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冰
2011年6月,我曾随团访问过俄罗斯。从莫斯科到伏尔加格勒、从苏兹达利到弗拉基米尔,一路参观、一路学习、一路思索,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认知与感悟更加丰富起来。俄罗斯的历史,确实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勃兴衰败、强盛赢弱、创新守旧、开放闭塞跌宕起伏反复呈现于历史进程中的民族发展史。这是世界大国中不可忽视的大国,也是世界历史中不可回避的历史。它给我们留下的经验和教训、启示和思考远远超越了历史本身。
真正伟大的民族永远不屑于在人类当中扮演一个次要角色,甚至也不屑于扮演头等角色,而一定要扮演独一无二的角色。
俄罗斯人常说,没到过圣彼得堡就如同没到过俄罗斯。在他们心目中,圣彼得堡是祖国的一颗明珠,独一无二、不可替代。
圣彼得堡位于波罗的海芬兰湾东岸、涅瓦河口,是俄罗斯西部重镇,也是俄罗斯第二大城市。1?12年至1918年的200多年里,这里曾是俄罗斯的首都。
我相信,俄罗斯人以圣彼得堡为豪,决不仅仅是因为这里华丽的教堂、精美的建筑、传奇的雕塑、清秀的水道和悠久的历史。
这里,是俄罗斯通往欧洲的窗口,是俄罗斯走向强盛的标志,是俄罗斯精神的象征——壮怀激烈的强国之志和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
1?世纪中后期,俄罗斯虽然已经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世界大国。但这个内陆国家从未走入世界舞台,甚至没有引起过欧洲的关注。
那时,欧洲历时400多年的文艺复兴已近尾声,资产阶级思想的大解放极大促进了欧洲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海上马车夫”荷兰已经辉煌了近100年,它的商船数量世界第一,几乎垄断了全世界的海洋贸易。法国在“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带领下,在1?世纪中叶成为欧洲大陆第一强国。法语取代拉丁语,成为欧洲通用语言。英国在1640年开始资产阶级革命,整个国家处于快速上升的历史时期。尤其是1?世纪爆发的科学革命正在席卷欧洲。哥白尼的“太阳中心”的学说已被人们广为接受,牛顿的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理论正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宇宙和世界的认知。
而蛮荒、落后、野蛮,正是那时欧洲人眼中的俄罗斯。
它的地域领土封闭。周边的北冰洋和太平洋,因为常年严寒和荒无人烟,基本无法通航。唯一的白令海港口,一年中有9个月结冰。而通往波罗的海的道路上有瑞典阻挡,通往黑海的道路上有土耳其阻挡。这两个国家阻断了俄罗斯与欧洲的直接联系,还常常侵入俄罗斯,烧杀抢掠。
它的经济文化落后。东正教会认为,俄罗斯以外的世界是魔鬼撒旦诱人堕落的邪恶梦幻。沙皇政府禁止人们出国学习、通商,“因为学到其他国家的风俗习惯,染上其他国家人民的思想,这是很可怕的”。全国的农业生产水平极低,只有很少的工场手工业,唯一让欧洲感兴趣的商品,是从西伯利亚掠夺来的皮毛。人们普遍没有接受过学习教育,甚至在莫斯科,100个人中识字的也不超过3个。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曾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写道:俄罗斯的声音可以忽略不计,它还不如欧洲最落后的一日耳曼公国。
恰在其时,一个雄心勃勃的沙皇出现了。他就是被后来的马克思评价为“十八世纪两个最伟大的帝王”之一的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罗曼诺夫。俄罗斯人尊称其为一彼得大帝。
彼得生于16?2年,1682年即位,1696年独掌政权。比同时代的另一位伟大帝王康熙小18岁。在我看来,彼得一生中最伟大的品质,就在于充分认清了俄罗斯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了世界的发展大势。
对于世界来说,海洋时代已经到来,曾经各自封闭的国家通过海洋连在一起,遍布世界的海洋贸易催生全球市场、孕育工业革命。对于俄罗斯来说,落后欧洲已经上百年,一个民族的命运即将因为一个时代的错失而逆转。
169?年,彼得率领一个250人的庞大代表团访问西欧,学习先进技术。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彼得为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千帆竞速、百舸争流,装备了大炮的商船覆盖了整个洋面,巨大的桅杆如同丛林一般密集,而军舰的庞大吨位和火炮装备是彼得从未见过的。
站在海洋时代的入口处,彼得深深地感到,俄罗斯与时代的差距太大了。他斩钉截铁地说:“俄国需要的是水域,没有出海口就不能生存。”
在访问期间,彼得展示了一个封建帝王空前绝后的学习欲望和实干精神。他化名彼得-米哈伊诺夫,自称炮兵下士,在德国学习炮兵技术和冶炼工艺,在英国学习数学、天文和航海理论,又在瑞典的里加、普鲁士的柯尼斯堡、德意志的德累斯顿、奥地利的维也纳四处游历,学习绘画、解剖、印刷、纺织,狂热地吸纳欧洲文明的精华。
而船舶制造和航海技术,是彼得始终关注和学习的重点领域。在荷兰阿姆斯特丹附近的赞丹镇造船厂,彼得吃住在普通工匠家里,每天劈柴生火、洗衣做饭,跟着师傅学习木工和造船技术。这位身高205米的学徒十分能干,不仅学会了“船舶建筑学和绘图技术”,而且达到专家“本人所能掌握的程度”。彼得甚至与11名留学生一起彻夜劳作,3个月内造出一艘三桅帆船。因而被师傅推荐为“优秀工匠”,造船厂厂长亲自为他披上绶带、颁发证书。
彼得在寄回莫斯科的信上盖了一个印,把自己雕刻成木匠,四周环以工具,上面还刻着一句话:“我是一个寻师问道的学生”。这个学生虚心好学的唯一目的,是有朝一日战胜老师。
经过一年半留学归国的彼得,迫不及待地要将自己的国家改造成一个同样强盛的、真正的欧洲国家,而不仅仅是在地理上占有欧洲领土的国家。他立即着手推动全方位改革: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加快扶植工商业发展,建立近代军事兵役制度,限制东正教会权利,推进科教文化事业。俄罗斯设立了国家科学院,开办了第一份报纸、第一家博物馆、第一个公共图书馆、第一批世俗学校、第一批的公众剧院和第一批公园。彼得还大力倡导西欧的服饰礼仪和生活方式,亲自编写了《青春宝典》,教育俄罗斯青年要爱国尚进、勤勉恭顺、尚武笃学,甚至还囊括了不许留长须、不许着长袍,吃饭不得“吧唧吧唧”等日常琐细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