校,有的人是根据城市选学校,有的则是根据专业选学校,有的就是直接听从父母的安排。通过我们对于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我们将本次调查的公安院校大学生对象的入学动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献身公安事业,实现个人理想。这一类人群从小心中就有一个“警察梦”,他们希望通过公安院校系统化的训练培养,能使得自己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维护社会治安稳定。
2.警营锻炼,强化自身素质。这类人群的共同点是想通过警务化管理改变自身存在的陋习。在警务化管理之下,个人时间观念增强,学会服从命令,变得成熟,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有很大的改善。
3.解决就业问题,满足现实需要。此类人群也是整个受访对象当中占比最多的一类,当前公安深化改革背景下,公安院校毕业生入警比例有保障,使得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相对较小,这使得追求安稳的一类群体选择进入公安院校,等到4年大学结束,顺利毕业后不用为工作发愁。这类人群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家庭成员中有从事警察这一职业的,受到了长辈比较大的影响。
(二)政治素质
公安院校区别于普通院校重要的一点是更具有政治性。作为公安机关的后备力量培养的公安院校,肩负着培养人民卫士的重任。对于公安院校学生政治性的培养直接影响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做事讲原则、讲政治是公安院校始终强调的重点,具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则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在本次调查中,我们设置关于示威游行、高校政治课程、我国外交政策3个方面的问题,通过受访对象的回答评测公安院校学生的政治素养。
在此次1000位的受访对象中,83.7%的学生认为“示威游行不过是一时冲动,我们应该冷静思考,爱国并不是呐喊,而是重在实践”;11.3%的学生认为“示威游行能够表达我们坚持抗争的态度”;只有5%的同学认为“并不清楚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情绪,游行是个好办法”。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公安院校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是理智的。关于高校开设的政治课程,63.2%的同学认为“政治理论教育是国家意识形态的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对国家政治的学习和了解”。对于我国处理外交问题的态度,受访对象普遍认可“韬光养晦,蓄力待发,聪明睿智,取舍有度”这一说法。
公安院校对于公安院校生的忠诚教育和对公安院校生的政治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忠诚教育是政治教育的体现,政治教育是忠诚教育的措施。在本次调查的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江苏警官学院、山东警察学院、安徽警官职业学院4所公安院校中均有有关于学生忠诚教育的举措,比如优秀校友榜,英模英烈雕塑,校史展览馆等等。其中江苏警官学院建有国内第一个指纹主题博物馆——南京中华指纹博物馆和国内唯一的民国警察史博物馆,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政治历史素质教育的范例。
(一)学生对学校有关课程设置等教学安排的认同程度和诉求
1.公安院校学生在校活动频率
在学生的大学活动中,大部分学生能够从大量阅读中甄别出关键信息和课后复习课堂笔记,而听感兴趣的讲座或学术报告,课外和任课老师讨论课程相关内容则占较少的比例。几乎所有公安院校学生都有实习的经历,大多数表示曾和任课老师一起做研究,报考专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做社区服务或志愿者的甚少。在阅读量上面,50%的学生表示只阅读指定的教材或参考书、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较少阅读非指定的课程学习方面的书籍(拓宽知识面)和休闲娱乐读物。
2.关于任课老师的反馈
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老师能够清晰解释课程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强调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相反在作业过程中给予指导,及时反馈考试和作业情况、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自主度部分则有欠缺。
3.选择选修课的依据
选修课老师给的分数高,科目跟自己所学专业对口占大多数,纯粹根据个人爱好的较少。由于选修课成绩与自己的期末得分有关,随意挑选选修课的人很少。
(二)学生对基础理论课程学习、专业课程学习及考试的感受
1.课程学习
大部分学生经过讨论、能够在课堂上就某一研究主题做报告、在课堂上有侧重的做笔记以及在课堂上主动提问或参与讨论,记忆课程内容,将概念、理论或方法运用于实际问题或新的情境中,较少的学生在完成上课前没有完成的课程作业或相关任务,对于了解某个观点、经验或推理思路的构成,以对其进行深入分析,评价某观点、结论或信息来源则侧重较少。
40.2%的学生只学习作业或考试中涉及的内容,20.8%的学生认为通过完成作业我可以学到比课堂上更多的东西,较少的学生认为能够获得足够的教师反馈告诉我学得怎么样和即使没有真正理解,在考试中也可以拿高分。
2.考试
