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郎生
(江苏省如皋市搬经镇兽医站,江苏如皋 226561)
猪口蹄疫的诊断和防控措施
朱郎生
(江苏省如皋市搬经镇兽医站,江苏如皋 226561)
猪口蹄疫是一种主要发生在偶蹄动物中,传染性很强且急性热性的动物疫病。临床表现为病畜的口腔、舌面以及蹄叉和乳房等部位发生水泡和溃烂,一旦发生,对养猪业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严重。本文对猪口蹄疫病原学诊断、流行特点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相关防控措施,以期对防控猪口蹄疫起到参考作用。
猪口蹄疫 诊断技术 防控措施
猪口蹄疫病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的,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以口腔黏膜和鼻、蹄、乳头等皮肤形成水疱和烂斑为特征。一旦发病,传播速度极快,不易控制和消灭,可以造成大流行,给养猪生产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因此,做好猪口蹄病的诊断和防控工作在生猪生产中非常重要。
口蹄疫病毒(FMDV)属于小RNA病毒科,口疮病毒属,形态球形,呈20面体对称,无囊膜,单股RNA。病毒现有7个血清型[O、A、C、 Asia1(亚洲1)、SAT1(南非1)、SAT2(南非2)和SAT3(南非3)],型间无交叉保护。每个血清型内有许多抗原性有差别的病毒株,相互间交叉免疫反应程度不等。我国口蹄疫的病毒型为O、A型及亚洲1 型。
口蹄疫病毒对酸碱敏感。最稳定的pH范围为pH7.2~7.6。在此pH条件下,4℃时病毒可存活1年,22℃时存活8~10周,37℃时存活10d,56℃时存活30min。当pH低于6或高于9时,病毒很快失活。
口蹄疫病毒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在干粪中病毒可存活14d,在粪浆中可存活6个月,在尿水中存活39d,在地表面,夏季存活3d,冬季存活28d。口蹄疫病毒在动物组织、脏器和产品中存活时间较长。在冷冻存放的条件下,在脾、肺、肾、肠、舌内至少存活210d,在淋巴结和骨髓中存活半年以上。冷藏(4℃)胴体产酸能在3d内杀死病毒。
口蹄疫病毒对酸、碱、氧化剂和卤族消毒剂敏感,故可根据实际条件选用这类消毒药物消灭病毒。
猪口蹄疫的发病率很高,传染快,流行面大,对仔猪可引起大批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世界各国对口蹄疫的防控都十分重视,将其列为国际重点检疫对象。
猪对口蹄疫病毒特别具有易感性,有时牛、羊等偶蹄兽不发病,猪还能发病,不同年龄的猪易感程度不完全相同,一般是越年幼的仔猪发病率越高,病情越重,死亡率越高。
病猪和带毒猪是最主要的直接传染源。尤以发病初期的病猪传染力最强。另外,病猪的唾液、乳、尿等分泌物、排泄物、水泡皮、水泡液、呼出的空气、猪舍、饲料、水等都是间接传染源。
本病通过消化道,破损皮肤、黏膜、眼结膜、人工授精以及经空气由呼吸道直接或间接传播。畜产品、人、动物、飞禽、运输工具等都是本病的传播媒介。
本病多发生于秋末、冬季和早春,尤以春季达到高峰,但在大型规模猪场及生猪集散地,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本病常呈跳跃式或蔓延式流行,主要发生于集中饲养的规模猪场、城郊猪场以及交通沿线的猪场;还呈示2-5年一次的周期性流行。
当生猪感染猪口蹄疫病毒,潜伏期一般在1~7d,有的在24h之内就会出现临床症状,表现为精神沉郁,流出涎水。闭口不叫,开口有吮吸声等症状,这时体温也会上升到40℃,症状持续1~3d后,病猪的牙龈,舌面等部分见到核桃或蚕豆大小的水泡,嘴边常挂有白色泡沫。伴随口腔水泡的发生,趾间和蹄冠部的皮肤也长出水疱,并很快发生溃烂。水泡溃破后露出暗红色糜烂面,口部发生水疱糜烂,病猪流涎,啧嘴,影响采食咀嚼吞咽。鼻镜和乳房也可出现水疱破溃的糜烂面,糜烂面1周左右结痂愈合;如果继发感染,蹄叶受害可至蹄壳脱落而卧地不起。哺乳母猪泌乳量会出现下降。妊娠母猪可能发生流产。
仔猪和哺乳仔猪,尤其是10日龄内的仔猪感染本病常发生最急性恶性经过,发生病毒性心肌炎和出血性胃肠炎,常在症状出现前就突然死去,死亡率高达60%~80%;大猪也有偶见病毒性心肌炎突然死亡的。
剖检病死猪,除口蹄及乳房见有水疱及其破溃烂斑如前述所见外,在胃肠道可见有出血性胃肠炎症,心包液混浊。死于恶性口蹄病的仔猪,可见心肌表面或切面呈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纹或不规则斑点,俗称“虎斑心”;心肌疲软,像被煮过;心外膜出血;有时可见有出血性胃肠炎。
根据口蹄疫传播快,来势猛、发病率高而取良性经过,以及哺乳仔猪突然死去,病死率很高,其口、鼻、蹄、乳头等部位的水疱及破溃后的烂斑等症状,结合剖检所见“虎斑心”特征变化,可以做出初步诊断。但要注意与猪水疱病、猪水疱疹(SVE)、水疱性口炎(VS)区别诊断。因此,最终确诊要靠实验室诊断。
