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薇 尹洛蓉 潘徉羽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
农业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以畜牧兽医分院为例
周大薇 尹洛蓉 潘徉羽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
以畜牧兽医分院社会服务为典型事例,分析了农业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必要性,论述了农业高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实践探索和存在问题及对策。
农业高职院校 社会服务 实践与探索
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职能,围绕农业、农村、农民开展社会服务是农业职业院校必须具备的职能,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是四川省唯一一所农业高职院校,近年来,畜牧兽医分院依托自身的办学能力,发挥行业优势,注重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与提升,为社会开展各类培训和应用技术服务,推动了专业建设的内涵式发展,提升了办学实力和办学声誉。
1.1 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农业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业高职院校不能脱离农业生产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孤立地办学,农业生产也需要农业高职院校提供智力和技术的支持。通过社会服务这一平台,促进了学院与地方政府、科研单位和“三农”的紧密合作,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逐步形成办学特色。
1.2 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实现农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是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培养和造就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1]。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只有在生产实践中才能形成,职业技能须经过反复训练才能掌握。在社会服务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职业氛围,以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1.3 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农业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要求
农业高职院校发展中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实训场所及设施不足、“双师型”教师匮乏、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通过社会服务,能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更加贴近社会需求。企业介入并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可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育人质量。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能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工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2.1 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开发新品种,彰显技术服务潜力
畜牧兽医分院以服务地方为己任,以新技术、新品种开发为主导,开展现代养殖技术的示范应用推广。分院教师团队培育的“成农院凤凰鸡”新品系及配套养殖技术,在武胜县、南部县等地精准扶贫中,受到当地政府、农户和企业的认可,带动了地方产业发展。
2.2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对象的技能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畜牧兽医分院与旺达、正大、巨星等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形成订单招生、按需求培养的培养模式,毕业生大多成为行业、企业的技术和管理骨干。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畜牧兽医分院是农业部畜牧兽医行业定点培训单位,设有四川省职业技能鉴定站和畜牧兽医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每年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规模达到2000人次以上。
开展岗位培训。畜牧兽医分院承担大量非学历的短期岗位培训任务,每年培训达2000人次,提高和更新从业人员专业知识与技能,为行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开展新农村建设培训与服务。畜牧兽医分院教师通过现场指导、电话及网络咨询、技术讲座等形式,每年赴乡村为养殖户开展养殖技术培训30余场、技术服务500余人。
为服刑人员开展技能培训。畜牧兽医分院连续4年为四川省锦江监狱服刑人员开展养殖技术培训,帮助服刑人员在回归社会前进行适应性教育改造。
2.3 开展科技特派员、农业技术专家服务活动,深化社会服务
分院有6位教师受聘担任了省、市、县各级科技特派员和专家大院专家,围绕各地产业和经济特点,开展科技服务活动。
2.4 组建科技服务团队,开展科技服务
分院教师以专业为方向组建了10余个技术服务团队,开展养猪、养禽、宠物美容与保健等多种形式社会服务,为武胜县、南部县送去自主培育的优质农凤鸡苗、兽药和技术手册,实实在在地为养殖户排忧解难。一位教师获得“四川省先进科技特派员”“成都市优秀服务专家”称号。
2.5 资源共享,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加强与省内外同类院校的合作交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及教育教学改革、体制创新方式,发促进区域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3.1 存在问题
许多地方高职院校还没正确地认识服务“三农”的重要意义[2],服务“三农”意识有待增强;年轻教师缺乏一线工作经验的长期积累,他们的研发能力、服务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服务形式比较单一,服务模式有待完善。
3.2 对策探讨
一是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内涵建设。加大对专业带头人的培育力度,有计划地组织教师理论学习,提高骨干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并将研究成果加快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产生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是提高应用性科研水平。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设需要一批高水平专业教师,学院要积极寻求校企合作伙伴,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教师科研水平;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加大应用性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
三是建立长效机制。学院应将社会服务工作纳入教学活动,制定管理制度,实行项目化管理,计算教师课时量,并形成多元化的社会服务模式,如专家大院模式、校地合作模式、试验示范基地模式、科技示范园区模式、公司+农户服务模式、技术协会服务模式。
[1] 鲁玉桃,余新华.高职院校如何为新农村建设服务[J].中国成人教育,2008,(15):190-191.
[2] 黄祐.高职院校服务“三农”中应当解决好的几个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05,14(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