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俊,蔡 欣,刘善红
(龙泉市农业局,浙江龙泉 323700)
文献著录格式:陈小俊,蔡欣,刘善红.龙泉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要模式、措施与成效[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3):450-452.
龙泉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要模式、措施与成效
陈小俊,蔡 欣,刘善红
(龙泉市农业局,浙江龙泉 323700)
文献著录格式:陈小俊,蔡欣,刘善红.龙泉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要模式、措施与成效[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3):450-452.
摘 要:生态循环农业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今后浙江省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概述龙泉市在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中的主要模式,工作措施和取得的成效,为山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模式;措施;成效
龙泉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浙闽赣边境,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全市面积3 059 km2,森林覆盖率84.2%。近年来,该市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创建省级生态循环示范县为契机,立足山区特点和自身基础,依托山地、气候和生态三大优势,坚持“产业上山、农民下山、生态创业”的工作思路,以农业“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主平台,以投入物品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利用资源化、产品供给无害化为主线,以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为载体,大力发展毛竹、茶叶、食用菌、蔬菜等农业主导产业,努力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加快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1.1以废菌棒综合利用为纽带的模式
龙泉市是全国食用菌行业10大主产基地县,近年全市每年黑木耳、香菇生产量在2亿袋,在食用菌采摘后同时也产生了5万t废菌棒。为此,积极探索废菌棒的再次利用,形成了多种循环利用模式。
1.1.1食用菌—废菌棒+畜禽粪便—有机肥—农作物
龙泉市共建成利用废菌棒和猪粪为主要原料的有机肥加工厂5家,年回收利用废菌棒6 000万袋,生产有机肥2万t,产值1 100万元,减少养殖排泄物处理成本500万元,2项合计可增收1 600万元。如浙江龙泉阳光农业有限公司,建成有机肥生产线3条,2年共收集利用沼渣、猪粪和食用菌废弃菌棒达3.25万t,生产有机肥1.55万t,供应给兰巨省级生态循环示范区种植业基地以及松阳、遂昌等地,减少使用化肥800 t。
1.1.2食用菌—废菌棒—还田、还山
将废菌棒用于还田、还山(包括茶园、果园、竹林以及新开发耕地等),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改良土壤。2014年,龙泉市黑木耳废菌棒用于还田约8 000万袋,还山约3 000万袋。
1.1.3食用菌—废菌棒—发电
浙能集团在龙泉市查田镇投资兴建生物质发电厂,于2014年7月1日开始发电,共收集附近乡镇的废菌棒500万袋作为生物质发电原料。
1.1.4食用菌—废菌棒—机制炭
就是以废菌棒为主要原料生产机制炭,供应给宾馆、酒店作为火锅烧烤专用碳,2014年,用于生产机制炭的废菌棒约有500万袋。此外,龙泉市还大力推广食用菌—废菌棒—养殖垫料—有机肥、食用菌—废菌棒—育苗基质、食用菌—废菌棒—毛木耳、姬松茸、竹荪等多种利用模式,实现了废菌棒综合循环利用,2014年,全市利用率达90%。
1.2以畜禽排泄物利用为纽带的模式
龙泉市根据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部署和要求,充分利用山地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畜牧进山、养殖上山,积极推广猪—沼—作等以畜禽排泄物利用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在科学测算农地环境承载力和畜禽排泄物总量的基础上,在茶、果、竹等园地中布局建设生态养殖场(小区),建立种养结合模式以解决畜禽排泄物污染。如在兰巨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成生态养猪场13个,山羊养殖场5个,肉禽养殖场2个,年出栏生猪3万多头、山羊1 300头、禽15万羽;建有沼气池2 000 m3,沼液过滤泵房150 m2,安装污水泵5台、增压泵4台、输液管网6.1万m,配套建设有机肥加工厂1家。养殖小区畜禽排泄物通过干湿分离后,固体运送到有机肥加工厂生产有机肥,液体进入沼气池发酵,年产沼气8.2万m3,供生产生活使用,年产沼液1.5万t,沼液稀释后通过喷滴灌管网输送到附近茶山、果园、竹林和苗木基地,就地消纳。每个养殖场都和周边种植业基地相结合,形成猪—沼—茶(果、竹、苗木)等生态循环养殖模式。
1.3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轮作模式
龙泉市因地制宜地促进农作制度创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推广黑木耳-晚稻、蔬菜-晚稻、草莓-晚稻等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轮作模式。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形成了一批“千斤粮,万元钱”的典型。如耳-稻轮作就是利用水稻生产的冬闲田栽培1季黑木耳。黑木耳10月至11月下田,4月基本采收完毕,5月清场翻耕移栽单季稻。这种轮作方式既有利于净化耳场,又对减少水稻病虫发生基数有作用,并且将部分废菌棒还田后,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疏松土壤,培肥地力,农田年净收入可达30万元·hm-2以上,全市每年推广该模式1 333 hm2。同时,还推广大棚蔬菜-晚稻、大棚草莓-晚稻等轮作模式200 hm2。
1.4减量、节约、清洁化生产模式
龙泉市通过大力推广喷滴灌、微蓄微灌、肥水同灌和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治等节水、节肥、节工、节本技术,有效减少农药化肥投入,既减轻了对土壤、水体的污染,又提高了农作物品质。2014年全市推广黑木耳喷灌1 333 hm2,茶叶喷灌376 hm2,山地蔬菜微蓄微灌267 hm2,沼液用于毛竹山、珍稀苗木基地喷灌面积133 hm2;建立测土配方施肥长期定位监测点8个,建成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3个,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4万hm2,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667 hm2,病虫统防统治300 hm2。
2.1强化组织领导
龙泉市高度重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采取政策引导、资源整合、项目支撑等措施,以生态农业循环模式推广为抓手,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负责各项具体工作,为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2.2坚持规划引领
龙泉市委托浙江农林大学编制《龙泉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2010—2020)》,明确了该市近10年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建设兰巨和八都2个示范区、浙江双益菇业有限公司等7家示范企业和47个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探索适合龙泉市不同地区循环农业发展的不同模式,并逐步向全市推广。
2.3突出政策引导
