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巴蜀地区针灸学术特点研究

2016-01-31 05:19周建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12期
关键词:经穴循行巴蜀

吴 楠,印 帅,兰 颖,周建伟

(1.河南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郑州 450046;2.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成都 610075; 3.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成都 610041)

古代巴蜀地区针灸学术特点研究

吴 楠1,印 帅2,兰 颖2,周建伟3△

(1.河南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郑州 450046;2.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成都 610075; 3.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成都 610041)

巴蜀地区作为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古代针灸医学的发展中占有先机,探寻巴蜀地区针灸学术发展的源头、总结提炼学术特点对理解针灸发生、发展渊源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巴蜀地区相关出土文物及部分医家的针灸学术特点进行分析和梳理,表明四川针灸置身于针灸医学的发展中占有先机,川籍医家通过总结中医经典及历代针灸学家学术思想,不断实践创新形成学术特点。其学术特点主要可以从针灸体系颇具特色,由博返约、惠泽后学,针药一理、针医汇通,针推灸焠、丰富临床,善治危症、针起沉疴5个方面进行探讨。

巴蜀地区;针灸;发展源头;学术特点

巴蜀山川秀丽,人杰地灵,名医辈出,素有“中医之乡”的美誉。而针灸医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针灸置身于针灸医学的发展中占有先机,且理论体系及临床诊疗颇具地方特色。现探寻巴蜀针灸学术发展的源头,总结提炼出具有规律性的学术特点。

1 巴蜀针灸学术起源及发展

巴蜀地区是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形成以三星堆文明为代表的古蜀文明,后不断发展为独特的巴蜀文化。西汉四川经济发达,繁华程度超过关中地区而被誉为“天府之国”。明清之际,湖广等大量外省移民迁入四川,各民族地区文化交汇融合,外来医家与原驻医家相互交流,针灸学术得以进一步发展。

针灸起源传说可追溯到氏族公社制度时期,有伏羲氏“尝味百草而制九针”,其真正诞生时间应是新石器时代。大溪骨针于重庆巫山县大溪文化遗址出土[1],多由兽类肢骨制成,佐证了早在新石器时代,巴蜀先祖们就已经在进行着针刺治病的医疗实践活动。继大溪骨针后,四川省又先后出土了绵阳西汉人体经脉漆雕和成都老官山汉墓经穴漆人。1993年,绵阳市一座西汉早中期木椁墓中,发掘出一件人体漆雕,该漆雕表面绘有纵形红色线条19根,经考证为经脉走向图。2013年,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一座人体经穴髹漆人像,其上用白色或红色描绘的经络线条和穴点清晰可见,并在不同部位标注有“心”“肺”“肾”“盆”等小字。学界普遍认为,世界上最早的人体针灸模型当属宋代医官王惟一铸制的针灸铜人,然而随着此两漆人的发现,将人类采用直观模型方法展现人体经穴和针灸技术的历史提早了1000多年。这两个人体经脉漆雕属同类遗物风格,一脉相承,直观反映了四川早期的针灸学成就。

在巴蜀针灸方面,东汉时期涪县人涪翁为见诸正史的第一位川籍医家。涪翁及其弟子程高、郭玉对巴蜀地区针灸学的传播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其著有《针经》《诊脉法》两书[2],其中《针经》著于东汉光武时期,为我国有记载的最早的一部针灸专著。然唐代时涪翁所著之《针经》已亡佚,其内容、卷数皆无人知晓。此后巴蜀针灸医家虽众然并未广泛闻名于全国,且无著作传世,直至明清时期,始有川籍针灸医家著作流传,如明代针灸医家王宗诰著有《针法要览》一书。清代僧医本圆撰有《同人针灸》两卷。苏元箴从其友张希纯研习针灸,予以绘图详记,勒为《针灸便用》一卷。清代名山人吴之英考释针灸经络,与罗绍骥合编《经脉分图》。清代万县医家王锡鑫有《针灸便览》一卷传世。清代章汝鼎撰有《针灸大法医论》一书。清代彭县医家程兴阳辑成《针灸灵法》,附推拿图若干幅。

