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孜宇
摘 要:《陆犯焉识》是严歌苓最满意的作品,它不仅揭露了一个时代的丑陋与人性本身的罪恶,与此同时潜藏在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同样要去发觉。《陆犯焉识》以深远的济世情怀,将知识分子陆焉识的命运铺展在中国近当代政治这块庞大而坚硬的底布上,检视了残酷岁月里生命可能达到的高度。她的笔触往返于主人公盛年时流连的浮华地美国、上海和其后半生被禁锢的流放地西北大荒漠,世态的炎凉和命运的多诡尽收眼底。她的讲述,冷静与幽默同行,温情与练达并重,大有“翻手为苍凉,覆手为繁华”之概。这篇文章从人物得各个角度进行分析,激发人内心的潜能,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如何去生存,尤其是知识分子,他们在遭受时代迫害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坚持自我,找到自己心灵的归宿,凸显了知识分子的地位。与此同时对自由与爱情向往也是整篇文章的主旨,主人公自始至终没有放弃的追求也正是当下我们应该坚守的。
关键词:《陆犯焉识》;知识分子;悲剧命运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2-0-02
严歌苓是海外华文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从《小姨多鹤》到《陆犯焉识》,她用她新奇的思维,扎实的文笔,为我们带来了一部部经典之作。《陆犯焉识》可以称之为严歌苓的巅峰之作,故事的主人公陆焉识也正是严歌苓的祖父,他以祖父为原型为我们描绘了新世纪以来社会思想以及风气的变化。描写了一个知识分子从辉煌到没落的经历,但这些都没有打败他内心的那种强大。作为一个女性,严歌苓没有用以往从女性角度去描写20世纪女性生活的种种,而是突破传统,把重笔墨放在一个男性形象上。这也正是这些海外华文文学家的特点,他们接受西方开放思想的影响,力图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一些“新”的东西。严歌苓在20世纪这个大背景下展开了对知识分子精神层面的审视和突破,给我们带来阅读享受的同时,返身到那个年代,一同感受当时的社会百态。
一、陆焉识:茫然、孤独、追求自由的知识分子
陆焉识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甚至是优秀、顶级的人物。他家庭富裕,精通四国语言,会盲文,打马球、板球、弹子,而且还是个博士。他的头衔很多,他的身份高贵。他是不折不扣的才子。他用尽一生追求自由,人身、语言乃至婚姻,他不希望被任何事物羁绊,只想尽情去释放自己,追求自己的人生。但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他的婚姻是包办的,他的言论受阻,甚至最后人也被囚禁监狱。对于婚姻“那个和冯婉喻结婚的是另一个陆焉识,没有自由,不配享受恋爱,正因为如此他才逃亡千里,他眼下的自由可供他三生开销……”正是这样的想法,他以为的自由最后变为了深深的悔恨。政治方面,陆焉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总有一种优越感,政治的锐利限制了“自由”他反抗,说出自己的不满。然而正是这追求自由害得他最后连人身自由也失去了,政治使人被关进了一个虚拟的监狱,丧失了反抗的意识,一味地服从。陆焉识第二次被关进监狱不断地加刑,加刑的原因是江帆的公安局长被抓,所有人都要加刑,陆焉识对此表示不满在法庭上与法官辩论,被扣上“大闹法庭的罪名,甚至加刑到死刑。似乎这不是法律所能控制的程度,好与坏只在于人,法律的公正性变成了隐形,唯一的评判标准只有人。安全所在已经不再被重视,人与动物一样,随时面临待宰的命运。失去了最后一份保障。陆焉识在狱中装结巴是他形象中的一个细节特点。在那样一个水深火热的环境中,为了给自己一定的时间思考,他假装结巴,在说话的同时迅速的反应自己所说的对错,为自己多了一份保障,他的聪明、敏捷也因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被揭发后不必伪装结巴时,陆焉识却发现自己竟然改不回来了。似乎结巴已经成为事实,一种习惯了。这也突出了一点,在长期畸形的社会背景下,陆焉识正常的人性已经扭曲。严歌苓后来对文革结束后的平反描写中写到他的祖父已不再背负着反革命等死刑犯的罪名,但那种恐惧、懦弱、害怕的性格已经在生命中根深蒂固。
