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回族医学与中医学对“脑”认识之异同

2016-01-31 05:32贾孟辉李占涛于凌志左艳丽王佩佩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年7期
关键词:回族中医学脑病

苏 丹 贾孟辉 李占涛 于凌志 左艳丽 刘 丽 王佩佩

1.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4;2.宁夏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宁夏 银川 750001;

3.宁夏回族自治区回医药现代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宁夏 银川 750004



民族医药

浅析回族医学与中医学对“脑”认识之异同

苏丹1贾孟辉2,3*李占涛1于凌志1左艳丽1刘丽2王佩佩2

1.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宁夏银川750004;2.宁夏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宁夏银川750001;

3.宁夏回族自治区回医药现代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宁夏银川750004

【摘要】通过对回族医学、中医学有关脑的发生、结构、功能、病因、辨证和治法等认识的梳理、分析和比较,旨在探讨回族医学与中医学对“脑”认识理论体系之异同点,以期对指导临床有所裨益。

【关键词】脑;回族医学;中医学

回族医学与中医学皆为我国传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渊源有自,加之哲学思维、人文背景、地理环境和风俗文化等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各具本民族特色的医药理论体系。尽管如此,在漫长的东渐历程中,回族医学与中医学相互汲取精华,以充实和完善自身的医学理论体系,所以二者既有显著的区别又有共识。如对脑的认识,回族医学与中医学具有异同点,笔者从脑的发生、结构、功能、病因、辨证和治法等方面加以探讨。

1脑的发生

回医认为脑的发生始于胚胎发育的第三个月,脏腑既成、六腑次第皆具,耳、目、口、鼻、四肢、百体,悉皆分著的定质品之期。清·刘智《天方性理·卷三内外体窍图说》[1]说:“此胚胎三月之象也。二月之胎,先是表里分形,至此则表里各有变化矣。其表之属土者,化为周身之内。属水者,流为脉络之路,其里之属气者,化为心之质。属火者,发为灵明之孔,而对峙于心之左右。心身既成,而即于心身之间,结聚四脏,以为四行专住之位。四脏既成,而六腑亦次第皆具。耳、目、口、鼻、四肢、百体,悉皆分著,是为定质品也,夫一身之体窍。皆脏腑之所关合,而其最有关合于周身之体窍者,唯脑、盖脏腑之所关合者,不过各有所司,而脑则总司其所关合者也。”此阐述了胚胎三月之象,即四脏、六腑依次而成,耳、目、口、鼻、四肢、百体,悉皆发育,并重点强调了脑的生成及发育。

中医认为脑的发生由三部分构成。一始于先天之精而化生脑髓。认为脑由先天之精所化,如《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二充养于水谷之精。《灵枢·五瘾津液别论》说:“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益脑髓”。三合化于脏腑之精。《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由此可见,回医与中医皆认识脑的发生始于胚胎发育。然回医认为脑的发生基于表之土、里之气,而中医则认为脑的发生与先天之精、后天水谷之精和脏腑之精密不可分。

2脑的结构

杜文秀《古兰释义八千题》[2]中记载脑与脊髓外有三层被膜包裹(外层硬膜,厚而坚韧,由胶原纤维组成;中层蛛网膜,薄而透明,疏松网状;内层软膜,有丰富血管及营养作用)与现代医学研究较为贴近。

回医学还科学的提出了脑有脑前部、脑前中部、脑中部、脑中后部、脑后部的定位之不同。刘智《天方性理》[1]说:“总觉者,总统内外一切知觉而百体皆资之以觉者,其位离于脑前想者,于其已得之故,而追想之以应总觉之用也,其位次于总觉之后。虑者,即其所想而审度其是非可否也,其位寓于脑中。断者,灵明果决而直断其所虑之宜然者也,其位次于虑后。记者,于凡内外之一切所见所闻所知所觉者而含藏之不失也,其位寓于脑后。”较为完整科学的论述了大脑五种知觉功能在脑中的定位。

中医认为人脑即泥丸[3]大体上分为“九瓣”或称“九宫”,即四方四隅,并中央,皆为神灵居住之所。如《黄庭内景经》说:“脑神精根字泥丸”、“泥丸百节皆有神。”务成子注:“泥丸,脑之象也。”泥丸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广义的泥丸是指整个脑,有九宫百节;狭义的泥丸指泥丸宫,又称丹田宫,是脑九宫结构之一,位于脑的中央。如《金丹正理》说:“头有九宫,上应九天,中有一宫,谓之泥丸……为元神所住之宫”。

