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朝百脉主治节理论研究评述*

2016-01-31 09:04王传博王婕琼尹婷婷童佳兵李泽庚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2期
关键词:宗气卫气主治

方 莉,王传博,王婕琼,尹婷婷,童佳兵,杨 程,李泽庚

(1.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合肥 230031; 2.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合肥 230601;3.安徽中医药大学,合肥 230038)

肺朝百脉主治节理论研究评述*

方 莉1,王传博2△,王婕琼3,尹婷婷3,童佳兵1,杨 程1,李泽庚3

(1.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合肥 230031; 2.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合肥 230601;3.安徽中医药大学,合肥 230038)

肺朝百脉、肺主治节理论是肺系藏象学的主要内容,然而目前中医界对此理论重视不足且研究相对较少,限制了该理论在临床诊疗中的进一步应用与发展。故通过对“肺朝百脉、主治节”的生理功能及其文字释义相关性研究,阐述肺对呼吸运动水液运行脏腑气机血液运行的调节作用。

肺朝百脉;肺主治节;理论探讨

“肺朝百脉”“主治节”见于《素问·经脉别论》:“……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素问·灵兰秘典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此理论是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是对肺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主要体现对呼吸、血液循环、水液代谢、脉管运动等调节作用[1],并对肺系疾病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 肺朝百脉

1.1 肺与百脉的结构联系

脉的定义首见于《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玉篇》注:“府,聚也。”即脉是血液汇聚的所在。同时,《黄帝内经》认为脉是奇恒之腑。《素问·五脏别论》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奇恒之腑在功能上类五脏,藏而不泻;在结构上类六腑,中空有腔。故可以认为,《黄帝内经》对脉的认识是容纳血液的空心器官,即现代医学所说的血管[2]。

《灵枢·营卫生会》:“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营和卫都属于精气,而血是精气所化生的更高贵物质。“经脉”与“络脉”是对“脉”的进一步分化,将脉为血府的概念扩展为“行血气”,血与气名虽不同而实是同类物质。在经络中,该“气”为营卫之气,即脉中行血,经络中行营气,经络外行卫气。《灵枢·决气》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灵枢·营卫生会》中说:“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因此,“百脉”不仅是指血管,而且也包括经络,而诸经与肺脏有一定的关联[3]。

1.2 肺与百脉的功能联系

把握“朝”的涵义是正确理解肺与百脉联系的桥梁。沿袭王冰的注解,现代对“朝”的一般认识,如《内经词典》:“朝,聚会,使聚会……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肺乃华盖,为十二经的起始,又受百脉的朝会,即肺能使人体全身的经络气血汇聚于肺,这在实质上是对肺在血液生成、循行中作用的高度概括[4]。机体新鲜的气血生成于肺,《灵枢·营卫生会》:“中焦亦并胃中……泌糟粕,蒸精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化而为血。”同时在肺气参与下,于胸中所成之宗气,可上出喉咙司呼吸,下贯百脉助心行血,因此肺没有直接会聚百脉的功能,而是通过气来作用于血。

依照清·钱大昕的“古无舌上音”理论,“朝”的上古音韵近似“调”,二者为通假。古籍经典中亦有旁证,《毛传》:“调,朝也。”因此“肺朝百脉”可解释为“肺调百脉”。但不管是使动用法的“朝”,还是通假字的“调”,其内涵不变,仍是肺气对百脉与经络之气血运转的调节。

1.3 肺朝百脉的核心功能

1.3.1 肺朝百脉与助心行血 张介宾注释曰:“精淫于脉,脉流于经,经脉流通,必由于气,气主于肺,故为百脉之朝会。”肺朝百脉提示心、肺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心主血脉,肺主气,肺气有助心行血的功能。脾胃运化水谷之精微与肺吸入自然界清气相结合,在胸中化生为宗气,宗气助心行血,行于咽喉而行呼吸,若肺气亏虚,宗气生成亦会受到影响,进而导致宗气不下,血液在脉中瘀滞,临床则出现心悸、怔忡、喘息等病证。此外,血的生成也与心肺密切相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物入于胃中,在脾阳胃气的作用下生成水谷精微之气,水谷之精微在中焦化生为营气,并入于上焦注肺脉,与肺吸入之自然界轻清之气结合,奉心化赤而为血。可见,肺脏功能正常与否可以对血脉产生相应的影响,肺气和则百脉通利,气血流畅。

