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敏
(阿坝州红原县农业畜牧和水务局,四川红原 624400)
红原县现代草原畜牧业家庭示范牧场建设情况
张 敏
(阿坝州红原县农业畜牧和水务局,四川红原 624400)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家庭示范牧场也逐渐发展成熟。本文通过对红原县现代草原畜牧业家庭示范牧场建设情况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提升现代草原畜牧业产业化水平。
现代化 畜牧业 家庭示范牧场
自2004年红原县实施联户牧场建设以来,全县已完成289个自然户的家庭牧场生产设施建设(每户配套建设暖棚带贮草库、敞圈、生产用房、人工打贮草地),共建生产管理用房1.7万m2,暖棚带草库1.7万m2,畜圈11.5万m2,人工种草933.33hm2,生产点道路110.5km,建设电力设施142.1km,建设变压台区46个,并完成了相应的入户线路安装,在牧户相对集中的乡镇建设人畜饮水工程2处,在牧户相对分散的乡镇建设钢管压力井95处,同时配套建设完成微波站18处,红原县通过家庭牧场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建设户生产生活条件,成畜冷季死亡率由建设前的4.5%下降至2%以下,草场平均植被盖度由建设前的70%提高到85%以上,人工草地鲜草亩产量达到普通天然草地的4~5倍,为红原县推进现代示范家庭牧场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2.1 有力的政策支持条件
红原县是四川省牧区、藏区草原畜牧业大县,是阿坝州唯一的纯牧业县,自然经济状况在青藏高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红原县现代草原畜牧业示范县建设规划》(2013~2015年)已获省人民政府批准,四川省人民政府决定在红原县开展现代草原畜牧业试点示范县建设,支持红原县先行先试,为全省牧区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提供示范典型和经验。其中,规划建设现代家庭牧场500户,2013年建设现代家庭牧场200户,为红原县推进现代家庭牧场建设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持,为建设成为新时期的标准牧场模式(以家庭牧场、专业合作社为单元,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的标准化生产新体系)做铺垫[1]。
2.2 技术支撑条件
联户牧场和近年来暖棚建设为现代家庭牧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暖棚能够利用太阳能的作用减少弱幼牲畜的死亡率,降低传统畜牧业的损失,从而提升养殖效率[2]。在生产用房、暖棚及贮草棚、人工草地建设等方面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懂建设标准,实施管理要求和监督检查的业务人员和牧民代表,他们在推进家庭示范牧场建设质量和进度方面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2.3 草畜条件
红原县安曲乡哈拉玛村在完善巩固草场承包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草场置换,实现生产点全定居和草场连片利用,麦洼乡洞拉村和瓦切镇德香村冬春夏秋草场连片承包到牧户,冬春草场或连片草场在133.33hm2以上的超过1500户,且户均饲养牦牛150头以上,这些都为草场的规模化利用和标准化养殖奠定了基础。
2.4 良好的群众基础.
红原县自牧民定居行动计划任务基本完成后,现代家庭牧场建设成为广大牧民群众推进现代草原畜牧业最迫切的需求,牧民群众投入意识逐步增强,通过现代家庭牧场建设达到标准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愿望日益强烈,面对日益突出的草畜矛盾,广大牧民群众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牧户种草、牦牛冻精改良、牲畜疫病防控已被广大牧民群众接受和积极参与。
家庭牧场模式的种类主要包括多元化农场系统、农场系统、牧场复合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等[3]。现代家庭牧场是以牧户为经营主体,为充分利用家庭牧场助推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以生态保护为前提,通过科学设计放牧路线、草场划区轮牧、人工饲草地和养殖基础设施建设和牦牛冻精改良,最终实现增草减畜,肥畜增收,草畜平衡。同时,通过减少牛羊冷季掉膘损失和死亡,缩短出栏周期。以圣保堂集团和新希望集团入驻红原县为契机,建立和完善家庭牧场+合作社+畜产品加工企业的新型生产模式,提升畜产品附加值和品牌竞争能力。
4.1 生态效益
一是红原县草场放牧利用主要有季节轮牧和生产点全定居条件下的划区轮牧,传统的放牧使草地得到均衡利用,具科学性。草场连片承包和置换形成的划区轮牧草场通过放牧线路的科学设计,合理确定载畜量,在轮牧周期内使每一个分区草场的牧草都能生长发育,开花结籽,有利改善畜群结构,防止草地退化,通过轮牧,植被盖度达85%以上,产鲜草产量达600kg/667m2以上,草地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逐步增强;二是通过人工草地的封育、施肥和草地整理,产鲜草可达1000kg/667m2,是普通天然草场的4~5倍,所产的青干草可供60头牦牛冷季三个月的补饲,有效减轻天然草地压力;三是通过养殖方式的改进,畜群结构调整为减畜奠定了基础,最终实现减畜不减收,禁牧不禁养。
4.2 经济效益
一是家庭示范牧场的暖棚带贮草棚和人工草地建设将从根本上扭转牲畜越冬度春中“饥寒交迫”的现状,每个家庭牧场平均减少成年牦牛死亡10头,挽回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同时,整个冷季挽回掉膘损失10~15kg/头,牦牛可提前1~2年出栏。二是划区轮牧有效地缩短了放牧半径,对改善牦牛肉质,提高牦牛经济效益发挥积极的作用。三是家庭牧场所在村设1个牦牛冻精改良点,每个家庭牧场选送3头牦母牛参加冷配,以每个村连片推进家庭牧场50户计算,所获得的改良牛后代可实现户均鲜奶增收860元;四是依托红原县的酸奶加工合作社,建立家庭牧场与酸奶加工合作社共建模式,以户均交售原料鲜奶1000kg计算,除去包装成本,鲜奶实现增值4.8元/kg,带动家庭牧场示范户户均增收4800元。
4.3 社会效益
现代家庭示范牧场的建设有效地改善了建设牧户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畜牧业防灾减灾能力和科学养畜水平,从根本上转变传统靠天养畜的掠夺式发展方式,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是“以发展促稳定、以民生聚民心”最具体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