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龙 彭祝军 周 源 王 清 蒋启鑫 李奉奇(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湖南 株洲 412000)
早期持续肠内营养在重症脑卒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评价
郭文龙 彭祝军 周 源 王 清 蒋启鑫 李奉奇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湖南 株洲 412000)
目的 探讨早期持续肠内营养支持在重症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重型脑卒中患者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分次集中喂食,观察组给予持续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指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变化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第1天ALB、Hb、TG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第10天,两组三项指标均显著低于与第1天(P<0.05)。第21天,对照组三项指标仍呈下降趋势,而观察组三项指标显著升高,与第1天相比无统计差异(P>0.05)。治疗后第21天,观察组三项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明显下降(P<0.01),但观察组患者下降程度更为明显(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持续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促进重症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疗效优于分次集中喂食。
肠内营养;脑卒中;鼻饲;预后
重症脑卒中患者往往合并吞咽功能及进食障碍,加之内分泌及胃肠功能紊乱等因素,常易并发水电解质紊乱,导致营养不良,体质量下降,引起免疫力功能下降,从而发生多重感染,严重者可危险患者生命[1-4]。因此,重视脑卒中患者的营养状态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给予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持续肠内营养,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重型脑卒中患者90例,其中,男49例,女41例,年龄46~79岁,平均(56.8 ±10.7)岁,所有患者均入院24 h内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为急性脑卒中,且均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昏迷或未昏迷患者吞咽饮水试验分级≥3级。排除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存在免疫系统疾病及实验期间给予蛋白质制品、红细胞、血浆等血制品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入院后两组患者均根据病情给予降颅压、稳定血压、营养脑细胞、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及改善脑循环等对症治疗,并于入院第2天给予留置鼻饲管。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于由本院营养师和临床医师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营养状况制定肠内营养方案,配置高能营养液,并给予12~24 h持续肠内营养,开始滴速控制在20~30 mL/h, 500 mL/d,后逐渐加量至80~100 mL/h,1000~1500 mL/d。对照组患者则通过分次集中喂食等方式由鼻饲管注入流质饮食,饮食方案已由本院营养师及临床医师制定,每4~6 h 1次,量由少到多,逐渐加量至1500~2000 mL/d,21 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第1天、第10天、第21天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三酰甘油(TG)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变化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1 两组患者营养指标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第1天ALB、Hb、TG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第10天,两组三项指标均显著低于与第1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1天,对照组三项指标仍呈下降趋势,而观察组三项指标显著升高,与第1天相比无统计差异(P>0.05)。治疗后第21天,观察组三项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分别为(18.79±4.65)和(19.04±4.14),治疗后分别为(9.68±3.12)和(13.11±4.15)。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明显下降(P<0.01),但观察组患者下降程度更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患者的并发症主要包括肺部感染、肠道感染、尿路感染、褥疮等,观察组并发症共发生16例,发生率为26.7%,对照组共发生31例,发生率为51.7%,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营养指标的比较(±s)
表1 两组营养指标的比较(±s)
观察组(n=43)1 d 10 d 21 d 1 d 10 d 21 d ALB(g/L) 39.21±5.32 36.73±4.51 35.28±4.65 39.52±5.21 34.83±4.95 38.16±5.13 Hb(g/L) 132.57±13.14 121.69±11.73 115.16±11.92 131.98±12.94 125.71±12.36 127.31±11.85 TG(mmol/L) 1.63±0.31 1.32±0.43 0.91±0.24 1.59±0.41 1.41±0.29 1.46±0.35指标 对照组(n=43)
重症急性脑卒中患者由于昏迷或吞咽困难等因素,导致无法进食或进食困难易,导致营养状况恶化,使机体发生负氮平衡、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免疫功能下降、并发多重感染,导致疾病恶化,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影响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因此,脑卒中患者入院后早期给予营养支持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机体状态,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5-6]。
目前,临床上重症脑卒中患者常常采用肠外营养供给方式为患者提供营养。但由于肠外营养对胃缺乏有效刺激,且营养素不全面,极易导致肠道菌群失衡、肠黏膜废用而萎缩、消化吸收功能显著降低,导致炎性介质释放增加,诱发全身炎性反应的发生,影响疾病进展及预后。研究发现,早期给予脑卒中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保护和恢复肠黏膜屏障功能,有利于肠绒毛转运功能的恢复,加速胃肠蠕动功能,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传统肠内营养支持多采用分次集中鼻饲饮食,此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妨碍营养物质的吸收,不利于患者病情的改善。
本研究采用早期持续肠内营养支持治疗重症脑卒中患者60例,结果显示,两组三项指标均显著低于与第1天(P<0.05)。这可能与急性脑卒中后患者机体处于急性应激状态,能量消耗较多及胃肠功能紊乱有关。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观察组三项营养指标显著改善,至研究第21天,观察组三项指标显著升高,与第1天相比无统计差异(P> 0.05)。而对照组仍继续下降,观察组三项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上述结果提示,早期持续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促进重症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疗效优于分次集中喂食。
同时,本研究结果还发现,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但观察组患者下降程度更为明显(P<0.05)。治疗期间,患者的并发症主要包括肺部感染、肠道感染、尿路感染、褥疮等,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早期持续肠内营养支持可更好地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这可能与患者肠道功能恢复良好,机体营养状态改善和免疫功能提高有关。
[1] 钱平安,王碧炯,ā芹,等.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的对比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1):1175-1177.
[2] 樊清波,秦秉玉,李玮,等.高钠血症对重症脑卒中患者病死率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7(5):746-747.
[3] 秦芳,王惠珍,王静新,等.重症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调查分析[J].广东医学,2012,33(23):3627-3630.
[4] 汤巧敏,叶小云.欧洲营养不良风险筛查方法评估在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2): 28-30.
[5] 王传湄,徐丽丹,江美芳,等.肠外肠内联合营养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血浆蛋白及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0):2192-2194.
[6] 杨海新,姜雯,刘红,等.个体化营养支持在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观察[J].山东医药,2012,52(18):78-79.
R743.3
B
1671-8194(2016)14-017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