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忠(福建省龙海市第二医院,福建 龙海 363100)
四肢长骨干骨折术后肿胀伴非感染性发热采用黄芪消肿汤治疗的临床价值分析
刘建忠
(福建省龙海市第二医院,福建 龙海 363100)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四肢长骨干骨折术后肿胀伴非感染性发热采用黄芪消肿汤治疗效果。方法 自医院收治的四肢长骨干骨折术后肿胀伴非感染性发热患者中抽调76例进行研究,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划为两组,对照组36例实施物理降温治疗,观察组40例实施黄芪消肿汤治疗,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疗效。结果 观察组发热持续时间、肿胀消退时间、解热镇痛剂使用率、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黄芪消肿汤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术后肿胀伴非感染性发热,改善患者的肿胀发热症状效果显著。
【关键词】四肢长骨干骨折;术后肿胀伴非感染性发热;黄芪消肿汤
四肢长骨干骨折为一种常见的骨折症状,术后常见症状为非感染性发热、肢体肿胀,这些均不利于患者术后骨折早日愈合以及患者身体康复[1]。因此,采取措施及时消肿,并缩短非感染性发热时间,对促患者骨折功能早日恢复十分重要。本次研究中,分析研究四肢长骨干骨折术后肿胀伴非感染性发热采用黄芪消肿汤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1 研究资料:自医院从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四肢长骨干骨折术后肿胀伴非感染性发热患者抽调76例进行研究,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划为两组。对照组36例,男22例,女14例;平均年龄为(45.2± 3.0)岁;平均体温为(38.4±0.5) ℃;骨折部位:胫腓骨9例,股骨7例,尺桡骨8例,肱骨12例。观察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为(43.8±2.5)岁;平均体温为(37.2±0.4) ℃;骨折部位:胫腓骨10例,股骨9例,尺桡骨6例,肱骨1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研究性。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物理降温法,用酒精擦拭身体、毛巾冷敷头部。观察组用黄芪消肿汤治疗,基本方为红花10 g、木香10 g、三七6 g、当归15 g、黄芪30 g、茯苓15 g、猪苓15 g、石斛10 g、香附10 g、麦冬10 g、生地黄10 g、甘草3 g,上述药物1天1剂,加入适量清水后煎煮,去渣取汁,分为两次口服。若患者耐受性不良,或出现持续发热72 h以上,可及时实施解热镇痛治疗。
1.3 观察指标。统计两组患者对比指标:肿胀消退时间、发热持续时间、解热镇痛剂使用率。
评价临床疗效:显著改善:治疗3 d后肿胀消失或明显改善,有皮纹出现,体温正常;改善:治疗4~6 d肿胀症状缓解,有皮纹出现,体温恢复正常;无效:治疗7 d后,肿胀、体温症状无改善[2]。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资料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对照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为单位,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发热持续时间、肿胀消退时间对比:对照组发热持续时间、肿胀消退时间分别为(45.32±6.35)h、(7.50±1.95)d,观察组发热持续时间、肿胀消退时间分别为(32.70±4.55)h、(5.24 ±1.55)d,观察组发热持续时间、肿胀消退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 <0.05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对比解热镇痛剂使用情况:对照组36例,解热镇痛剂使用9例,观察组40例,解热镇痛剂使用3例,观察组解热镇痛剂使用率(7.5%)明显少于对照组(25.0%),有统计学意义P<0.05。物作用的完全发挥。如健胃药应饭前服用;驱虫药应空腹状态下服用;泻药清晨服用效果好;③用药次数的差异:给药次数对于保证血药浓度、确保药效具有重要的意义[4],它主要通过临床具体病情、药物体内消除速度等方面而决定。
药材炮制首先应注重药材的质量,它是确保用药安全、临床疗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首先应该把好采购关,从GMP、GSP认证企业采购中药材。药房人员还应该定期检查中药材质量,保证药材的准确、合格与安全[5]。笔者在临床工作过程中发现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中药本身质量、炮制品混淆以及中药剂量错误等方面。因此应规范中药材炮制流程,严格按照标准流程进行操作,更好地提高中药的质量,才能确保临床用药安全。目前,中药炮制方法与科学技术结合越来越紧密,其中细胞级微粉碎技术在临床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是传统中药炮制方法与现代药剂制备方法的统一结合体,对中药饮片加工后进一步制备,可得到微米级粒径中药药剂即微粉中药等,不仅方便卫生,同时也较好的满足了临床的需要[6]。总之,中药炮制可有效降低药物毒性,增强方剂药效,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崔方明.中药炮制和用法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22):121-122.
[2] 杨春云.中药疗效与中药炮制的关系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11,18(5) : 534-536.
[3] 吴耀华,吴佩霖.中药炮制和用法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研究[J].当代医学,2013,19(18):150-151.
[4] 李海红.炮制对中药化学成分与作用影响的问题探讨[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4,1(8):1306-1307.
[5] 时彦申.中药炮制对药物功效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4,14 (5):56-57.
[6] 张红刚,汪妮,李顺祥,等.超微粉碎技术对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效果影响研究[J].广州化工,2013,41(16):63-65.
中图分类号:R27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7-02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