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东红
再一次看到“重走桥南、再回大漠”这句话时,犹如一针强心剂,刺醒我沉睡的心,沸腾我平静的血。
桥南,我军旅生涯的起点、我成长进步的摇篮、我成家立业的居所,我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初入军营,是这里教会我们一二三四,从懵懵懂懂的青年学子转型为一名合格的军人。那时候,我们稚嫩的肩膀虽不能扛起使命担当,但不服输的韧劲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还是深深折服了教员。尽管过去多年,但拉练时我们在延安张思德同志墓碑前的入伍宣誓,依然激荡着我的心。那天下午,面对张思德同志的墓碑,在毛主席亲笔写下的“为人民服务”的字碑下,当我们举起右手郑重地宣誓时。原本晴空万里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大雨骤下,豆大的雨点儿噼里啪啦地砸在我们身上、脸上,给这原本神圣的仪式更增添了一份神秘。任由雨水冲刷,我们没有丝毫骚动,整齐的队列,上千号人用笔挺的军姿迎接暴风雨的到来。如果这是上天对我们最初的考验,那一定是我们的豪气让苍天流下感动的泪水?
“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我宣誓……”狂风骤雨完全淹没在这洪亮的宣誓声里。那一刻,延安上空激荡着新一代军人的血性担当:那一刻,枣园周围回响着莘莘学子的坚定信念;那一刻,宝塔山、延河水见证了我们献身国防的铮铮誓言。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没有动摇我们刚刚燃起的斗志,却更坚定了我们从军报国的决心,让那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怦然跳动……
带着宣誓的激扬豪迈,我们在中央大礼堂里倾听历史、在烈士陵园中追忆往昔、在宝塔山上纵情高唱、在杨家岭前感受老一辈革命导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丰功伟绩……一处处遗址、一段段历史,我们记在本子上,藏在胸膛里,刻在脑海里,流在血脉中……多年后,每当与战友们通电话时,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忆起这段难忘的历史。
几多春去秋来,桥南,这个航天测控的发源地,见证了无数地方大学生、新兵蛋子、考学战士从这里起步,迈向武器装备事业的各个岗位。这里是部队的“随营军校”,这里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桥南大学”。可是当年初入桥南,我却听到这样的告诫:“桥南风景美如画,但只可短歇,不可久留。”“走上十八盘。越走越心寒。”听着这些与如画风景不合时宜的报怨,年轻的我并没有读懂其中的含义,但从这些酸楚的文字里还是咂摸出艰苦的味道。
既来之,则安之。随着日子在风景里一天天过成习惯,我爱上了那绿树成荫的营院。和蔼可亲的领导、独门独户的连队、激情澎湃的训练……一切都是那么和谐自然,让之前的“真诚告诫”不攻自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已融入了这风景之中,成为他们的一员。我曾经以为自己会在这风景里过一辈子,可有一天,当我看到大学同学在自己的舞台上风生水起,在那轻歌曼舞花花绿绿的大城市里,钱包越来越鼓,车子越开越好,房子越住越大,我开始怀疑自己最初的选择。跳出农门为了啥?从城市来到大山里为了啥?在这信息闭塞、出门不便,来个朋友请个客都找不到饭馆的地方是图个啥?就在我苦苦寻觅答案的时候,抬头看一眼那青翠的大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那满眼的绿色让我瞬间找回自己的初衷,正是因为无数人把根扎在了桥南,才孕育出航天测控的今天,我们为着这一份伟大而独守清贫,又有谁能撼动这份无边的大爱。女儿曾无数次委屈地问我:“爸爸,你当时为什么把我的户口落在桥南,现在上学都不方便。”我每次都是笑着告诉她,因为这里就是咱们的根啊。