二、冯婉喻:具有双重性格,对爱情执着的女子
整个故事中一个重要的女性角色便是冯婉喻。她的形象无疑是这本小说中除了陆焉识外最重要的人,她似乎兼顾了女人身上所有的美好:从体态上来说她婀娜多姿,体态丰盈;从性格上来说她温柔又不失刚毅,她对丈夫爱意深切但也可以坚强的去面对家庭的变故。她看似悲哀,包办婚姻制度下的牺牲品,但她用自己独特的魅力成功留住了陆焉识的心。当初看到陆焉识是就满心投奔到这个男人身上,换来的却是陆焉识的嫌弃。他出国继续寻找自由,她独自一人留在霸道的恩娘身边。陆焉识回国家道中落,这个女人不离不弃的坚守着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家庭。直到陆焉识入狱,最后一刻男人说不要出来,她便听话的在背地里哭泣。从此以后一个人肩负起家庭重任,一边抚养儿女,一边想办法去救自己的丈夫,还得背负着骂名。冯婉喻其实有着双重性格,胆小、懦弱、逆来顺受是她的第一重性格;坚强、独立、奔放是她的第二重性格。陆焉识在时她守好自己一个做妻子,做儿媳的本分。陆焉识出事时,她的坚强,她的隐忍,她的一切都是为了陆焉识,她爱的男人,为了救陆焉识她到处求人,甚至最后把自己献出去,只为了减轻陆焉识的刑法;去看陆焉识时她永远都是好的,背地里一个人辛苦。后来的失忆,她不记得任何人,只记得她在等一个人,那个人会回来,已经在路上了,半夜里倒腾家具只为守住“曾经的回忆”。之所以说她第二重性格是奔放的,是因为在她不知道的地方,那一份对爱,对欲望的渴望有多么强烈,她也不知道那时的自己是多么迷人。弥留之际的婉喻不愿衣服再去束缚自己,在家赤裸着。这一点可以看出被种种羁绊了一生的女人是多么渴望自由。婉喻的一生是为了陆焉识,为了恩娘,为了子女。她是好妻子,好媳妇,好母亲,而唯一一点她不是自己。她的一生都为了她的家人。这种大爱是衬托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形象。它与当时西方女子的妖娆妩媚形成了对比,这是中国女性的特色,女子自古以来便是相夫教子之责。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当时女性遭受不平等待遇的一种宣泄,隐含了对性别歧视的冲突和不满。总体来说冯婉喻的形象是个悲剧形象,她的一生没有几件事是问她愿不愿意的,包办婚姻,温和顺从,最后的肉体上的自由,无疑这是严歌苓从另一个角度对历史、人性的痛斥,以及对女性命运的惋惜与同情。
三、冯婉喻和陆焉识,对爱情与自由毕生的追求
“爱情和“自由”,恰巧就是陆焉识和冯婉喻毕生所追求的,也是二人性格重叠部分。他们的爱情是各自悲剧命运中最珍贵的部分,对爱情对自由的向往也是二人性格重叠的部分。冯婉喻这一生只爱了陆焉识一个人,她对爱情的坚贞是不可否认的,也正是对这份爱情的坚持,最后换来陆焉识的爱。而陆焉识最初是对婉喻没有好感的,他的逃避他的拒绝都曾深深伤过婉喻的心,甚至曾经的那次“出轨”和韩念痕的爱情。经过种种他才明白他心里最爱的那个人是谁,只是后来等到他可以去表达时发现那个人已经不记得眼前的自己。这是个悲剧的结局,但却写满了爱情的那份美好。另一个是自由,自由是陆焉识一辈子追求的,就像文章开头说过无论是婚姻,言语,人身。陆焉识都心心念念着那份自由。他逃避婚姻,他据理力争,甚至那次逃狱都是对他自由的最好表达。而婉喻她的一生都是被家庭牵绊着,她不知道自己的自由是什么,直到生命的最后,她摆脱周身的束缚后再也不愿被包裹时那就是自由,即使儿女觉得丢脸,邻居嫌弃,但身边的那个人一直维护。最后陆焉识带着婉喻的骨灰回到大草原,去寻找属于他们二人真正的“自由”。
四、小人物的鲜明形象
