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0例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的成因分析及临床护理

2016-01-30 02:54:36李景烨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30期
关键词:神经外科颅脑内膜

李景烨

(本溪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辽宁 本溪 117000)

760例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的成因分析及临床护理

李景烨

(本溪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辽宁 本溪 117000)

目的 分析重型颅脑损伤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精细化护理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救治的14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对比观察组(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760例患者)和对照组(无静脉血栓的640例患者)的各方面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总结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并设计和实施针对性精细化护理方案,详细记录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高龄、下肢肿胀、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流缓慢、高凝状态以及静脉内膜损伤是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P<0.05),针对性精细化护理后,临床治疗有效率92.63%,护理满意满意率94.21%。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诱发因素较多,根据危险因素分析结果积极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精细化护理具有重要的防治价值。

下肢静脉血栓;颅脑损伤;护理;危险因素分析

重型颅脑损伤属于临床神经外科常见危重急症,随着神经外科治疗技术的发展,其预后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下肢静脉血栓作为神经外科治疗中最容易出现的并发症[1-3],严重影响原有的治疗效果,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重大负面影响。本实验通过分析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的成因,提出并施行针对性的临床护理措施,旨在为制定重型颅脑损伤优质护理方案提供参考,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在2012年7月至2013年11月期间本溪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救治的140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例,依据是否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分为观察组760例和对照组640例,所有患者均经多普勒超声、MRI等影像检测确诊。病例选择标准[2]:①有明确致伤原因,经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重型颅脑损伤;②年龄>18岁;③既往无凝血功能障碍、心脑血管病等疾病;④既往无颅脑手术史;⑤排除病情危重者。实验内容符合医学研究伦理规定,患方在自愿基础上知情参与。

1.2 研究方法:统计患者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体质量等)、病情资料(就诊时间、致伤原因、损伤位置)、凝血功能、静脉内膜等情况,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因素。根据成因分析结果,制定并实施针对性护理。同时统计患者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出院时不记名填写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最高分100分,超过80分认为对患者护理满意)。

1.3 统计学处理:选择SPSS.21.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以(x¯±s)形式记录计量资料,并用t检验分析组间差异;用%形式记录计数资料,用x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成因分子先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再用logistic分析鉴别高危因素,P<0.05提示存在统计意义。

2  结 果

应用统计学单因素分析方法对年龄、性别、体质量、病程、致伤原因、损伤位置、各项凝血指标、静脉内膜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组间年龄:观察组[(66.38±5.4)岁vs对照组(51.25±4.36)岁]、下肢肿胀(64.21%vs37.66%)、蛛网膜下腔出血(77.50%vs39.68)、血流速度慢(73.82%vs37.03%)、血液高凝状态(63.82%vs34.06%)和静脉内膜损伤(80.13%vs46.25%)情况具有明显差异(P<0.05),提示高龄、下肢肿胀、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流缓慢、高凝状态、静脉内膜损伤均是重型颅脑损伤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诱发因素(P<0.05)。将以上因素作为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上述高龄、下肢肿胀、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流缓慢、高凝状态、静脉内膜损伤共6个因素均为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高危险因素(P<0.05)。

根据患者血栓形成因素进行对应治疗和针对性护理之后,共有704例患者治愈或好转,有效率为92.63%,出院时护理满意度调查显示716例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满意率为94.21%。

3  护理措施

3.1 下肢护理:密切监视下肢感觉和活动情况,对于出现疼痛、水肿以及活动受限等表现的患者需要高度警惕血栓形成,应及时告知医师尽早进行鉴别诊断。每日轻柔按摩下肢,适度进行下肢的被动或主动活动。此外,在卧床休息时,指导患者将下肢抬高(高出心脏约20 cm),尽可能不干扰血液循环。尤其是年龄较大患者,应高度警惕血栓形成。

3.2 生活和饮食护理:做好下肢保暖和清洁措施,避免冷热刺激,同时指导清醒患者合理健康饮食,尽可能食用易消化、低糖、低脂肪、高纤维素、高蛋白类食物,此外应注意摄取足量水分,避免下肢静脉回流异常。

3.3 用药护理:对于出现凝血障碍患者适当给予药物治疗,指导患者合理用药,监测凝血功能变化,纠正高凝状态。在应用肝素治疗时,根据患者身体素质,适当调节滴速,同时在抗凝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是否出现出血倾向。

3.4 心理护理:患者意识清醒后,由于病情较重、生活不便等影响,往往出现恐惧、抑郁、灰心等消极情绪,多数患者对于预后并不抱有能够痊愈的希望,因此,术后康复训练中,绝大多数患者的积极性和配合程度并不高。护理人员应亲切、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对患者讲解疾病知识,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病情,为患者提供帮助,通过痊愈病例讲解进行不良心理情况疏导,尽可能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和配合度。

3.5 并发症护理: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争取早期进行功能康复锻炼,通过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尽可能避免下肢血栓。在治疗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且尽可能避免下肢有创性操作,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尽可能保护静脉内膜,避免使用能够损伤血管内膜的药物。同时在护理中密切注意患者变化,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将并发症危险降至最低。

4  讨 论

重型颅脑损伤作为较为常见的危害患者生命安全的外伤性疾病,外科手术治疗后极容易出现下肢静脉血栓,不仅严重影响患者健康,而且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重型颅脑损伤后积极防治下肢静脉血栓十分必要。目前已经有研究证实[4-8]血流回流慢、静脉壁内膜损伤、血液高凝等均能够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本实验结果显示高龄、下肢肿胀、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流缓慢、高凝状态以及静脉内膜损伤是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再次证实了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和年龄、血凝状态、静脉内膜等诸多因素有关,积极进行危险因素分析,明确血栓发生原因为重要。

护理工作作为神经外科日常诊治工作的重要部分,具有任务重、难度高等特点,加之患者对于疾病发生多无心理准备、且致残致死率,因此患者多存在负面心理,治疗积极性交较低,对于护理工作的支持度不高,因此,探索科学化护理方案、改善患者治疗积极性、提高患者满意度、改善临床疗效一直是神经外科护理工作改进的重要方向。在住院期间,通过使用针对性精细护理,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临床有效率达92.63%,出院时护理满意率达94.21%,充分说明重型颅脑损伤后应用针对性精细护理能够促进患者痊愈、提高护理满意程度。

综上所述,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诱因较多,应用科学统计方法积极正确分析成因,积极采取科学化护理措施对于改善预后、改善护患关系意义重大。

[1] 曹新亮,孙郑春,马旭东.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及预防[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6):86-87.

[2] 蔺瑞卿.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及护理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4):171-172.

[3] 王丽杰.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15,10(33):206-207.

[4] 余成,黄小斌,郑君,等.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诊治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杂志,2015,20(2):285-286.

[5] 包娜仁.护理干预在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2015,7(17):252-253.

[6] 李俊娜.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14,9(24):218-219.

[7] 夏小敬,孙利霞,冯翠.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4):170-171.

[8] 陈春瑞.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见性护理方法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杂志,2014,11(4):70-72.

R473.6

B

1671-8194(2016)30-0204-02

猜你喜欢
神经外科颅脑内膜
子宫内膜癌组织URG4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山东医药(2015年14期)2016-01-12 00:39:50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联合内外减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在老年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哈尔滨医药(2015年3期)2015-12-01 03:57:47
CBL联合PBL教学法在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张波:行走在神经外科前沿
神经外科昏迷患者两种置胃管方法比较
西南军医(2015年2期)2015-01-22 09:09:50
Current pre-hospit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anagement in China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的预防与治疗
神经外科院内感染的分析
猪子宫内膜炎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