2 学术特点

2.1 针灸体系,颇具特色

绵阳西汉人体经脉漆雕和成都老官山汉墓经穴漆人的发现,在巴蜀乃至我国针灸发展史上都具有标志性意义。分析其描绘的内容,先看绵阳西汉人体经脉漆雕所描绘的经脉图,其较之于长沙马王堆《帛书·灸经》及《内经》的有关记载,有其自身的特点[3-4]:一是有经脉无穴位,动摇了一般认为“先有穴位后有经络”的推断,再结合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灸经》也只有经脉而无穴位的记载,表明我国早期的经络与穴位记载泾渭分明;二是缺少足三阴经的描绘。《内经》对足三阴经循行路径有详细记载,《帛书·灸经》虽有记述但内容简略,绵阳漆雕则完全没有足三阴经的描绘,据此推测足三阴经理论的形成可能晚于其他经脉。三是循行路径与《内经》存异。绵阳漆雕所绘的经络路径均到头为止,并不与胸部相连,但因没有文字说明而无法确定经脉循行的起止点及方向;其中经脉的交会和分支多达20余处,主要集中在头部两侧和手及手臂的外侧,且范围较《内经》局限;经脉循经路径在躯干、四肢主要表现为直线循行,在头部则除直线循行外还有转折。这些对经脉的描绘,与后世依据《内经》记载而绘制的经脉循行图有明显的不同,推测其可能是比《内经》更早的经脉理论反映,抑或是在四川地区存在的有别于《内经》系统的另一理论体系,具有明显的巴蜀特色。

汉代四川地居僻处,与中原联系交流不便,其对针灸医疗经验的总结及针灸理论的形成,必然会带有浓厚的巴蜀地方特色。经脉漆雕所描绘的经脉图,既是这种具有地域特色针灸理论的客观反映,又是医家对早期经脉学说认识的客观载体。《后汉书·郭玉传》中记述的涪翁,据考从事医事活动的地域正是经脉漆雕出土的绵阳涪水一带,因此将漆雕与涪翁的史迹联系起来分析,可知漆雕的发现绝不是孤立的偶然事例,它应是汉代巴蜀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医学文物,反映了汉代巴蜀地区针灸学的面貌和成就。涪翁的《针经》和针灸学成很可能是承袭以漆雕为代表的巴蜀古代针灸学成就发展演变而来。

再看成都老官山汉墓人体经穴漆人,它较绵阳经脉漆雕更精致完整,不仅对经脉而且对穴位都进行了标注且有铭文,推测其雕刻年代比绵阳经脉漆雕更晚。老官山经穴漆人像共有红色线22条,白色线29条,不仅有纵向走行的经络还有3条横行分布的经络,经络循行路径和交汇信息等均较绵阳经脉漆雕更为丰富复杂。其循行类似的经脉不仅包括任脉、带脉,还几乎反映出《灵枢·经脉》十二经脉的大部分分布特点[5]。将经穴漆人与一同出土的医书合参,证明在西汉早期巴蜀地区针灸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只是从内容上看这些理论体系似乎没有与以《内经》为代表的主流针灸理论体系进行很好的融合。

2.2 由博返约,惠泽后学

川籍针灸医家非常重视医学普及教育,纷纷立说著书,编纂了一批由博返约、通俗易懂的针灸读物惠泽后学。吴之英撰《经脉分图》刊于1920年,他收载各经脉的图像、腧穴及《内经》有关经脉的原文与考证。在腧穴考证方面,吴之英以《内经》及《难经》《甲乙经》等书为根据,对历来经络文献中的腧穴名称和排列次序重予调整,现有《寿栎庐丛书》本。王锡鑫为晚清四川普及类中医著作的代表医家之一[6],他在学习心得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选择辑录和改编一些历代医著,如《针灸大成》《医宗金鉴》,认为“劫病之速,莫先于针”,对自己著作的撰写目的和方法进行了详细透彻说明,在当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2.3 针药一理,针医汇通

明代针灸医家杨继洲力倡“是针灸药者,医家之不可缺一者也”。川籍针灸医家对于疾病的治疗也多以针刺为主,部分采用刺血疗法,并强调针灸与药物的联合使用。李成举所著《针灸真诠》认为,针灸药物各有所长,针药并用能取长补短、相互辅佐,从而发挥更好的临床效果。本圆提倡“针灸药并用”的诊疗手段,不同疾病采用相应治疗手法,如《同人针灸》瘰疬篇中载:“灸毕服煎药一剂”。王锡鑫在临证之时对于不同的疾病善于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因而能获得较好的疗效。如“疟疾:委中出血、金门、隐白、太溪、太冲”,“中风惊痫:用艾火灸顖会,禁针”等。同时在其著作《针灸便览》自序中也提到:“语云:一针、二灸、三服药,此言岂无谓哉……后缓病仍以方药治之,急症即以针法奏效。”