考核成绩60%是由期末卷面考试,期末论文/研究报告/作品/设计/课堂操作和演示构成,其余由学期中的测验或考试,学期中的论文/研究报告/作品/设计/课堂操作和演示构成。对于考试复习时间30%的考生是1周,40%的考生是2周,15%的考生是1个月,15%的考生从来不复习。对于考试作弊问题,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考试作弊跟自己的自身素质不过硬有关,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学校考试监考不够严格也有一定的关系,认为是普遍现象、见怪不怪,不能接受、对此行为十分痛恨的各占10%。
(三)学生对警体训练强度、学习压力、学习困难等的感受
1.学生对于学习的感受
大部分学生当学习遇到困难时能够想尽办法克服,并认为专心致志学习时内心充满了快乐,学习知识可以使自己不断的成长,当然也有极少学生感觉很多时候不知道所学的东西有什么意义。对于学习的主要动力是就业/升学,对所学内容感兴趣的占20%,挑战/提升自我的占25%,满足老师和父母的期望的占5%。对于科目学习的难度学生认为法律类和网络类难度最大,社会实践类、体育类、专业课程难度较小。学生表示各类资格考试(如:四六级、公务员、司法、报关员资格考试等)觉得压力很大,至于课程数量、作业数量、学习任务、考试排名、父母老师的期望压力相对较小。
2.新生对于军训表示,有过类似经历,可以立刻适应的占15%,经过短期调整后可以适应的占50%,军训后仍不适应25%,至今无法接受的占10%。
(四)警务化管理对学生个人学习和成长的影响
1.学生对于警务化管理在统一的着装,标准发型,严肃苛刻的内务要求,日常的行为约束方面所占比例相似,认为其中日常行为约束最有难度
2.学校注重哪些方面
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为自己学业提供支持与帮助较多如(学业指导、写作中心),鼓励来自不同城乡、民族、家庭背景的学生相互接触、帮助学生应对经济问题,在学业中使用信息技术(电脑、智能手机、网络、各种软件等)相比之下较少。
3.大学生活对于个人能力的提高
数据显示学生感觉自身专业知识技能、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的提高、能够与他人有效合作、解决现实中的复杂问题都有长足的发展,尤其是个人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更加确定、明晰。
通过上述几个部分的研究与分析,可以看出公安院校生就读经验对其学习收获产生着积极影响。在分析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有助于理解公安院校生在公安院校教育阶段的发展状况,揭示公安院校教育对公安院校生产生的影响,改进公安院校生的培养质量。
学生在就读经验进程中,首先是更多地收获知识技能,其次是个人发展与通识教育能力。从调查来看,对学生学习收获影响比较大的是学校资源利用、学业活动、支持性校园环境。也就是说,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利用学校所提供的学习环境,有效利用校园资源,通过开展学业活动与社会交往活动,来获得个体的发展。因此,对于学生知识技能、通识能力、职业准备和个人发展来说,良好的支持性校园环境、更多的学校资源利用、较多的社会活动以及个人在学业学习中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会促进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结果。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学生个人努力的作用,个人努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具有丰富色彩的各类活动来得以体现,这些活动作为学生与学校产生重要联结的媒介,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
学生通过大学4年学习,不仅是获得有意义的学分与学历,而且在于丰富的经历体验,比如警务化管理,这能够为以后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能够过更加有意义的生活。学生的有利发展不能仅凭投入了多少时间,读了多少本书,更重要的是课堂内外的丰富体验,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堂外利用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从研究中也可以看出,在学生的个人发展与通识教育能力发展中,学校资源利用与社会交往开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通过研究结果以及讨论,在公安院校教育的发展中,首先应当注重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有效实践的开展,包括在课堂内外利用学校资源,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将学生卷入到学校活动中,才有利于学生发展;其次注重公安院校警察形象环境的建设、学校资源的配备以及支持性环境应用。内化着装、标准发型、内务要求、日常行为,使得外在束缚转化为内在的自我要求,实现公安院校外部条件与个人发展共同进步。
(一)社会交往
公安院校区别于普通大学的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严格的管理制度。
1.与老师的交往
在公安院校,各个专业下面还会分设大队去管理学生日常的基本行为规范。每个大队有大队长,还有分管各年级的中队长,他们统称为学管老师。学管老师们也是与公安院校生接触最为密切的一个老师群体,如何更好地与学管老师交流、相处是每一个公安院校生需要去努力了解的。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实地考察了国内的4所公安院校,分别与学生和老师做了相应的交流。根据学生所反映的普遍现象,由于每个中队老师所管理的学生较多,而同学们与学管老师的接触也大多通过区队干部,没有过多直接接触的机会。同样,通过与公安院校学管老师的直接交流,我们也得知对于老师,对同学们的了解也大多由学生会干部,区队干部所间接地传达。自然,这样的交往方式是远远不够的。
