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唐法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经验总结*

2016-01-31 06:20:33康朝霞张唐法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9期
关键词:健脾功能性脾胃

周 利,康朝霞,张唐法△

(1.武汉市第一医院针灸科,武汉 430022;2.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 430060)

张唐法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经验总结*

周 利1,康朝霞2,张唐法1△

(1.武汉市第一医院针灸科,武汉 430022;2.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 430060)

张唐法主任医师行医近50载,对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颇有独到之处。故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重视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生理特点,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虽病变在胃,但与脾肾密切相关,重视脾肾在本病发展转归中的重要作用。治疗主张从脾肾论治,健脾与补肾同治,同时针药结合,擅用背腧穴和穴位注射,强调针刺补泻手法,配合心理疏导,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功能性消化不良;针刺;健脾补肾

张唐法主任医师从事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50年,独立思考,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疗思路。其擅长运用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多种常见病及疑难杂症,在针灸治疗脾胃病方面经验丰富,尤其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颇有独到之处。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1组消化不良证候。临床以上腹部不适、饱胀、嗳气、烧心、反酸、纳差、恶心、呕吐、便秘与腹泻交替为主要表现的较常见的综合征,属于中医“胃脘痛”“痞证”“嘈杂”等范畴。其发病多与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有关,历代医家诊治本病多从肝脾胃论治,注重疏肝、健脾、和胃。在此基础上,张唐法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失健运则胃失和降、受纳失常;肾乃先天之本,肾为胃之关,胃主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依赖于肾阴肾阳的濡养、温煦和推动。因此认为本病病位在胃,尤与脾肾关系最为密切。在治疗上注重先天与后天并重,健脾与补肾同治,现将其理论经验报告如下。

1 健脾补肾的理论依据

1.1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优势

西医目前关于FD以对症的个体化治疗为主。近年来,国内学者围绕针灸治疗FD开展了大量的临床研究[1-2],结果均显示针灸疗效肯定。现代研究认为[3],FD发生与胃肠激素含量改变引起的胃排空障碍密切相关。而针灸治疗FD可能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途径,对脑-肠轴的各个环节进行调整,提高FD患者胃动力与血清胃泌素水平,使紊乱的胃肠功能得以恢复[4]。针灸对胃泌素和胃动素的良性调节作用,能促进胃排空,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与西药比较具有安全、有效、经济、无毒副作用的优势。

1.2 中医理论依据

1.2.1 肾为胃之关,补肾以和胃 生理上,“肾为胃之关”,体现了肾在谷物代谢方面的作用。首先,胃气下行,需肾气气化。陈士铎云:“盖脾胃之土,必得命门之火以相生。”指出胃之受纳腐熟通降开阖的生理功能在根本上受制于肾气的充足与否,胃主受纳腐熟皆需阳气以温煦推动。补火生土法即为命火生土的典型治则,通过温肾阳以温补脾胃之气。其次,胃体阴用阳需肾水滋润。肾为水火之脏,职司封藏,肾中真水上承,可滋养胃中元气,促进胃之和降,即胃阴须借助肾阴滋补才能发挥其沤渍水谷之功。

病理上,肾脏“关门不约”则会影响脾胃及大肠的功能,导致脾胃升降失司、胃气上逆,从而出现酸腐、嗳气、胃脘痛、腹胀、恶心呕吐、呃逆等症,可采用滋肾水而调胃的方法。因此,临床上很多胃肠道系统的疾病从肾论治,可收到较好的疗效。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方面,张唐法牢牢抓住脾胃与肾的相互关系及生理特点,确立了健脾补肾为核心的基本治则。