1.3.2 “肺潮百脉”与因时制宜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曰:“百脉之淫气,总归于大经,经所归于肺,是以百脉之气,皆朝会于肺也。”近年有专家学者提出“朝”当作“潮”,肺朝百脉,指肺使百脉潮汐样运行,盛衰有时,并与日月星辰的运动变化相一致[5]。指百脉之气血在肺的作用下如潮水般有规律地周期运行,即肺可使呼吸运动、津液代谢及血液运行有规律、有节奏地进行。百脉之气血运行的起始部位为肺脉,肺在运血、主气的同时,也调节着津液的代谢,肺的这种生理和结构决定了肺是人体气血、津液运行“似潮汐节律”的关键。正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曰:“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气血也。”肺潮百脉的提出为中医因时制宜诊治疾病提供了重大理论依据。依据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盛衰的规律,选择恰当的时间段进行治疗和养生等,可以起到更为良好的作用。如丑时是足厥阴肝经气血流注最旺盛之时,此时选择治疗肝胆病证的药物并夜卧时服用,可使肝脏的血药浓度有效增加,更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及药性的发挥,同时也有利于药性随时间的变换而不同[6]。张仲景《伤寒论》曰:“太阳病欲解巳至未;阳明病欲解申至戌;少阳病欲解寅至辰;太阴病欲解亥至丑;少阴病欲解子至寅;厥阴病欲解丑至卯。”所谓欲解时,即指疾病趋向愈和的时刻乃该时,若此时给予治疗,效果尤佳。

1.3.3 肺朝百脉不利与肺胀之痰瘀 肺脏病久则以虚为主,外复感邪,病情复杂化,初起病位在肺,久则病及脾肾,最后及心。在疾病发生的过程中形成痰瘀等病理产物,初以本虚标实为主,久则标本互相影响。痰和瘀既是疾病过程中产生的重要病理性产物,又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因素。如“肺胀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夹瘀血碍气而病”(《丹溪心法·咳嗽》)。咳嗽不寐是痰瘀阻碍肺气所致,而虚则是疾病发生的内因,为肺脾肾三脏俱虚。在痰瘀阻肺不同的发展阶段,本虚多涉及肺、脾、肾等脏腑,其中关键为肺肾功能的失常,这是痰瘀阻肺发展的必然结果。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肺朝百脉,肺气亏虚则无力助血运行,血行不畅则易留而为瘀,发为气虚血瘀证;若感受外邪,肺气壅塞,宣降失常,则加重气虚血瘀之象;病情日久可发展为脾气亏虚,中焦气血津液布散不利,气血生成不足,可进一步加重血瘀的形成。若素体痰多,痰气阻滞气机,肺气被郁,可使肺气宣降不利,则百脉朝会于肺异常,继而心血的传送失常,则肺病及心形成或加重瘀血的症状,瘀血可阻碍肺气,瘀滞心脉。肺胀患者久病咳喘,迁延失治,易致气阳虚弱,而气阳虚弱重在肺、脾、肾三脏。肺之气阳虚弱,其宣肃功能失常,不能布散津液,水津停滞化为痰;脾之气阳虚弱,运化失职,聚湿成痰;肾之气阳虚弱,气化不利,无力蒸化水液,聚液成痰。而痰可阻滞气机,气滞则血行受阻致血瘀[7]。

2 肺主治节

历代医家对肺主治节理解不尽一致,但基本认同是对机体呼吸运动、脏腑气机、水液及血液运行的治理调节。肺主治节在肺藏象学说及在临床应用上多有重大意义,是对肺各种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通过对全身气血及脏腑组织的治理调节,使气血及各脏腑组织都能发挥正常功能。

2.1 “治节”析义

“治节”出自《素问·灵兰秘典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从上下文分析,如“神明出焉”“谋虑出焉”“决断出焉”“变化出焉”,可知“治节出焉”为主谓结构,“治节”为单音节名词形式,即“治”与“节”。原文以拟人手法反映脏腑的功能特点,喻心为君主,神明为生命活动现象的主宰;喻肺为君主之相傅,犹如总理一国事务的执政者。《尚书·周官·太宰》曰:“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治”义为政治、政绩、制度。《康熙字典》:“节者,制度之名,节止之义,制事有节,其道乃亨。”可见,“节”义为相傅行君命之印信。那么制度与印信皆备,则能使政令上传下达,调度制约诸官。因此,“治节出焉”可解释为相傅权力的行使与政令的下达[8]。