由上可知,回医与中医皆通过解剖层面和具体定位上认识脑的结构。然回医较为科学的提出了大脑五种知觉(总觉、想者、虑者、断着、记者)功能在脑中的具体定位。

3脑的功能

3.1回医对脑功能的认识回医认为脑的功能包括脑是精神本能活动的邸宅、主司感觉和运动、百脉之会。

3.1.1脑是精神本能活动的邸宅回医认为脑系精神活动的中枢,统领人体的生命活动,诸如心跳、呼吸、吞咽、排泄二便等生理活动,均由脑所主宰和调节。脑能主宰全身,则脏腑组织得其所主,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则表现为生命力旺盛,健康无恙。若大脑有病,则脏腑组织失其所主,功能紊乱,生命活动障碍而诸病蜂起,甚则生命活动终止。清·刘智《天方性理》[1]说“脑者,心之灵性与身体之精气相为缔结而化焉者也。”这反映了回族医学将人体的思维情感活动与脏腑组织生理活动结为一体的观点,是将人体结构的研究与生命过程的研究相结合的典范,是认识观与过程论的相互补充。3.1.2脑主司感觉和运动回医认为脑为人体主脏,主管全身的运动和感觉,是人体运动系统和感觉系统中枢。[4]《天方性理卷三知觉显著图》[1]说:“运动者,因其知觉之所至,而运动以应之”清·刘智《天方性理》[1]:“知觉之为物也,其用十:五寓于外,五寓于内。寓于外者,视、听、尝、臭、触也,寄之于耳、目、口、鼻、肢体。寓于内者,日总觉、曰想、曰虑、日断、曰记,其位总不离于脑。”[4]这阐述了回族医学将人体的感知活动总司于脑的理论。

3.1.3脑百脉之会回医认为百脉发于脑,复会于脑。即百脉由脑起,再通过脑的运输、传导、调节系统经百脉传输四肢百骸。清·刘智《天方性理》[1]说:“脑是为百脉之总原,而百体之知觉运动皆赖焉。”这阐释了回族医学脑为百脉之会的认识。

3.2中医对脑功能的认识中医认为脑的功能包括有脑支配意识思维活动、脑为元神之府

3.2.1脑支配意识思维活动中医认为脑是精神汇聚之所,主司神志活动。如《素问·脉要》说:“头者,精明之府。”《素问·刺法论》说:“气出于脑,即事先想心如日。”亦说明脑与人的思维想象有关。

3.2.2脑为元神之府中医认为元神发生于脑的阴阳交感互应,故脑为元神之府。清·王宏翰《医学原始元神元质说》: “元神即灵性,一曰灵魂,一曰神性,一曰神灵,即天之所命之灵性也。元神之发生,是脑髓阴阳互相摩荡之结果,故曰:脑散细微动觉之气。”故脑通过元神而主司于人。

由此可知,回医与中医在脑的功能上皆指出脑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有关并主司其生命活动[4]。但回医较为系统的把人的知觉能力分为十种,即寓于外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和寓于内的总觉、想、虑、断、记等,并提出寓于外的五种知觉“寄之于耳目口鼻肢体”,是五宫的机能,寓于内的五种知觉“位总不离于脑”,是大脑的功能,并且提出了有别于中医的认识即百脉皆会于脑而出于脑。

4脑部疾病的病因

4.1回医对脑部疾病病因的认识回医认为脑部疾病的病因分为冷和热、干和湿之不同。

4.1.1冷和热回医认为冷热相宜,不胜不衰,脑之总觉之力才能保持正常[4]。如若冷胜,则冷与阳争于外,妨碍“通”使传导能力;如若热胜,则热与阴争于内,无力“纳”藏于内。总之,冷、热偏胜,皆可导致脑得不到充足的营养精气,进而灵明失养,志昏力疲,百体知觉运动受限。(“纳”即是指人通过目之视、耳之听、心之知,将外界有形的事物收纳于脑。“通”即是将收纳的有形的事物经过脑的提炼升华形成无形的人知,经经络传达至百体。)

4.1.2干和湿回医认为干湿相宜,不偏不倚,脑之“纳”“通”才能保持正常[4]。如若脑偏干则所记之事不能印记于脑;如若脑偏湿则所识之事亦不能涉记。总之,脑偏干或偏湿皆会影响人的强识记忆的能力。4.2中医对脑部疾病病因的认识中医认为六淫、疠气、内伤七情、饮食劳逸、中毒、外伤、痰饮瘀血、先天因素皆可导致脑的功能异常,故脑的病因责之于阴阳所及与所不及即阴不平阳不秘。但其主要病因总责于肝脾肾虚实之不同。

由上可知,回医与中医认为脑的病因皆由于其体内或体外的动态平衡失调而致。然回医认为脑的病因形成主要是由于冷热、干湿不相宜而致。而中医则不外乎内因(情志、饮食劳倦、痰饮、瘀血、先天因素)、外因(六淫、疠气)、不内外因(中毒、外伤、)而致。

