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铭
(滨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山东烟台 264003)
兔巴氏杆菌病及其防控措施
徐 铭
(滨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山东烟台 264003)
兔巴氏杆菌病又称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为了预防兔巴氏杆菌感染,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经济损失,针对兔巴氏杆菌病的发病原因、流行特点、临床症状、诊断方法等进行总结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旨在为兔巴氏杆菌病的防控与治疗提供参考。
兔 巴氏杆菌病 防控 治疗
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为条件性致病菌病,阴雨潮湿、高温高湿、冷热交替的季节易发生,多呈地方流行或散发[1]。该病不分年龄、性别,可呈小范围暴发性、地方性流行,传播速度迅速。病原由病兔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如唾液、鼻液、粪、尿等通过污染饲料和饮水,经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黏膜的伤口而感染。一旦发生本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经济损失较大。
2015年10月,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某养兔场存栏成年獭兔386只,青年獭兔253只,幼兔467只。10月下旬,陆续出现17只幼兔和9只青年兔患病死亡。病兔死亡前除精神萎靡、食量减少外,并无其他典型症状。自10月21日首次发现死亡病例,至10月27日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先后有138只病兔出现结膜充血、流泪、咳嗽、打喷嚏、流脓性鼻液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其中死亡病兔54只。
2.1 疫苗注射不及时
该兔场把兔病毒性出血症、巴氏杆菌病、波氏杆菌病等,已列入重点防疫计划,但因疫苗不到位,未能及时开展疫苗注射,家兔体内缺乏必要的保护性抗体。当健康兔采食被病兔污染的饲料、饮水或吸入带菌尘埃后,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是引起本次发病的重要因素。
2.2 防疫及消毒措施不力
该兔场人员流动性较大,隔离措施不严。据场主回忆,该兔场曾于10月12日出售部分成年獭兔,收购方为当地家兔经销商。由于当时临近下班时间,经销商主动进入兔舍协助抓取预售家兔。事后得知,该经销商曾于3日前在本地区另一养兔专业户收购部分患病獭兔,车辆、兔笼等器械没有进行严格消毒,是导致病原扩散,引发本病的主要原因。
2.3 饲养管理不当
该兔场为鸡舍改造而成,兔舍拥挤,空气污浊,卫生状况较差,导致家兔抵抗力下降。另外,兔舍鼠患严重、昆虫较多,病原体借助野鼠和昆虫传播,污染饲料、饮水和环境,经消化道、呼吸道而感染,是引发本病的主要诱因。
2.4 气候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发病时处于深秋时节,几场秋雨过后昼夜温差较大,兔舍阴冷,导致獭兔出现应激反应,体质下降,抵抗力降低,病原乘虚而入,从而引起本病的发生和传播。
(1)多杀性巴氏杆菌,为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细小的短杆菌,亚甲蓝染色呈两极染色[2]。多杀性巴氏杆菌在血清琼脂培养基上可生长出细小、湿润、半透明的露滴状小菌落。各种品种、各种年龄的兔均可感染发病,但以仔兔和幼兔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
(2)多杀性巴氏杆菌,存在于健康兔的呼吸道内,通常情况下带菌不发病,当环境因素刺激、更换饲料、气候变化、管理不当或患有其他疾病时,机体抵抗力下降,造成本病的散发或地方性流行。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其在春秋两季气温变化大、卫生条件差、营养不良时,发病率明显升高。