2.4 针推灸焠,丰富临床

《针灸大成·诸家得失》云:“其致病也,既有不同,而其治之,亦不容一律。”川籍针灸医家重视临床实践,临证时不拘泥一法,灵活权变,丰富了治疗手段。章汝鼎重视针灸术并尝谓:“古人治病之法,以针灸为先,灸、熨、洗诸法并用。今诸法失传,而专责之汤液,故有邪气隐伏于经络之间,而发为痈疽也。”因撰《针灸大法医论》一书以阐其道。本圆亦重视民间经验疗法,如《同人针灸》中记载:“腋下狐臭:先剃去腋毛,以定粉搽之,六七日后,其中有一点异者,必孔如针大,或如簪尖,及气竅。用炷如米大,灸三四壮。永不发。”

2.5 善治危症,针起沉疴

川籍医家尤其清代针灸医家善用针灸治疗危急重症。如本圆在《同人针灸》书末附《集成全身灯火歌》,歌赋中指出邪气抵达气关、命关时各自的选穴方法,并认为此法“治小儿诸风伤寒一切危急之症”。王锡鑫认为“劫病之速,莫先于针……嗣遇谈及针法,如某病一针,捷如奔马,某经一穴,效奏桴鼓”,肯定了针灸在急症治疗中的重要地位。他在《针灸便览》中收录了不少危急重症的治针灸疗方法,如治疗灸卒死:“一切急魇暴绝,灸足两大趾内,去甲一韭叶。”在治疗诸杂病篇中,记录了卒心痛、咽喉闭塞、眼戴上翻、伤寒发狂、口噤、横生胎死、风痫倒地等多种危急重症的针灸治疗方法。

3 结语

巴蜀地区针灸医学的发展源远流长,其登堂入室,济世活人,功载史册,时至今日仍服务于人民。川籍医家通过总结中医经典及历代针灸学家学术思想,融会贯通,形成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经络腧穴学说为支撑、针与灸等技术为手段的学术特点,有效服务于临床。然本次总结未能归纳梳理出巴蜀针灸医学发展派别,更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1]赵立勋.四川中医药史话[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2]王和文,袁秀丽.涪翁与《针经》小考[J].中医临床究,2011,3 (5):80-81.

[3]谢克庆,和中俊,梁繁荣,等.“西汉人体经脉漆雕”的价值和意义[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36-38.

[4]梁繁荣,谢克庆,和中俊,等.从西汉人体经脉漆雕看早期经络学说[J].中国针灸,1996,16(4):49-52.

[5]梁繁荣,曾芳,周兴兰,等.成都老官山出土经穴髹漆人像初探[J].中国针灸,2015,35(1):91-93.

[6]陈先赋.四川名医传[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Exploration on the Acupuncture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Research in the Ancient Bashu Area

WU Nan1,YIN Shuai2,LAN Ying2,ZHOU Jian-wei3△

(1.Schoo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 450046,China; 2.The College of Acu-moxibustion and Massage,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Chengdu 610075,China; 3.Sichuan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s,Chengdu 610041,China)

Bashu area as one of the cradles of ancient civilization has advant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acupuncture.The academic sourc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cupuncture in Bashu were important for the realization of acupuncture.With the analysis of related unearthed relics and academic characteristic of acupuncturists in ancient Sichuan,it was proved that the Sichuan is the dominant player in the development of acupuncture.Through summarizing the academic thoughts of classical book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and acupuncturist of generations,Sichuan acupuncturists made innovations continuously through clinical practice and the academic thoughts has been gained gradually which can be summarized from five aspects:characteristic academic system of acupuncture,making complex to simple,unified theory of acupuncture and TCM,combin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specializes treatment of emergency and severe disease with acupuncture.

Bashu area;Acupuncture;Development origin;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R245

A

1006-3250(2016)12-1662-03

2016-05-26

吴 楠(1988-),女,四川德阳人,医学博士,从事循证医学与针灸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通讯作者:周建伟(1963-),男,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循证医学与针灸临床疗效评价研究,Tel: 13880503829,E-mail:zjw711@aliyun.com。

猜你喜欢
经穴循行巴蜀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运用反射疗法和经穴按摩及配方沐足液调理常见气郁体质袁忠亮
任督脉循行刍议*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论五输穴向心排列与《灵枢·经脉》中经脉循行方向相悖*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梁丘穴在治疗急性胃痉挛中的应用
青藤外敷散模型家兔膝关节经穴、非经穴部位皮肤渗透性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