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山
摘要:据《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齐庄公四年(前550),齐伐卫、晋,回师攻莒时齐大夫杞梁战死。杞梁妻迎丧于郊,相传她哭夫十日,城墙为之崩塌。后世以讹传讹,把杞梁妻说成是秦始皇时代的人,演绎出哭长城的故事。本文试从历史史料考证孟姜女和范喜良其人其事的真实性。
关键词:历史史料 孟姜女 范喜良 真实性 长城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128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它以戏剧、歌谣、诗文、说唱等形式,广泛流传,可谓家喻户晓。 但历史上是否确有孟姜女和范喜良呢?孟姜女哭长城又是否确有其事呢?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刘向在《说苑》及《列女传》中提到孟姜女在夫死后向城而哭,城为之崩……这是孟姜女哭崩了城的最早记载。东汉初年王充《论据》里说孟姜女哭崩了记城,而且有五丈!三国时候,曹植在《黄初六年令》中说“记妻哭梁,山为之崩”,又在《精微篇》中提到“记妻哭死夫,梁山为之倾”。
修筑长城是历代封建王朝各种劳役中最为残酷、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劳役,从春秋至明,近两千年漫长的岁月中,长城屡修屡补,强征了无数的民夫,任何时候都可能产生像孟姜女那样的遭遇。我们从历史材料了解到,秦始皇在公元前222年灭赵后,北方的匈奴乘机占据了原属赵国的河套地区,沿黄河以南大片领地。秦统一六国后,公元前215年,秦王派大将蒙恬率领30万大军反击匈奴,收复了河南领地。接着命令蒙恬把原来秦、燕、赵三段长城连接起来,重新加固,并且增调兵力民力戍守,这就是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修筑这样巨大的工程,调集大量的各地丁壮,除戍边以外,还建阿房宫,修骊山墓,开驰道。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在民间留下了许多痛苦的传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就是其中之一。孟姜女和范喜良是劳动人民在承受无限度的劳役中塑造出来的两个典型人物,集中表现了千百万下层百姓被劳役逼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灾难。动人的哭长城故事,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暴虐行为的控诉,也是对被奴役者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精神的歌颂。正如南宋名臣文天祥在孟姜女塑像旁书写的楹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这当是中允之论。
据历史资料考证,历史上并没有孟姜女以眼泪哭倒长城,见到昼思夜想的丈夫范喜良,这等感天动地的故事形成却另有一段故事。据《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齐庄公四年(前550),齐伐卫、晋,回师攻莒时齐大夫杞梁战死。杞梁妻迎丧于郊,相传她哭夫十日,城墙为之崩塌。后世以讹传讹,把杞梁妻说成是秦始皇时代的人,演绎出哭长城的故事。事情很简单,与秦修筑长城毫无关系,而且比秦修筑长城早了许多,是春秋时期的事。到了汉代《说苑.》中有类似的记载,并在后边续上了这样一段:“其妻闻之而哭,城为之阤(zhi,塌陷之意)而隅为之崩。”汉代的《列女传》,《闺苑》等书中也有同样记载,从这些文史书籍中我们考查到故事的痕迹,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口言相传,赋予一种积极向上的人间真情。
从“范喜良”这个名字中,恰好应验了中文“身正为范”的蕴意,“杞梁”就是“喜良”的谐音。这样一个安分守己,善良朴实的丈夫,在当时可称得上独树一帜,为后人做了风范,也祝愿后世天下有情人“喜结良缘”。至于孟姜女,古书中既没提及长城,也未提及到人,只是在敦煌莫高窟中发现了一首唐人短曲,说孟姜女去长城墙头为丈夫送寒衣,这丈夫并非范喜良。从此民间流传下来每年农历10月1日夜送寒衣的习俗,说明在唐代已经演成一段戏剧的故事情节。
到了宋代,根据《北辕录》的记载,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已经流传甚广,当时有的地方还为孟姜女修庙塑像,于是,在民间便流传下来这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美妙动人故事,感化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激励着我们炎黄子孙,爱国、勤俭、持家、守道。
这样看来,范喜良应征筑长城,血汗洒墙头;孟姜女思夫走千里,热泪倒长城。故事虽属虚构,但在民间却极富有生命力,不是历史,但具有历史真实性,反映我国古代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反抗封建徭役压迫的朴素要求,控诉残暴的秦王朝,更多的指向各个封建王朝,警示历代统治者要珍惜民力,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因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参考文献:
[1]马艳辉.史部独立与史学批评的发展[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
[2]郭丹.左传与两汉经学[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3]李进.中学历史课程“史料教学”的探索与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 2012.
[4王西贝.教科书史料编排与教师史料教学设计的关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12.
[5]王月.史料——历史教学的基石[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0(12).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