(3)病兔或带菌兔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黏膜的伤口而感染。病原体通过病兔或带菌兔的分泌物、排泄物排出体外,通过污染饲料、饮水和笼具,导致健康动物感染而发病。本病潜伏期为2~5日,急性病例通常于发病后12~36 h死亡。
4.1 败血症型
病兔常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死亡前数小时体温升高达41℃,拒食,呼吸急促,鼻腔流出浆液性、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病程一般为12~72 h。剖检可见鼻腔黏膜、气管黏膜充血或出血,鼻腔有脓性分泌物;喉、气管、肺、心、肠、肾及膀胱等脏器出血或充血;肝脏肿大变性、有坏死灶;脾和淋巴结肿大或出血,肠黏膜充血,胸腔及心包积液。
4.2 鼻炎型
病兔表现上呼吸道卡他性炎症,鼻腔流出浆液性、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喷嚏、咳嗽、呼吸困难;因鼻液结痂,堵塞鼻孔,病兔常以前爪抓挠鼻部,致鼻孔周围被毛潮湿、黏结,皮肤红肿、发炎。病程一般数日至数月不等,若治疗不及时多因衰竭死亡。
4.3 中耳炎型
又称歪头症,是病菌扩散到内耳和脑部的结果。病兔头颈歪向一侧,严重者出现神经症状,鼓室流出白色脓液。由于头颈歪斜,两眼不能正视,通常向一侧翻滚,影响进食和饮水。病程长短不一,逐渐消瘦,病兔极度痛苦,最终因衰竭而死亡。
4.4 肺炎型
病兔急性死亡,虽有肺炎病变发生,但很少见到典型的临床症状。初期表现食欲不振、精神沉郁,后期表现呼吸困难。剖检可见,肺尖叶、心叶或膈叶前下部炎症,肺脏出血、实变、膨胀不全,并有脓肿和灰白色结节病灶,胸膜和心包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覆盖。病程较短,常因脏器衰竭而死亡。
4.5 结膜炎型
临床表现为眼睑肿胀、流泪,结膜充血、发炎,眼内有脓性分泌物,常将眼睑粘住。该型疾病常见于巴氏杆菌病流行后期或久治不愈的慢性病例,是重要的传染源之一。
4.6 生殖器官炎型
病兔表现为生殖器官炎症,雌兔为不孕、子宫炎症并伴脓性分泌物从阴道内流出;雄兔为睾丸炎,单侧或双侧睾丸肿大,质地变硬并伴有脓肿。病程较长,最后多因败血症而死亡。
鼻炎型和中耳炎型症状明显,可根据临床症状,结合流行特点和病理变化做出初步诊断。其他类型症状不典型,尤其发生波氏杆菌、兔病毒性出血症等混合感染时,诊断较为困难。败血症型和肺炎型可以取心、肝、脾、肺等组织病料做细菌学检查,其他类型的病例主要从病变部位的脓汁、渗出液或分泌物中检查病原,主要检查方法包括涂片检查、细菌分离培养、动物接种试验等。
5.1 涂片镜检
无菌操作取心、肝、脾或血液等组织病料,进行细菌学检查。将被检病料做成涂片或触片,自然干燥后,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大小一致、卵圆形、革兰氏阴性的小杆菌。
5.2 细菌培养
无菌操作取被检病料1 g,加入5 ml无菌生理盐水匀浆,10倍比稀释,100 μl涂布接种于血清琼脂培养基,37℃条件下培养24 h,可生长出细小、湿润、半透明的露滴状小菌落。
5.3 动物接种
无菌操作取被检病料1 g,加入5 ml无菌生理盐水匀浆,10倍比稀释,制成混悬液备用。选取35日龄、SPF级昆明小鼠5只,分别于腹腔接种病料混悬液0.2 ml,小鼠于24~48 h 死亡后,剖检可见内脏器官呈典型败血症变化,然后吸取死亡小鼠的心血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两极浓染的小杆菌[3]。
5.4 鉴别诊断
波氏杆菌病:巴氏杆菌与波氏菌通常发生混合感染,巴氏杆菌除引起急性败血症死亡外,还可以引起胸膜炎,并以胸前蓄脓为特征,很少单独引起肺脓肿,同时还可引起中耳炎[4]。波氏杆菌为革兰氏阴性、多形态小杆菌,巴氏杆菌为两极着色的卵圆形小杆菌。两者混合感染时,巴氏杆菌是导致死亡的主要病因。
病毒性出血症:巴氏杆菌病除败血症变化外,常伴有化脓性、纤维素性胸膜炎,细菌学检查可见两极着色的卵圆形小杆菌,应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有效。病毒性出血症,可通过血凝法做出诊断(人O型红细胞凝集试验阳性,可确诊为兔病毒性出血症)。
(1)广谱抗菌药是治疗巴氏杆菌病的首选药物。病兔可选用青霉素和链霉素混合肌肉注射,青霉素4.0万单位/kg体重,链霉素2.0万单位/kg体重,每日2次,连用3~5日;或用诺氟沙星肌肉注射,0.5~1ml/只,每日2次,连用3日。