1.2.2 重视健脾,脾健则胃安 脾胃共处中焦,在结构上位置相邻,经络上互为表里,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一是纳运相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二者一纳一运、紧密配合,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津液的输布:二是升降相因。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水谷及其糟粕才得以下行。脾胃之间纳运相合、升降相因,饮食物得以正常消化吸收;三是燥湿相济。脾为阴土、喜燥恶湿,胃为阳脏、喜湿恶燥。脾易生湿,得胃阳以制之,使脾不至于湿;胃易生燥得脾阴以制之,使胃不至于燥。两脏燥湿相济、阴阳相合,是保证纳运、升降协调的必要条件。在病理上,胃之受纳失常则脾之运化不利,出现恶心呕吐、脘腹胀满、不思饮食等“脾胃不和”的症状;脾气不升则胃失和降,出现食少、恶心、脘腹胀满等症。综上所述,脾胃是功能相关、病理相及的关系。因此张唐法在养胃的同时,注重健脾,使脾气得升,胃浊得降,出入有序,胃得安和。

1.2.3 先后天互资,脾肾同补 中医认为,脾与肾是先后天相互资生的关系。肾藏先天之精,为精血之海,生命之本源,先天之本;脾为水谷之海,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先天与后天相互资助、相互促进。一方面先天为后天之根,脾主运化,必须得肾阳的温煦蒸化始能健旺。正如《张聿青医案》所说:“脾胃之腐化,尤赖肾中这一点真阳蒸变,炉薪不熄,釜爨方成。”另一方面肾精又赖脾运化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才能充盛。故《医门棒喝》曰:“脾胃之能生化者,实由肾中元阳之鼓舞,而元阳以固密为贵,其所以能固密者,又赖脾胃生化阴精以涵育耳”,充分说明先天温养后天、后天补养先天的辨证关系。因此,在治疗慢性胃炎、FD等疾病方面,张唐法强调在健脾的同时亦要补肾,脾肾同治。

2 针灸治疗如何“健脾补肾”

2.1 取穴是关键

主穴:中脘、天枢(双侧)、足三里(双侧)、太溪(双侧)、三阴交(双侧)、肾俞(双侧)、脾俞(双侧)。方解:中脘为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可以理气和胃;天枢为大肠经募穴,主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又是胃之下合穴,通调腑气,和胃止痛;太溪为肾经之原穴,有滋阴益肾之效,可调和肾中阴阳;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具有健脾胃益肝肾之功。脾俞、肾俞穴分别为脾经、肾经经脉之气输注于背部之处,是调节脾肾功能、振奋人体正气之要穴,对脾肾功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综上,本组穴位理气和胃、健脾补肾共达通调腑气之功。

肝气郁结者加膻中、章门;肝气犯胃者加期门、太冲;脾胃气虚者加脾俞、胃俞;湿热滞胃者加内庭、阴陵泉;寒热错杂者加关元、内庭。

2.2 针刺手法是灵魂

张唐法强调针刺补泻手法是针灸治病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毫针刺法的核心内容。在50余年的针灸临床和教学实践中,擅长运用快速提插捻转进针法,被患者誉为“无痛进针方法”。这种进针方法与普通进针法相比,有透皮不痛、得气快的特点,并在边进针的同时边进行提插捻转手法,可分别在三层得气,使经气累积和有效信息累加、放大,增强临床疗效。

张唐法认为,进针得气后必须施以正确的补泻手法。天枢、中脘均采用1.5~2寸不锈钢毫针垂直快速提插捻转进针,直至腹膜壁层即止(刺至腹膜壁层的标准:患者针刺破皮痛后再次感觉揪痛或较剧烈的刺痛,同时医者自觉针尖抵触感),不提插捻转,平补平泻针刺手法;双侧太溪、三阴交、足三里用1.5寸毫针快速提插捻转进针得气后,小幅度均匀提插捻转,采用补法重插轻提,留针期间每10 min行小幅度均匀提插捻转手法1次,留针30 min,出针时按压针孔,脾俞、肾俞穴以穴位注射为主。

