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信,杨果平
(山西省阳城县南环路畜牧局,山西 晋城 048100)
供应压力难以缓解,玉米市场不容乐观
刘国信,杨果平
(山西省阳城县南环路畜牧局,山西 晋城 048100)
2015年国内玉米市场行情如坐“过山车”般频繁波动,既有国储首次下调收购价格影响,又面临加入WTO设定的15年缓冲期到期大量进口粮源冲击,同时,还存在消费需求疲软等问题,导致市场价格一路走低;2016年仍然面临“高产量、高库存、高进口”的“三高”窘境,同时,国家临储玉米收购政策仍有调整预期,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影响,预计市场恢复增长依然缓慢,因此,在国内市场供需偏空的背景下,未来玉米市场依旧存在持续探底风险。
近年来,由于消费需求旺盛,国内玉米市场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市场价格不断攀升。但从2013年开始,玉米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要逆转,由供需偏紧转向供大于求,从此步入漫漫熊途,特别是2015年新季玉米上市以来,价格更呈现断崖式下跌。进入2016年后,尽管在元旦、春节等节日需求拉动下,养殖行情连续开启上涨模式,但对于玉米市场提振作用非常有限,市场价格依旧深陷寒冬,至今让人看不到一丝春意的希望。
农业部对全国集贸市场定点监测数据显示,2月份第2周全国玉米平均价格2.10元/kg,比前1周下降持平,同比下降12.5%。育肥猪配合饲料、肉鸡配合饲料、蛋鸡配合饲料平均价格分别为3.08元/kg、3.14元/kg、2.88元/kg,同比分别下降6.4%、7.1%、6.8%。目前,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等主产区玉米价格已跌至每吨1 600~1 800元,较前两年同期每吨下降500元以上;南方地区如广东、浙江、湖北、江西、江苏等主销区玉米价格跌至每吨2 000~2 200元;南北港口的玉米平舱价亦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其中,锦州、鲅鱼圈等主要港口玉米收购价格已降至2 000元/t左右。
据了解,长期以来为保护农民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我国对玉米实行保护价托市收购政策,玉米行情因此在国家临储收购拍卖政策引导下人为波动较为明显。如2015年春季,我国临储玉米完成2014/2015年度8 328万t的天量收购以后,当时就对不断下行的玉米行情起到一定提振作用,但后来随着养殖业与深加工企业需求持续疲软,大量低价进口玉米与替代品冲击,国内玉米库存受制于双重夹击难以如期释放,在高库存压力下,价格从2015年7月中下旬开始跌幅逐渐加大;到了9月上旬,国内主产区和主销区平均批发价格分别比上年同期下跌14.9%、11.8%。其中,华北黄淮产区价格同比下跌20.2%,每吨直逼1 700元,跌至2011年5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
2015年秋季新玉米上市后,适逢国家首次下调玉米临储收购价格,这样随着新玉米批量上市,市场供应压力不断增强,在市场一致看跌的氛围中,新玉米现货价格再次大幅下挫,市场收购价格已经远远低于2 000元/t的临储价格。进入2016年1月以来,由于农民春节过年急于手中玉米变现,产区玉米市场又迎来新一轮售粮高峰,而此时虽然养殖业节日利好行情连续启动,但集中出栏影响饲料消费,用粮企业采购意愿不强;加之,春节期间深加工企业停机,普遍备货较少,市场难以获得有力支撑,导致玉米价格偏弱运行,依旧深陷寒冬不能自拔。
近年来,我国玉米连年丰收,库存不断增加,但市场需求持续疲软,导致阶段性供大于求的格局进一步加剧;当前,尽管玉米收储价格大幅度下调,但是依然高出国际市价不少,比价优势无疑刺激进口数量不断放大,这些都对玉米价格形成了压制,预计2016年国内玉米市场弱势格局难改,未来价格下跌仍将是市场运行的主基调。
从生产供给来看,玉米连年丰收,国内库存高企,市场供过于求局面难以迅速扭转。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为38 116.6千公顷,较上年增加1 040.5千公顷,增幅2.8%;总产量为22 458万t,较上年增加893.4万t,增幅4.1%,创下历史最高水平。相关信息显示,截止2016年2月20日,东北玉米临储入库累计达到8 382万t;目前东北各地受委托玉米收购库点的收购工作已陆续恢复,市场预计收购进度很快就会达到节前水平。照此推算,到4月30日收购结束,收购总量会轻松突破上年高点,有望突破9 000万t的大关,届时国内玉米总库存将超过2亿t。
去年以来,尽管国内玉米库存高企,但由于国内外价格相差悬殊也导致进口数量激增。海关数据显示,2015年玉米及其替代物进口总量达4 235万t,其中,玉米进口量为470万t,较2014年大增82%;大麦进口量1 070万t,同比增加98%;高粱进口量跳增85%,达到1 069万t;DDGS(玉米干酒糟及其可溶物)进口总量为创记录的682万t,较上年增加26%。
从市场需求来看,受经济增速放缓,畜产品消费减弱,国内外价差居高不下等根本性因素影响,国内玉米消费增长仍然保持较低水平。首先从养殖业方面来看,产能恢复仍需时日,终端消费依旧不佳。尽管当前全国生猪价格呈偏强态势,价格处于相对高位,但生猪价格上涨并非由需求放量带动,而是生猪存栏量维持在较低水平,其供应能力不足所致。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12月全国生猪存栏38 379万头,同比下降9.0%;能繁母猪存栏3 798万头,同比下降11.4%,这也是自2013年末以来连续28个月下降,与2013年8月相比,累计下降 1 214万头,下降幅度高达24.2%。能繁母猪存栏量处于历史低位,表明市场供应仔猪能力下降,不利于存栏量的可持续性增加,进而不利于对饲料用玉米的消耗。
