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福鑫,谷 峰
(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 110032)
《黄帝内经》眼病述要*
金福鑫,谷 峰△
(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 110032)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的眼病可分为三类即局部眼病、与全身病有关的眼病、预后不良的眼病,这些眼病的发生与气候的变化、外邪的性质、正气的虚实及人体的阴阳平衡等有关,而且很多眼病都与经络的关系非常密切。某些眼病如目黄等是内科病的典型症状,人在临终前眼部也会有一些典型的病态表现,如目运、戴眼等,这些表现往往预后不良。
内经;眼;目;眼科;眼病
《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广泛涉及临床各科病证。本文对其中涉及眼病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总结并认为,《内经》中的眼病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局部眼病,如目痛、目风、目瞤瘛等;第二类是与全身病有关的眼病,如目黄、目窠上微肿等;第三类是预后不良的眼病,如戴眼、目运、目匡陷等。在此分类基础上,本文选取一些主要的眼病阐述其理论内涵,并结合现代眼科学的有关内容对其进行辨析。
1.1 目痛
目痛即眼目疼痛。从现代临床来看,目痛是患眼病时的一种常见眼部症状。目痛在《内经》的原文里多次出现。《素问·缪刺论》[1]122:“邪客于足阳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阳脉从足部上行至目内眦,外邪侵入阳脉,依经络走行上犯头目,所以眼目疼痛。《灵枢·论疾诊尺》[2]134:“诊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马莳注曰[3]496:“目痛属火,必有赤脉,然赤脉在目之内。”赤脉为赤色脉络,在眼中形如红线。诊察目痛时,眼中有赤色的脉络从上向下走行的属于太阳经的病,从下向上走行的属于阳明经的病,从目外眦向内走行的属于少阳经的病,这种诊察目痛的方法是根据赤脉的行走方向来测候哪条经脉出现病变。由此可见,目痛与经络走行的关系非常密切,辨证治疗尤需重视。
1.2 目风
目风指风邪侵入目系而发病。《素问·风论》[1]84:“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足太阳经脉起始于两内眼角,向上经额交会于巅顶,即百会穴处,从巅顶向内深入络于脑髓,然后返还出来再下行到达颈项的后部,所以风邪侵犯头项,依经络侵入目系就会发生目风,出现眼目或痛或痒、感觉寒冷、畏风羞涩等症状。目系是指产生视觉功能的视路,即全部视觉神经以及包裹在视觉神经周围的组织和血管[4]26。风性善行,风邪侵入目系在眼内走窜,可引起视神经炎等视神经病变。
1.3 目瞑
目瞑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合目而眠,为正常;一是指视物不清,为病态。《素问·本病论》[1]213:“阳明不退位,即春生清冷……四肢不举,目瞑掉眩。”如果阳明燥金司天之气有余,当退位而不退位,春天就会偏于寒冷,木受金伐,肝脏及其所主的经络系统容易受邪患病,如四肢不能抬举、视物不清、头晕目眩等。天气寒冷,寒袭厥阴,循经上犯于目,可诱发角膜溃疡、视神经萎缩、视网膜黄斑变性、视网膜动脉或静脉阻塞等病,这些眼病都会有目瞑的症状。
1.4 目瞤瘛(shùn-chì)
瞤瘛指掣动抽搐,目瞤瘛是指眼目抽动。《素问·至真要大论》[1]182:“少阳之复,大热将至……目乃瘛。”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交接于目外眦,当少阳相火为复气时,炎热的气候就会到来;若火热之邪侵入手足少阳经并上犯眼目,可发为目瘛,即两眼跳动抽搐,现代医学称为眼球震颤。
2.1 目黄
目黄指眼白睛发黄,属于黄疸病症状,也指津液不足时的眼睛发黄。《素问·平人气象论》[1]35:“目黄者,曰黄疸。”吴昆注曰[7]89:“热积胸中令人目黄,是曰黄疸。”《内经》认为,黄疸的外因主要是暑湿热,湿热之邪郁积在脏腑经络,可发为黄疸,使人目黄。另外津液不足时也会导致眼睛发黄。《灵枢·经脉》[2]31:“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这里的“是”指手阳明经所对应的腑——大肠,如果大肠所主的津液不足,可出现眼睛发黄、口中发干。
2.2 目转
目转指眼目昏花,视物旋转。《素问·五常政大论》[1]151:“厥阴司天,风气下临……风行太虚,云物摇动,目转耳鸣。”风邪易袭阳位,头面部易受风邪侵袭。在厥阴风木司天的年份,风气行于天空之间,云气与万物摇动,人体的生理功能也受到风木的干扰,可感觉到眼目昏花、视物旋转。在临床上,目转可见于高血压、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等病。
2.3 视歧
视歧指把同一个物体看成2个。《灵枢·大惑论》[2]151:“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张介宾注曰[5]832:“邪气中于风府、天柱之间,乘其虚则入脑连目……视歧失正,则两睛之所中于物者,不相比类而各异其见,是以视一为两也。”邪气侵袭脏腑或经络,使人体的精气不能全面运行输布,从而精气耗散、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筋脉失于濡养而弛缓不用,发生视歧,视一为两。从现代临床来看,视歧应该是复视,可见于麻痹性斜视,表现为眼球偏斜,转动失灵,视物模糊,视一为两,头晕目眩,步态不稳。视歧还可见于因颅内肿瘤、炎症、硬膜下出血、动静脉畸形、获得性脑积水等引起的颅内压升高,颅内压升高可诱发视盘水肿,当患者体位迅速变化时可出现复视的症状。
2.4 目眴眴
目眴眴指视物不明且有动摇感,属于肾疟病的症状。《素问·刺疟》[1]73:“肾疟者,令人洒洒然……目眴眴然,手足寒。”洒洒然是指因寒冷而颤慄。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起始于目内眦。由于肾疟为疟伤肾阳,阳虚则寒,经络脉道皆不通利,气血不能很好地充养头目,故见目眴眴。