口蹄疫病毒具有多型性,实验室诊断不仅要确定口蹄疫病,而且还要鉴定病毒毒型。便于选用相同毒型的疫苗进行紧急预防。
病毒分离鉴定 病毒分离鉴定的首选病料是未破裂或刚破裂的水疱皮(液),对新发病死亡的猪可采取脊髓、扁桃体、淋巴结组织等。将病料悬液冻融2次,4℃过夜(至少4h)浸毒。以3000r/min离心15min,除菌后取上清接种细胞。或加1/3体积氯仿混合摇振数分钟,以3000r/min离心15min,取上清液装入试管中,加棉塞,4℃过夜,氯仿挥发后,接种单层细胞。每份样品接种2~4瓶细胞,另设对照2~4瓶。37℃静止培养48~72h。每天观察记录,对照细胞形态应基本正常或少有衰老。接种了样品的细胞如出现FMD病毒典型病变(CPE),要及时取出并置-30℃冻存。无CPE的细胞瓶要观察至72h,其后置于-30℃冻存作为第1代细胞/病毒液再盲传,至少盲传3代。凡出现CPE的样品判定为阳性,无CPE的为阴性。为了进一步确定分离病毒的血清型,将出现CPE的细胞/病毒液用间接夹心ELISA等检测方法定型。
平时要强化对猪口蹄疫的疫情监测工作,一旦发现疫情,要按照“早、快、严、小”原则及时处置。要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加强对猪口蹄疫疫苗免疫,提高猪的免疫力。
6.1 接种猪口蹄疫疫苗,提高猪自身的免疫力
实践证明是目前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我镇2010年生猪全面开始注射猪口蹄疫苗,疫苗的种类有猪口蹄疫O型浓缩灭活苗(O/ MYA98/BY2010株,中农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和O型合成肽疫苗,经过5年多的实践证明,预防效果确实。免疫程序如下:猪O型口蹄疫浓缩灭活苗(O型合成肽疫苗),种公猪每3个月接种一次,每次3头份,以后每隔4个月接种一次,每次3头份;种母猪配种前、分娩前一个月各接种一次,每次3头份;仔猪60~70日龄接种一次2头份,间隔25~30d加强接种一次2头份;后备种猪接种同仔猪;商品猪第二次接种超过4个月的继续饲养的再免疫一次2头份,但须在出栏前28日接种。
6.2 防控措施
(1)坚持生猪自繁自养 实行“全进全出”的制度。不从有病地区购进生猪及产品、饲料等,对猪场实行封闭饲养,防止外来疫源传入。猪场必须引种时,要到无疫病的地区的种猪场选购,购回种猪必须经过2~3周隔离饲养观察,经检疫合格后才能进场饲养。
(2)加强免疫抗体监测,对免疫抗体不合格的猪及时做好补免。疫苗接种是控制口蹄疫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措施。及时进行疫苗抗体检测,对抗体检测不合格的,要及时补针,使猪群的口蹄疫疫苗抗体滴度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针对我地区有少数猪场饲养大肥猪,在第二次免疫4个月后继续饲养的还应进行第三针免疫。
(3)强化环境消毒
严格控制猪场人流、车流和物流。猪场大门口设立消毒池,消毒池应落实专人负责管理,每周至少更换消毒液两次。病猪要严格隔离,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消毒程序是:先喷洒周围环境,后清扫粪尿,垃圾、污物,垫料堆积发酵或焚烧,第2次喷洒并维持4h以上,对水泥地面及运载工具用自来水冲洗干净,第3次喷洒,自然晾干。在环境消毒的同时,要做好带猪消毒,实行全方位立体消毒,以促进舍内的微生态菌群平衡,改善猪舍环境。要正确选用消毒药物,选择对口蹄疫病毒作用强的如1%~2%氢氧化钠、1%~2%甲醛溶液、0.2%~0.5%过氧乙酸等。
(4)加强饲养管理,降低猪群的易感性。
圈舍平时要保持清洁卫生,干燥暖和;要防止贼风或舍内温度忽高忽低,消除发病诱因;饲料要新鲜优质,配方要合理,营养要全面,杜绝使用霉变饲料,提高猪群健康水平。
(5)疫情处置 猪场发现疑似疫情应立即向镇兽医站或市动物卫生监督部门报告,一旦确诊,应严格按照国家《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口蹄疫病猪按国家规定,一律扑杀,不准治疗,以防扩散。
(6)对疫区与受威胁区的猪群进行紧急疫苗接种。对接种疫苗发生过敏反应的,应及时肌注盐酸异丙嗪100mg,地塞米松磷酸钠10mg(怀孕母猪不用)。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1ml。重症用去甲肾上腺素2mg加入10%葡萄糖液500ml中静滴;待好转后再用5%葡萄糖液500ml,加入维生素C 1克、维生素B6500mg混合静滴;然后再用5%碳酸氢钠液500ml静滴即可。
[1] 丁永龙.新编猪病诊疗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10-14.
[2] 修金生.猪病诊治技术[M].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