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娅史开志 王 婧 尚以顺
(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贵州贵阳 550005)
猪腹泻的防控措施
谭 娅1史开志 王 婧 尚以顺*
(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贵州贵阳 550005)
近年来,猪腹泻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各个生长阶段的猪群都可能发病,尤其是仔猪,其发病率和致死率都非常高。猪腹泻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一个症候群。引起猪腹泻的因素很多,临床上以混合感染发病居多。
仔猪:仔猪排水样或糊状粪便,粪便呈黄色,常夹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应激时呈喷射状,脱水严重,消瘦。全身沾有粪便,呕吐白色奶瓣,怕寒扎堆在保温箱中。10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2~7d死亡,死亡率达100%;2~3周的死亡率在10%以内,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病愈后易形成僵猪。
中猪、大猪:一般断奶仔猪感染后2d发病,排水样稀便呈喷射状,粪便呈灰色或褐色,个别猪呕吐,一般7d左右停止腹泻,体重减轻,死亡率低,病猪有的发育不良,严重的影响生长。中大猪排水样稀便呈喷射状,粪便呈灰色或褐色。
母猪:有的无症状,个别母猪腹泻及呕吐,母猪产奶量下降,严重的无乳。
猪流行性腹泻具有发病日龄小、发病急、死亡率高的特点,如果在发病时用药和疫苗免疫接种往往无济于事,一般都采用给母猪免疫接种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弱毒疫苗,使仔猪通过吃母乳获得天然的母源抗体,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
对于疫情严重的猪场,后备母猪配种前免疫2次,产前40d和20d各免疫1次;经产母猪在产前40d和20d各免疫1次,注射后海穴,可提高猪群免疫力,在生产实践中,一般没有接种疫苗的猪场,发病率极高,一旦发病药物很难控制疫情。
加强猪舍卫生消毒和保温工作,尤其是母猪产房、产床、保育舍的消毒,对于仔猪,母猪乳房消毒也很重要。及时清除粪便,可减少环境中病原数量,减少该病的发生概率。做好防寒保温及通风换气工作,能减少冬春季节流行性腹泻的发生。
对于发生猪流行性腹泻的猪场,专家建议紧急接种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弱毒疫苗。对于产前45d内的母猪肌注1头份,20d后对没分娩的母猪加强免疫1头份,注射后海穴,同时,要加强猪舍环境卫生及消毒工作,适当地提高保温箱的温度,以防止本病在猪场大面积的爆发。
药物治疗:(1)断奶前的仔猪,用黄芪多糖+恩诺沙星注射液,注射后海穴;(2)中、大猪,控料2~3d,严重个体用黄芪多糖+氧氟沙星或恩诺沙星注射后海穴,同时,口服补液盐+硫酸粘杆菌素+黄芪多糖饮水;(3)母猪控料2~3d,同时,口服补液盐+硫酸粘杆菌素+黄芪多糖饮水。
(1)没有针对性地注射疫苗和采取相应防治措施。造成猪腹泻原因有病毒性、细菌性、营养性和寄生虫性等多种,只有针对腹泻病因采取相应免疫预防和饲养管理措施,才能有效控制腹泻。
(2)大多数腹泻存在混合感染。腹泻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往往只对其中的一两种采取措施,而其他因素引起的腹泻却得不到控制,表现为疫苗无效,或收效不大,混合感染的现象比较严重,并且混合感染率逐年上升。在预防与治疗中只针对一两种疫病已不能很好地控制腹泻发生,应根据猪场实际情况,制定全面防疫计划,才能收到良好防治效果。
(3)疫苗失效。如运输、保管和使用不当,疫苗就会失效或导致保护率降低。
(4)疫苗的质量与保护率。要从正规厂家进货,买高质量疫苗。疫苗保护率达不到100%,在使用疫苗后,因个体差异,总会有没受保护的个体,从而发生腹泻。
(5)接种疫苗时间问题。有母源抗体干扰时接种疫苗,因母源抗体水平高,对主动免疫产生强干扰,影响疫苗效力;如果群体己处于感染潜伏期或感染强毒早期,也会影响主动免疫的产生。因此,生产中应选准接种时间,以充分发挥疫苗效力。
(6)病原体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这时原来的疫苗已不能达到预期免疫效力。应根据病原体变异程度,用相应疫苗预防。
(7)多血清型病原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使用的疫苗与流行性毒株血清型不符,则不能保护或仅能部分保护。生产中先查清流行毒株的血清型是防治多血清型病原体的关键。
(8)在治疗过程注重腹泻症状治疗,忽视补液。腹泻的主要危害是迅速引起肌体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进而影响酶的活性,妨碍正常的生理活动,导致严重的代谢障碍,引起脱水、缺氧、酸中毒,使肌体的生命活动处于崩溃的边缘。
科研机构服务企业行动计划项目(黔科合服企〔2015〕4003号),贵州省农业攻关项目(黔科合NY〔2013〕3072号),贵州省现代生猪产业体系建设项目(GZCYTX2015-09)
尚以顺(1969-),男,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草业科学和猪遗传育种以及疫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