2.2 肺主治节的结构基础

2.2.1 肺脏结构 就肺的位置而言,《灵枢·九针》曰:“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医贯·形景图》曰:“喉下为肺,两叶百莹,谓之华盖,以覆诸脏。”其“盖”与“华盖”皆是说明位置最高之意。现代解剖学认为肺位于胸腔之内,且在纵膈两侧,左右各一。

就肺脏的形态结构而言,《难经·四十二难》说:“肺重三斤二两,六叶两耳,凡八叶。”清·王清任《医林改错》说:“肺两叶大面向背,上有四尖向胸。下一小片亦向胸,肺管下分为两杈,入肺两叶,每杈分九中杈,每中杈分九小杈,每小杈长数小枝,枝之尽头处,并无孔窍,其形仿佛麒麟菜。”现代解剖学认为肺呈圆锥形,左右两肺都分为上部的肺尖、下部的肺底、外侧的肋面及3个面交界处的前、后、下三缘[9]。

就功能而言,中医学的“肺”代表了整个呼吸系统的功能。从解剖部位和形态结构描述来看,中医学的“肺”也包括现代解剖学的肺。明·翟良《经络汇编》指出,气管为气息之路,可下通心肺,一呼一吸之间可激诸脉之行,这是中医学对“肺朝百脉、主治节”最早的朴素描述。

2.2.2 肺经 《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太阴肺经从中焦起始,下行交通大肠,旋即沿袭胃口,上贯膈肌,注属肺脏,从重楼等肺系部横出,于胸廓外上方走向腋下,又沿上臂的前外侧,行至肘中从前臂的桡侧交寸口,继则上大鱼际出拇指桡侧端。手太阴肺经的支脉出于桡骨茎突上方,过虎口达食指桡侧端,手太阴之经气在此与手阳明交接。若手太阴经气失常,则可见气逆、喘嗽、胸中满闷、烦躁、溲溺频多、肩背与上肢的前外侧发有冷感与酸麻胀痛等症。

2.2.3 肺络 肺络即肺之络脉,肺络由肺经别出,逐级细分,以致别络及孙络散布于肺脏与肺系。肺之络脉有气络和血络之分。张介宾《类经·藏象类》曰:“血脉在中,气络在外。”血络循行分布于内,气络循行分布于外。肺之气络相当于肺内支气管的树形发散结构,即左右主支气管在两肺中逐级分支。肺之血络则相当于肺内的动静脉微循环结构相类似,移行在肺段之间。

2.3 肺主治节的核心功能

2.3.1 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正常情况下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吐故纳新,不断进行体内外的气体交换。若肺呼吸功能作用出现异常,会出现呼吸运动障碍继而出现咳逆、喘息等症状。正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病者,咳喘气逆。”肺通过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以保持呼吸的节律和深度,从而适应身体机能的变化。如在运动加剧或者情绪剧烈变动的时候,肺脏排出更多的浊气,同时会增加更多的清气需求量,那么肺脏随之增加呼吸的深度与频度;当机体在趋于平静的状态时,肺脏的呼吸运动也趋于缓慢平稳,恢复通常相对稳定的节律[10]。此外,在外部环境缺少清气或者空气质量偏差的状况下,肺脏即调整呼吸运动以达到相应的呼吸节律与深度,并适应环境变化。

2.3.2 对津液分布的调节 《素问·经脉别论》载:“水液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肺、脾、肾、三焦及膀胱协作完成人体水液代谢。肺通过宣发和肃降功能对于津液分布进行调节,肺宣发作用推动津液向上、向外输布,代谢后以汗的形式由汗孔排泄。肺的肃降作用,将上部水津向下输送、下达于肾,并成为尿液生成之源,经肾的气化,将代谢后的水液化为尿贮存于膀胱而排出体外。肺气这一功能作用与春夏季节卫气从皮肤散泄相一致。春夏时节肺气调控津液向上向下输布增加,使皮肤外泄津液载卫气增多,卫气调控腠理的开合,使汗液经腠理排泄增多。此外,肺脏宣发过甚且肃降不够,致水道下行不利,则溲便见少,如春夏之季的生理性尿量减少,汗泄增多。相反,当气温骤降、湿度较大时,肺脏宣发受制,肃降增强,水道通利下行、溲便见多,如秋冬两季的生理性尿量增多和汗泄减少[11]。