(2)兔巴氏杆菌病与兔病毒性出血症混合感染的病例,可选用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注射液,按0.2 ml /kg体重,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2~5日;全群应用磺胺二甲嘧啶钠饮水(每克加水15~20 kg);同时用兔病毒性出血症和巴氏杆菌二联苗2 头份,进行紧急免疫[5]。
(3)经济价值较高的种兔,可皮下注射兔抗巴氏杆菌病二价血清40~60ml /只,每日1次,连用3日。对于呼吸道症状较重的病兔,可用氯霉素或链霉素等抗菌药物滴鼻,每次3~4滴,1日2次,连用5~7日。
(4)中药辅助疗法。取黄连、黄芩各3g,黄檗6g,加水500ml煎至300ml,每只病兔每日灌服2次,每次20~30ml,连用5~7日;亦可用鱼腥草、金银花各10g,桔梗、枝子各3克,大青叶5克,加水500ml煎至300ml,每只病兔每日灌服2次,每次20~30ml,连用5~7日。
通过采取上述治疗措施,7日后疫情基本得到控制,无新增病例和死亡病例发生。
7.1 加强卫生防疫,净化兔场环境
坚持自繁自养,建立无巴氏杆菌病种兔群。兔场内严禁饲养其他畜禽,发现病兔及时隔离或淘汰,避免交叉感染。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每日用2%氢氧化钠溶液对饮食器具和饲养笼具消毒1次;每日用5%甲酚皂溶液对兔舍地面、运动场所等饲养环境消毒灭菌。
7.2 按时免疫接种,做好补针工作
采用兔病毒性出血症和巴氏杆菌二联苗免疫接种,可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幼兔首免于30~35 日龄,皮下注射兔病毒性出血症和巴氏杆菌二联苗1.2 ml /只;于60~65日龄二次免疫,皮下注射兔病毒性出血症和巴氏杆菌二联苗1.5ml /只;存栏种兔每六个月免疫一次,皮下注射兔病毒性出血症和巴氏杆菌二联苗1.5ml /只。
7.3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
工作人员进入兔舍,必须更换鞋帽并洗手消毒,严禁场外人员进入兔舍。及时清扫粪便垃圾,防虫灭鼠,消灭传播媒介。严格隔离病兔并对病兔尸体进行深埋、焚烧等无害化处理,防止病原扩散。控制饲养密度,加强通风换气,保持兔舍清洁干燥。
7.4 淘汰亚临床感染种兔
兔场出现巴氏杆菌病持续感染的原因,除管理和防疫因素外,妊娠母兔的感染带菌现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这种亚临床感染母兔,可通过分娩、哺乳感染仔兔,造成垂直或水平传播。因此,在免疫接种后20~30日,随机抽取免疫兔血清做抗体监测,如保护率在50%以下,显示免疫无效。同时根据抗体分布情况,分析是否存在亚临床感染,及时淘汰带菌种兔。
兔是啮齿类、草食性小动物,其环境适应能力较弱,对饲养条件、饲料质量和管理水平要求严格,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应激反应。本次发生兔巴氏杆菌病的主要原因是防疫措施不到位、疫苗注射不及时、饲养管理不当及天气突然变化导致病原乘虚而入。兔巴氏杆菌病一旦发生,很难彻底治愈,多数患兔来不及治疗就突然死亡。因此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发现病兔及时隔离,除特别有价值的种兔和急性病例给予必要治疗外,慢性感染的病兔应及时淘汰,防止病兔带菌传染。
[1] 祖立闯,李娇,王金良,等.兔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治[J].中国养兔,2015,(5):32-35.
[2] 牛艳,林明霞,孟涛.兔巴氏杆菌病的综合防治[J].中国养兔,2015,(3):44.
[3] 许国智,刘权利,贺凤英.兔巴氏杆菌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 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33(3):96.
[4] 逯凯.兔巴氏杆菌病浅析[J].中国养兔,2014,(5):45.
[5] 刘梅,黄红梅,吴健敏,等.兔瘟与兔巴氏杆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断和防治[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1,12(上):99.
徐铭(1962-),男,本科,山东省宁阳县人,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实验动物管理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