在桥南的那些年里,每次邀请退休的老前辈来给新入伍大学生进行传统教育,我总是跟着他们一起接受心灵的洗礼。还记得2000年在桥南拍摄电视剧《中国轨道》时。作为群众演员的我们在李雪健老师的带领下,按照导演的指挥,在时光倒流中重塑历史,复原老一辈航天测控人“干惊天动业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不朽伟业。我从那三点红的军装里看到了航天测控的昨天,我们在一穷二白中让“东方红”响彻茫茫太空,我们用外国人想都不敢想的320计算机让中国航天从这里腾空而起,我们用航天测控人的聪明智慧刷新一个个中国纪录。测控人不怕困难、不畏艰难,在愈挫愈勇中奋进,在艰难困苦中玉汝于成。
如果说《中国轨道》让我找到了作为航天测控人的骄傲,那参加修建航天测控装备博物馆却让我真正找到了牧星人的根。看着一件件古老的航天测控装备从全国各地陆陆续续运送到秦岭脚下,我迷惑不解,这些就是曾经让“东方红”乐曲响彻寰宇的装备吗?这些就是当年的测控人呕心沥血谱写“两弹一星”华章的装备吗?就是这些落后的计算机算出了我国在航天领域独占鳌头的地位吗?带着无限的崇拜和敬仰,我们手抬肩扛将这些“元勋”从车上请下来,抬着她们轻轻地摆放到各个展厅。生怕她们饱经风霜的身子骨有一丁点的闪失。八个展区,数千台(套)装备,用她们优美的身姿在向我们讲述“爱国奉献、求实创新、精测妙控、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永攀高峰”航天测控精神的真谛。
轻轻擦拭她们风尘仆仆的面容、重还她们当年动人的风采,从身体到心灵禁不住一阵颤抖。这些打破美苏及西方大国的垄断和封锁,征服宇宙、进军太空,实现毛主席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伟大号召的装备啊,今天你们终于团聚了,今天你们终于回家了,今天你们终于把根扎在了一起。像一片翠竹紧紧地连在一起,让中国的航天测控不断地拔节、拔节,成长、成长……
弹指一挥,我在“桥南公社”工作了十年。在这十年里,我走遍了营区的三十八个点哨,每个点哨都有一个故事,每一段路程都有一段艰辛。看着这里的一草一木,每一处都能找到当年前辈们默默奉献的足迹。营区的角角落落、一砖一瓦都浇铸了前辈们辛勤耕耘的汗水。弯弯曲曲十八盘,走过英雄千千万。这条全长二十三公里,通往市区的唯一主干道,就是前辈们当年在任务间隙加班加点自己修建的,五十多年来,她不仅记录着航天测控的昨天,更承载着大山里的人们脱贫致富共奔小康的今天。走过那条从办公区到原通信站的三公里路程,仰望着那块屹立在小河边的望夫崖,我总会听到她在呢喃地讲述当年战天斗地放卫星的故事……
在基地组建四十年的时候,基地老高工赵琦欣然作词一首,配上任刚干事那略带秦腔秦韵的曲谱。把无数人的魂重新带回到桥南。听一声“有一个地方叫桥南”,多少航天测控人追星揽月的豪迈征程历历在目:唱一句“有一个地方叫桥南”,天南海北测控人再远的心都能重回这十八盘尽头的秦岭脚下:和一曲“有一个地方叫桥南”,迈向太空的步伐坚定而踏实,稳健而无畏。如今的桥南,再没有“各号注意”的铿锵口令,如今的桥南,再没有彻夜长明的太空征战,这里留下的只有一个摇篮。中国航天测控从这里牙牙学语,走向世界。如今的桥南,是测控人精神的家园,那满墙的壁画,文化长廊里,测控前辈、先进典型在向我们述说着当年的筚路蓝缕、坎坷前行的故事。
还记得当年离开桥南时,领导叮嘱我:“桥南就是你的家,什么时候回来我们都欢迎。”多么真诚的邀请,多么温馨的期盼。家,永远都是疲惫游子的港湾,家,永远都是最终停驻的终点。可我每次探亲回来时,总是悄悄地回悄悄地走,生怕惊扰这神圣的家园。只要看到桥南那如画的风景,我的心里总是很踏实,因为,无论走得再远,只要一回眸,桥南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