学管老师不仅在公安院校生日常的行为养成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学生活中,学管老师与学生接触较为密切,更能时常开导学生给予公安院校生人文上的关怀。但由于老师工作繁忙,个人认为作为公安院校生,应主动积极地寻求老师的帮助,经常拜访老师,多交流一些生活学习上的经验或困难,这将会使你的大学生活更加有意义。
2.与同学们的交往
无论对于哪个大学,如何与同学友好的相处,我想是每一位大学生的必修课。
最常见的便是与学长相处的问题,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乐于与高年级同学交流学习和生活经验,但仍有少部分同学对于交往问题比较羞涩。前者认为学长在校时间长,对于课程学习、生活经验、就业形势等方面有更多的可吸收之处,听取他们的经验,有时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且大多数学长热情友善、乐于分享,可以扮演引路人的角色。后者则认为个人与学长有一定的差距,不能很好的沟通,因此对此持消极态度。其实,与学长的交流有利有弊,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汲取有益的意见。
(二)生活状态
大学既是我们求学的地方,也是我们生活4年的地方。学校从学习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建设将会无声无息的影响到我们成长的方方面面。因此,对公安院校大学生生活状态的调查了解是必不可少的一项。
1.校园里的警营文化建设
校园里,随处可见的警营文化建设,如优秀警察先烈的雕像展示、橄榄绿志愿团队、手语社、警乐团、合唱团等。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大学生龙舟队获得了世界金奖,警乐团已走出国门。
根据我们的调查,很多公安院校举办一些英模报告会、还会不定期的为同学们开设一些讲座,请一些对公安工作有特殊贡献和经验的前辈来给我们传授工作体验,使我们对奋斗在一线岗位上优秀的毕业生的工作、立功表现耳濡目染,让我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培养出一种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与信念。这都是校园里优秀的警营文化的一种体现。公安院校生身处于这种环境中,自然会时刻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立于心中并积极地学习更多的公安专业知识。
2.学习环境
由于警察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对每一位公安院校学员的体能都提出了一定程度的要求。因此,在公安院校的课程里,学校也开设了一些关于体能训练的专业课。运动场上也会经常发现同学们充满活力的身影。
然而,这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也就是公安院校的学术氛围要远远低于普通的高校。平时图书馆,教学楼,鲜少看到同学们的背影,大多是高年级备考公务员考试的同学。同样,图书馆学习的高峰期大约也是复习周邻近的时候。
因此,从入学初,公安院校生就必须要给自己树立一个准确的定位。珍惜在学校难得的求学机会,给自己以后的从警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3.学校基础生活设施的建设
我们可以把校园看作一个小社区,里面住着学生、老师。既然是社区,基础的生活设施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超市、食堂、银行、理发店样样都不可缺少。我们通过问卷和采访等方式调查得出,学生对于学校这些基础设施的满意度是很中肯的。无论是打开水的地点设置还是食堂吃饭的便捷程度,学校都在趋于完善,相信会给学生们的学习与生活带来更多的便捷!
结语:通过本次的调查研究与分析,我们较为清晰地以文字加数据的形式将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在校生活状态进行了展现。期间我们通过接触的不同公安院校的师生,感受到了公安院校之间各具特色的办学风格,不同的管理模式下的学生就读经验自然有所不同。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就读经验,对于公安院校大学生个人来说像一面镜子,学生从中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得失,同时也能够了解到公安院校大学生这个群体中其他的个体的感受,这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对于公安院校的老师和管理者来说是了解学生的一个新视角,了解学生们的就读经验,能够更深一层次的把握学生的发展情况,更贴近学生的需求实施教学和管理,优化资源。对公安院校大学生就读经验的调查研究还有着长远的发展空间,我们调查小组的研究也只是冰山一角,我们期待这一领域会有更多更具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研究成果的出现。
本文为2015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关于警察院校大学生就读经验的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1512213004)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卢维英)
作者单位(南京森林警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