除了陆焉识和冯婉喻两个主人公外,严歌苓也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先来说说梁葫芦,他是陆焉识在死囚监狱认识的一个孩子,对,他还是个孩子,在那个人人都为一口饭拼命的年代,他妈妈为了自己的姘头把家里仅剩的一口吃的不顾孩子们的死活给了那个男人,梁葫芦一气之下杀了他妈妈和那个男的,由于妈妈肚子里还有个孩子也算是三条人命。虽说是母亲错在先,但一个小小少年能够残忍到杀人也是突出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人性的凶残。在监狱劳改期间,梁葫芦不愿去提起自己的父母,却一再的对陆焉识表达出深深的依恋“凶残的梁葫芦那双害火眼的眼睛总是给我祖父另一种目光,他‘老几‘老几的叫着,可以把它做‘姥爷‘大伯听。”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梁葫芦毕竟是个孩子,他生命中还有对爱的一种渴望,那也是他缺失的那份父爱,正是因为这一点,梁葫芦为了帮老几偷回那块欧米茄的表,差点一条命送了进去。应该说,三年的相处,一定程度上老几对梁葫芦也有了一份爱护,他也记着那个孩子的好。以至于即使后来梁葫芦揭发老几,给老几带来了麻烦,老几也没有怪他,反而为他即使揭发也没有保住命而感到黯然伤神,善中有恶,恶中有善。严歌苓用这样的笔法写出人性的深度,让这样一个形象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再来说一个人,那个自杀的刘国栋。他本来是上海警察分局的一个副局长,上海解放前期投诚,是个有功之臣。1954年一天,刘国栋接到上级命令,按照名单找一百四十六位反革命者,他办事雷厉风行,在抓捕一百四十五位包括陆焉识在内的反革命者后,他怎么也没有想到那第一百四十六位是他自己“刘国栋再看看手上的名单,说没错,是一百四十五个。北方人声音都没有抬高地说第一百四十六位是你自己”这戏剧性的一幕,无疑是对那个时代最大的讽刺,也淋漓尽致的描写了刘国栋那荒谬的经历。遭受如此屈辱,刘国栋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和不解。小说这样描写“他蹭到我祖父陆焉识身边,说他常读陆教授的文章。他还说,自己看上去是个武人,实际是个文人。跟我祖父装在一个车皮里是这阵子发生在他头上唯一公正些的事”从这段话我们看出第一点刘国栋强调自己是“文人”,文人也就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骨子里那种人文主义情怀赋予了他纠结疑惑的性情。对于被冤一事的耿耿于怀;第二点他说了“公正”很显然,此处的对比也是突出了他认为自己现在被冤是一件不公正之事。想想曾经是为国鞠躬尽瘁的人,却偏偏被指责反革命。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是任何一个革命拥护者都不能接受的罪名。这也为他最后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的结局做了铺垫,但即使刘国栋以死来抵抗依然不能洗清罪名,使我们也看到了那个年代人心的冷漠与无情。
《陆犯焉识》这部小说从人物的形象或说性格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出是对历史,对社会的一种讽刺。作者凭着这些栩栩如生充满厚重之感的人物形象,将严苛境遇下人性的变异与坚持,情感的冲动与麻木,人世的悲壮与渺微呈现在读者面前,超越了政治和历史的沉重与深刻。对于处身大时代压力下的日常生活和人物内心世界、尤其是对存在的、持续的、精神性的挖掘,使得严歌苓笔下的政治与人生不再具有单义性、明晰性,而是现出了政治、人生、人性、知识、情爱等等的复杂内涵和丰富多义。这就使得这部被普遍视为严歌苓“迄今为止最长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创作史上具有颠覆性意义的转型之作”的厚重之作,在“讲述话语的年代”里的繁复喧哗中,能够接近或趋近丰富与复杂的历史场域
参考文献:
[1]严歌苓 《陆犯焉识》 北京 作家出版社
[2]知识分子苦难命运与精神困境的审视与表现 王春林 山西大学文学院
[3]对于人文知识分子的命运及存在意义的探寻 李丹 安徽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