5脑病的辨证审证

5.1回医对脑病的辨证回医认为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对脑病进行辨证,即冷、热、干、湿。5.1.1冷回医认为冷性易静,主要以保存机体热能、延缓体内湿热的代谢过程[4]。病理情况下,一旦冷性凝滞,机体适应性就反应迟钝,影响寒热代谢过程;能量释放调节障碍则身体失于温煦,脏腑组织功能衰败,动力减弱,体液代谢阻滞,易形成寒病质。故临床辨证多见中风偏瘫,语言不利,肢体麻木,头昏头痛,记忆力差,舌暗有瘀点、瘀斑,脉涩。

5.1.2热回医认为热性易动,主要干预机体加速湿热的代谢过程[4]。病理情况下,一旦热性冲动,调节温热代谢过程反应性发生障碍,机体则易发生炎性反应,迫血耗精,体液滞留沉淀,易形成热病质。故临床辨证多见头痛项强,失眠多梦,胡思乱想,中风偏瘫,肢体不利,舌淡脉沉。

5.1.3干回医认为干性收敛,主要调节机体温度、保持体液平衡,以维护正常生化代谢过程[4]。病理情况下,一旦干性异常收敛,耗损湿液,影响脏腑组织正常的生化环境,干湿代谢适应性反应障碍,体液枯涸又得不到及时补偿就会形成干病质。故临床辨证多见头痛项强,中风偏瘫,肢体不利,舌淡脉沉。

5.1.4湿回医认为湿性濡润、侵渗,主要调节机体湿润度,使之干湿相宜,维护正常的生化代谢[4]。病理情况下,一旦湿性异常泛溢,壅阻气道,体液淤滞,输布代谢不及,适应性反应发生障碍就会形成湿病质。故临床多见头昏头沉、痴呆、抑郁、半身不遂,失语,喜温怕凉,白痰,舌苔厚白腻,脉濡缓。

5.2中医对脑病的辨证中医认为要通过病因之不同而辨其不同之证型[5]。中医脑病的病因可总结概括为六淫、疠气、内伤七情、饮食劳逸、中毒、外伤、痰饮瘀血、先天因素等,故辨证应先辨表里,再定虚实寒热。如六淫有风、湿、寒之不同证型;内伤七情有肝阳上扰证、肝肾阴虚证之异;饮食劳倦有血虚失养证、气虚络瘀证、气血两虚证之差;痰饮瘀血有瘀血阻滞证、痰浊中阻证、痰火瘀闭证、痰热腑实之殊等。

由上可知,回医与中医对脑的辨证皆源于其病因之不同。然回医较中医分型辨证简单明了。回医病因责之于冷、热、干、湿,故而其辨证为冷性、热性、干性、湿性之不同。中医则依其复杂病因而做具体辨证分型。

6脑病的治法

回医认为治疗脑病原则以芳香开窍醒神为主,其治法用药多以热、干性药物中的芳香类为主。另外,回药的形成,依赖“三子”,生长化育源于“四气”,止于药物四性,即冷(寒)、热、干(燥)、湿(润),此理论明显有别于中医学中的四气五味学说。

中医根据辨证审因而定其治法,故依其病因之异有如下治法。外邪宜祛,其治法有疏风、散寒、祛湿、清热祛邪等;内因宜补,其治法有滋阴养血、滋补肝肾、益肾填精、扶正祛邪等;不内外因宜因其证而治,其治法有放血、开颅等。

由此可见,回医与中医认为脑的治法皆为醒神使脑的意识思维恢复正常。然回医重视芳香药物的使用,发挥其芳香醒脑的作用。中医则重视方药从法出,方法随证立的原则开方施药。

综上所述,回族医学与中医学在脑的认识上各有不同,然异中有同, 二者皆为古之先贤实践积累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值得进一步去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刘智.天方性理[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72-89.

[2]杜文秀.古兰释义八千题[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105-107.

[3]李国菁,王行宽.中医对脑的认识[J].杏林中医药,2010,30(8):647.

[4]王晓丽,马立凤,王佩佩,等.名老回医贾孟辉之回医药脑病体质辨证理论浅说[J] .中国民族医药杂,2014,33(2):2-3.

[5]周平龙.中医脑病病因概论[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6,19(2):1.

(收稿日期:2016.01.22)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7-0001-02

通信作者:贾孟辉(1962-),男,汉族,陕西咸阳人,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十二五临床重点专科”“回医药脑病专科”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基金课题项目评议专家,研究方向:中医药、回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理论和临床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81560816)。

猜你喜欢
回族中医学脑病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中药有效组(成)分配伍防治脑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治疗及护理干预
《回族文学》2015年总目录
纳洛酮治疗肺性脑病33例的疗效观察
头颈部肿瘤放疗引起放射性脑病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
中医学对痛的论述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