其次,由于缺乏消费提振,玉米深加工下游产品价格不断走低,导致玉米行情弱势难改。随着原料玉米价格的下跌,在一定程度上为深加工企业带来利润改善的机会,玉米成本降低带动深加工企业开工率提升,但随着淀粉、酒精供应压力增加,下游产品价格亦出现大幅下跌,将反过来制约深加工企业开工率,进而影响到玉米需求,不利于对玉米行情的支撑与提振。
由于玉米产量大幅增加,需求相对疲软,预计2015/2016年度玉米结余量为4 885万t。其中,2015/2016年度国内玉米消费总量为17 923万t,较上年度增加921.8万t,增幅5.4%。其中,饲料消费10 600万t,增加600万t,增幅6%;工业消费5 350万t,增加300万t,增幅5.9%。受国内玉米价格下跌及国家加强替代谷物进口管理的影响,预计2015/2016年度进口玉米350万t,较上年度减少201.6万t,减幅36.5%;2015/2016年度大麦进口预计为650万t,将较上年度减少300多万t;高粱进口预计为600万t,将减少400万t左右。
综合分析,在宏观经济持续低迷、库存庞大的背景下,国内玉米供过于求局面短期内仍难以扭转,供求调整尚需更长时间。预计2016年国内玉米市场将延续供给宽松、需求疲弱的态势,玉米行情将继续承压;同时,2016年将处于政策剧烈变化时期,玉米临储政策、拍卖政策、定向销售政策及东北玉米深加工补贴政策等,都有可能给玉米市场走势带来不确定因素。
近些年来,国内玉米临储价格基本只涨不跌,而国际玉米价格持续下滑,国产玉米与进口玉米价差进一步拉大,这直接导致了2个后果:一是玉米进口量猛增,二是国产玉米库存高涨,“洋粮入市,国粮入库”,部分主产区甚至出现了“收不了,储不下,销不掉,财政补不起”的局面。显然,高价托底的临时收储政策,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当国内外价差越来越大、国内玉米库存量越来越高、市场倒逼机制越来越强时,玉米的产供销该看政策的脸色,还是听市场的召唤?其实,最近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已经给出了答案——玉米逐步实现市场化。
据了解,从2008年以来,在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保障和托市下,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连年上升,玉米价格也一路走高。2008年,临时收储价每500g还只有0.7元以上,但到2014年,已经猛涨到1.13元,上涨了近60%。然而,与国内玉米价格单边上扬相反,国际市场价格已连续3年走低,由于差价悬殊,进口玉米正源源不断进入国内消费领域,而国产玉米却被束之高阁,导致库存严重积压。显然,政府高价托底干预市场的临时收储政策,弊端日益凸显,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供求关系的自我调整。
业内人士表示,从2015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玉米相关政策来看,减少未来玉米种植面积将会成为国家调控的主要方向,那么也势必会在玉米价格上做文章,通过下调价格来控制种植户改种其他作物或是更新种植技术,这也是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方面。可以说,2015年新季玉米临储价格大幅度下调,既是市场倒逼的自然结果,也是产业调整的必然选择,今后玉米临储政策甚至会全面取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反应供求关系的,而且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只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才能使粮食价格回归市场。这样既有利于鼓励饲料和深加工企业等多元市场主体多收粮、多存粮、多用粮,有利于促进国内玉米产业长期健康发展;还能释放信号,合理引导市场预期,积极稳妥地引导农业种植的结构调整;对于农民而言,也是一次深刻的市场意识培训和风险精神的教育,因为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玉米临储政策的调整,对农民利益带来的冲击也是实实在在的,必须有一个渐进与适应的过程。
从长远发展来看,尽管当前玉米价格已经大幅度下调,但依然高于国际市场不少,未来玉米价格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对此,农民要有充分的市场预期和准备,适时调整种植结构。但是调整之后种什么,粮食主产区的政府部门要做好有效引导和服务,既要调整,也要避免盲目性,同时着眼长远大力培育新的产业上下游的支撑力量;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更要充分考虑到农民的承受能力,既要持续推进改革,也要实现平稳过渡。在统筹考虑各方市场主体利益和意愿的基础上,要始终坚持把农民利益放在重要位置。
猪粮安天下。农民种粮,本身就是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一份责任与担当,改革发展的阵痛不能都让农民来承担。只有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支撑的投入,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断创制强农惠农富农新的抓手、新的平台,我国粮食安全的大局才能守得住,我们方可期待,经历改革阵痛的玉米市场才会真正走向成熟。
2016-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