近4年来,龙泉市本级财政共安排各项农业产业发展资金8 640万元,重点扶持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生态循环农业推广、各类政策性补贴、农业园区(基地)建设、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和“三品一标”认证等方面。从2011年起,龙泉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若干政策》,每年增加了100万元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工作,重点扶持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模式推广、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减量化清洁化集约化生产、水源地保护和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等关键环节。同时,市政府还整合了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相关项目资金,重点支持生态循环农业建设。
2.4强化科技支撑
龙泉深入实施背靠浙大、联姻高校、发展龙泉的发展战略,成立了浙江大学龙泉市现代农业技术合作推广中心和省内首家“4 +1”技术创新联盟,聘请浙江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的7位教授、研究员,分别担任蔬菜、食用菌、茶叶、畜牧、水果和植保等产业的首席专家,建成一个产业、一位专家、一套政策、一批项目的农业主导产业培育机制,并把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中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作制度创新、清洁化生产等技术联合攻关作为市校合作的重要内容和项目。几年来,龙泉市共筛选了27个生态循环农业项目与合作院校进行有效对接,其中有15个项目已正式签订合作协议,12个项目合作取得明显进展。
2.5宣传循环理念
龙泉市充分利用多种新闻媒体、送科技下乡和农民培训等多个层次、多种形式来宣传生态循环农业,引导广大农业生产主体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生态循环农业建设。自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以来,龙泉市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第7频道致富经栏目专题报道1次,丽水、龙泉电视台制作专题片2个,《农村信息报》在2014年6月14—21日连续3期头版刊登了以“生态兴农美田园”“废料成为香饽饽”“合力奏响生态曲”为题的龙泉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纪实,在报纸网络宣传报道30余篇,送科技下乡32场次,科技讲座36期,技术培训85期,培训农民1.5万余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6.5万余份,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氛围,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循环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2.6完善服务体系
近年来,龙泉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先后开展了新型责任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建成功能多元、场所固定、设施配套、人员精干、服务优质、运行规范的农业公共服务中心19个,其中示范性农业公共服务中心5个;完成投资约456万元;修缮服务中心用房3 520 m2,其中专用检测室595 m2;配备农残速测仪、土肥速测仪、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等仪器设备19套494件;聘任农技推广专家(助理)12名,农技指导员53名,责任农技员120名,培育产业农技员105名,形成了以首席专家为引领、农技指导员为核心、责任农技员为骨干、产业农技员为基础的四级联动机制;组建了粮油、食用菌、茶叶、蔬果、畜牧和产业服务等6个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服务团队由省首席专家领衔,以当地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为主体,吸纳部分乡土专家等组成,围绕农业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开展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发展应用技术研究推广,为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龙泉市农业标准化生产持续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不断提高。生态循环农业经济带动了一、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农业结构从小农业向以生态精品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3.1变废为宝,洁净环境
2014年底,龙泉市已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建成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2个,实施省级生态循环示范项目13个,全市共综合利用畜禽排泄物4万t、废弃菌棒1.8亿袋,年产沼气8.2万m3,沼液5.5万t,有机肥2万t,通过循环利用,实现变废为宝,破解了畜禽和废菌棒两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题。
3.2节本增效,促进增收
通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龙泉市2014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0.54亿元,比2013年增长5.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 404元,比2013年增长12.5%,其中来自生态循环农业节本增效就达到3 500元,生态循环农业贡献率达24.3%。
3.3提升品质,保障安全
2014年,龙泉市推广耳稻轮作面积1 333 hm2,推广喷灌面积2 000 hm2,推广测土配方面积2.4 万hm2,可减少使用化肥4 000 t、农药50 t;实施省级标准化农业示范项目11个8 813 hm2,累计认证“三品”生产基地109个,面积1.03万hm2,“三品”认证率达54.9%,全市农产品品质明显提高,生产的龙泉金观音茶叶、龙泉绿蔬菜、龙泉黑木耳和龙泉灵芝等农产品深受杭州、上海等大中城市消费者欢迎,产品供不应求。
龙泉市通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创新了农业生态循环模式,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显著提高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了农业转型升级,明显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在浙江省山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傅媛华,朱飞虹,王浙英,等.义乌市实施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主要措施及成效[J].现代农业科技,2014(13):286,289.
[2]张棋,郑水明,叶雪珠,等.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践模式和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8):4900-4901,4904.
[3]钱淑琼,张方方,吴亚琪,等.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314-16317.
[4]黄芳.丽水市山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及其成效[J].现代农业科技,2013(9):258.
[5]方巍,叶维寅.舟山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研究[J].绿色科技,2012(6):25-26.
(责任编辑:张才德)
作者简介:陈小俊(1973—),男,浙江龙泉人,农艺师,从事生态循环农业、“三品一标”认证等工作,E-mai1:1qchxj003@qq.com。
收稿日期:2016-01-09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528-9017(2016)03-0450-03
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160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