2.3.3 对卫气布散的调节 《灵枢·本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卫气是卫护人体的正气,具有护卫肌表、温养内外、抗御外邪、滋养腠理、开阖汗孔等作用,与肺、肾的关系较为密切。“肺主气属卫”,卫气属于元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肾而固于肺。肺肾气虚则卫气卫外失职。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肾虚则卫气减弱,抵抗力下降。如春夏之时,气温逐渐升高,所谓阴消阳长,五脏六腑对卫气的温煦功能需求减少,体温保持恒定所需要的卫气也相应减少,肺脏与天相应,在这两个季节更多地向外通过皮肤玄府输布卫气与津液,使机体内热量能够有效地透发出去,同时也润泽温煦皮肤,不似秋冬季节的粗糙干涩。秋冬两季随着温度的逐渐降低,机体阳消而阴长,五脏六腑对卫气的温煦功能需求增加,体温保持恒定所需要的卫气相应增多,肺脏相应地减少卫气和津液的输布,以保存体内的卫气。因此,秋冬两季皮肤散热减少,皮肤的温度略低于春夏两季,卫气经皮肤散泄减少并调控汗孔闭合多于开放,则见少汗或无汗,皮肤也因温煦和滋润不足而比春夏略显干燥。当外界气候骤变,六气化为六淫侵袭机体首先犯于肌表,因此肺脏输布更多的卫气至肤表,以提高御邪能力与外邪抗争[12]。

2.3.4 对宗气合成和分布的调节 宗气是由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和水谷精微所生成。饮食入胃经过脾胃的受纳、腐熟化生为水谷精气,水谷精气赖脾之升清而上输于肺,与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相互结合而化生为宗气。通过肺脏的治理调节,使得宗气的合成能与机体所需相适应。宗气运行布散于胸中与脉中,胸中之宗气聚而不散,推动呼吸鼓动声音;运行布散于脉道中的宗气则能够推动经气血液的运行。

3 结语

“肺朝百脉”“主治节”是对肺与血、肺与脉相互作用的高度概括,“肺朝百脉”的功能可体现在助心行血、调节脉管、维持人体生物节律等多个方面;“肺主治节”则是肺通过主气、司呼吸、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等生理功能,对人体脏腑功能、气血运行、经络循行、气机变化的节律和周期性变化起到节制、协调和制约作用,使人体达到气血通畅、脏腑功能和谐、阴平阳秘的状态。因此,充分认识肺朝百脉、主治节理论的内涵对指导肺系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1]孙孝忠.“肺朝百脉”考[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1):37.[2]张蕾.论中医血脉理论的临床意义[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5):475-476.

[3]范郁山.经络与血管关系纵横谈[J].中医药学刊,2004,22 (8):1541-1542.

[4]王传博,李泽庚.肺主治节考析[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3(6):468-470.

[5]王维民.试论肺朝百脉[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1 (4):256-257.

[6]刘学.肺经主时与肺系病演变规律的关系[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12-13.

[7]张伟,谷明明.浅析“肺朝百脉”与肺胀[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16(1):19-21.

[8]褚桂克.从“节”的内涵探讨“肺主治节”[J].中医学报,2012,27(37):1094-1095.

[9]胡军平.中医脏腑学说与形体医理[J].吉林中医药,2004,11 (7):923-924.

[10]周慧生.肺主治节浅析[J].吉林中医药,2003,15(8):4-5.

[11]叶发期.肺主治节原意及其临床应用价值[J].中医研究,2010,23(16):4-6.

[12]孙荣.新解“肺主治节”[J].吉林中医药,2011,31(2):96-97.

R222.19

A

1006-3250(2016) 02-0149-03

2015-06-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202808,81373598);安徽医科大学校基金(2012xkj061)

方 莉(1985-),女,医师,医学硕士,从事中医药防治肺病的临床与研究。

△通讯作者:王传博(1977-),男,医学硕士,从事中医药防治肺病的临床与研究,Tel:0551-65169269,E-mail:wangcb120@ 163.com。

猜你喜欢
宗气卫气主治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论“卫出三焦”与脏腑的关系※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基于药品标准的维医制剂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
佛医方剂的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
探讨宗气理论对中医心脏康复的实践意义
宗气理论的整合教学尝试
运用调补宗气治则治疗胸痹经验*
试述“宗气”与“肺痹”
主治医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