2.3 穴位注射是特色

穴位注射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以中西药药理为基础,将经络、腧穴、药物效应有机结合起来,共同调整机体的功能状态。在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过程中,张唐法主张针刺和穴位注射治疗相结合。在针刺后,选取脾腧穴、肾俞穴进行穴位注射。“十二腧皆通于脏气”,背腧穴与脏腑有直接的联系,乃脏腑之气转输于背腰部并流注于全身的枢纽区域,针刺能调整脏腑功能的盛衰。在脾俞、肾俞用复方当归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可健脾补肾、养血活血。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背腧穴与交感干、交脊联系点关系非常密切,交感干、交脊联系点的体表投影线与膀胱经背部内侧线俞穴总重合率达80%[5]。同时背腧穴位于所属脏腑的神经节段分布范围内或临近节段上下不超过2个脊神经节段[6]。多数内脏器官受植物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针刺膀胱经背部的腧穴可改善自主神经系统的动态平衡,通过脊髓背角中躯体内脏联系途径和自主神经、肾素-血管紧张素调整内脏器官功能[7]。

操作:患者俯卧位,用0.55 mm×40 mm注射针头5 ml注射器抽取复方当归注射液1 ml加入5%葡萄糖溶液3 ml,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右手持注射器直刺入穴位,待患者酸胀得气回抽无血后,将复方当归注射液缓慢推入,每穴0.5~1 ml,隔日1次。

2.4 心理疏导是亮点

张唐法特别重视患者的心理疏导,在针灸治疗的同时配合一些心理引导,可以改善患者心理及消化道的相关症状。如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向患者解释本病的病理特征,告知患者平时生活中应注意的生活习惯,改变患者的错误认知观念,并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暗示,引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达到身心并调的最佳状态。

3 结语

FD是临床多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本病发病率高,中医认为胃、脾、肾在功能上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相辅相成的关系。功能性消化不良虽病变在胃,但与脾肾密切相关。因此,张唐法在治疗FD的过程中主张从脾肾论治,提出了“健脾补肾”针刺法。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40多年的临床经验,针药并用,注重心理疏导,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1]柯美云.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大连)[J].胃肠病学,2008,13(2):114-117.

[2]胡晔,张红星,周利.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2):60-62.

[3]Miwa H,Watari J,Fukui H,et al.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pathogenesis of functional dyspepsia[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1,26(3):53-60.

[4]金玉莲.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及机理探讨[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5]林义注,王佩.实验针灸学(四)[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8

[6]童晨光,谷世品,衣华强.胸腹气街的形态学基础[J].针刺研究,2004,29(4):270-273.

[7]汪克明,周美启,王月兰,等.电针“脾俞”对胃窦部溃疡大鼠胃肠平滑肌电活动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3,22(6):29-31.

Experience of Professor Zhang Tang-fa’s Acupuncture Treatment on Functional Dyspepsia Diseases

ZHOU Li1,KANG Zhao-xia2,ZHANG Tang-fa1△
(1.The First Hospital of Wuhan,Wuhan 430060,China; 2.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Wuhan 430060,China)

Zhang Tang-fa,doctor of Chief Physician,practiced medicine for nearly 50 years.There is quite a unique feature of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functional dyspepsia.Based on the overall concept of Chinese medicine.He pays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nal organs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He believes that functional dyspepsia lesions in the stomach,bu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pleen and kidney.On the treatment,focusing on spleen and kidney,dropping Beishu and point injection,with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and achieved good clinical efficacy.

Functional dyspepsia;Acupuncture; Invigorating the spleen and kidney

R246.1

A

1006-3250(2016)09-1223-03

2016-03-25

湖北省卫生计省委科研项目(2013Z-Z05);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201161038341-01)

△指导老师

周 利,女,副主任医师,从事针灸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临床与研究。

猜你喜欢
健脾功能性脾胃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好脾胃 养出来
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12-02 15:48:21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1-11-27 00:45:49
老年健脾操(一)
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08-24 07:07:32
老年健脾操(二)
中老年保健(2021年6期)2021-08-24 06:55:34
老年健脾操(四)
中老年保健(2021年8期)2021-08-24 06:23:38
老年健脾操(三)
中老年保健(2021年7期)2021-08-22 07:42:26
脾胃升降平衡才健康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基层中医药(2020年1期)2020-07-27 02:44:06
一种功能性散热板的产品开发及注射模设计
模具制造(2019年3期)2019-06-06 02: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