2.5 目无所见
目无所见指眼目昏花,注意力不能集中,从而看不清或看不见物体。《灵枢·海论》[2]73:“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脑为髓海,肾主脑,肾精不足,肾之精气不能营养脑髓则髓海不足,从而导致头晕耳鸣,双腿疲软无力,眼目昏花,头脑昏闷,注意力不能集中,看不见东西,身体疲倦,乏力嗜睡。目无所见多有先天禀赋不足以及肾精亏虚之虚劳、消渴等病。肝肾同源,肾精不足则肝肾亏虚,长期的肝肾亏虚可导致白内障、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网膜黄斑变性,严重者可发展为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脱离,这些眼病都会有目无所见的症状。
2.6 目窠上微肿
目窠上微肿又称目窠上微痈(《灵枢·论疾诊尺》),是指眼胞浮肿,属于水肿病的症状。目窠指下眼睑,痈通“壅”即肿。《灵枢·水胀》[2]106:“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瘇,腹乃大,其水已成矣。”马莳注曰[3]409:“大抵人之卧起者,其目窠上必肿也。”水胀就是水肿,水肿病开始时病人的下眼睑微肿,好像刚睡醒起床的样子。水肿的发病主要与肺、脾、肾三脏有关,肺主宣发肃降与通调水道,脾主升清与运化水湿,肾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肺、脾、肾一脏或多脏功能失常皆可发生水肿,水肿的部位也不尽相同。在中医眼科五轮学说里,眼睑为肉轮,在脏属脾,眼睑浮肿主要责之于脾,与肺、肾也有一定的关系。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从而水液停聚,导致目窠上微肿。《内经》里的这段话是关于眼与水肿病的最早论述,也是关于眼与全身病的最早论述。
2.7 瞋目与瞑目
瞋目的本义是怒目以张,在《内经》里指目张如瞋,不能合目;瞑目指两目昏闭,不能张开。《灵枢·寒热病》[2]56:“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入脑乃别阴、阳,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足太阳经的支脉通过后项部的玉枕穴入络于脑,分别连属于阴脉与阳脉,这两条脉阴阳相交,阳气内入,阴气外出,阴阳之气出入交于目外眦,当阳气过盛时两目可张而不合,当阴气过盛时两目可合而不张,说明人体的阴气与阳气要相互平衡,运行有度,否则阴阳失衡、运行无度就会发病。临床上,瞋目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瞑目可见于糖尿病、重症肌无力、阿尔茨海默氏脑病等。
3.1 目运
目运指眼目的黑睛上翻,仅露出白睛的现象。《灵枢·经脉》[2]36:“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五脏精气皆上注于目,五脏阴经的精气竭绝,就会使眼内连于脑的脉络扭转,使黑睛上翻,神志丧失。五志皆藏于五脏之阴,黑睛上翻预示着脏阴之气将绝,很快就会死亡,可见目运为神志丧失、人之将死的一种症状。
3.2 目内陷
目内陷指两目深陷于眼窝内,是五脏精气俱绝的表现,往往预后不良。《素问·三部九候论》[1]43:“目内陷者死。”两目是五脏六腑精气汇聚之处,如果两目内陷、毫无光彩,说明五脏六腑的精气已经衰竭,象征着人即将死亡。
3.3 目匡陷与目不见人
目匡陷指眼眶下陷,目不见人指两眼看不见人和物。《素问·玉机真脏论》[1]40:“大骨枯槁,大肉陷下……目匡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真脏脉有5种分属五脏,这句指肝的真脏脉。当人的身体极度虚弱、形销骨立之时,肝气衰竭,眼眶会下陷,如果见到肝的真脏脉,两目已看不见人,说明精气已绝,立即就可以死亡;如果两目能看见人,预期将死于肝脏所不胜的时辰或日期,如庚辛日或一天中的申酉时。由此看来,至虚之人在临终前精气极度衰败,两眼已不能视人与视物,且眼眶也会塌陷。
3.4 瞳子高与戴眼
瞳子高指两目微有上视,戴眼指两目上视且定睛不动。《素问·三部九候论》[1]44:“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两目微有上视是太阳经脉之气不足的现象,两目上视且定睛不动是太阳经脉之气败绝的现象,这些都是判断疾病预后生死的主要方法,对于现代中医临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内经》的中医理论历久弥新,其关于眼病的论述在今天看来依然非常重要,对于现代中医的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都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1]黄帝内经素问[M].田代华,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3]明·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4]彭清华.中医眼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5]明·张介宾.类经[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6]明·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R221
A
1006-3250(2016)06-0740-02
2015-11-02
2013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课题(973) (2013CB532004)
金福鑫(1981-),男,医学硕士,从事内经学的临床与研究。
△通讯作者:谷 峰(1973-),男,教授,医学博士,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内经学的临床与研究,E-mail:lngufeng@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