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武仁,范云鹏,张为民,宋晓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中兽医药研究所,陕西杨凌712100)
中兽医方剂学教学方法探讨
麻武仁,范云鹏,张为民,宋晓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中兽医药研究所,陕西杨凌712100)
中兽医方剂学因其自身的知识结构特点,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难以讲得娓娓动听,学生觉得知识琐碎,不易记忆,导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很难磨合,均存在困难,方剂学的教学质量不佳。笔者从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的基础理论水平和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两个方面,探讨中兽医方剂学教学方法,旨在提高中兽医方剂学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中兽医;方剂学;教学方法;探讨
如何将中兽医学科的方剂学这部分内容讲清楚,激发学生学习方剂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如有可能更进一步,让学生在以后的兽医临床工作中使用所学的方剂,甚至在此基础上根据临床症状衍变出其他的方剂,这是每一位从事中兽医学教学的青年教师所面临并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笔者在近几年的中兽医方剂学教学过程中发现,提高自身的中兽医理论水平和灵活采用一些教学方式,对于提高方剂学的教学质量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现将其归纳总结,与在教学一线的中兽医教师交流和学习,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中兽医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兽医专业本科生学习中兽医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学生完成了中兽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和中药学的学习以后,开始学习中兽医方剂学,学习内容包括方剂学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为方剂的组成、变化、用法和剂型,各论部分学习常用方剂的药味组成、功效、主治、方解和适应病证等。这些内容的学习以中兽医理论知识和中药学为基础,也为以后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因此,有学者认为方剂学是一门桥梁课程[1,2],方剂学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能否将所学的中兽医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据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方剂学存在很大难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对中兽医基础理论掌握不够,不能融会贯通兽医专业本科生学习中兽医的时间为四年级秋季学期,学生在接触这门课之前接受的全是西兽医知识教育。众所周知,中西兽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学生在接触了3年的西兽医知识以后突然学习中兽医学,内容包括基础理论、辨证论治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和针灸,其中,方剂学以前面所学的基础理论、辨证论治基础和中药学为前提,在还没有掌握这些内容的前提下学习方剂学,可想而知,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是导致中兽医方剂学的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原因。
2.2教学课时少,无法充分展开国内大部分农业院校仅将中兽医学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其结果是导致中兽医课程的教学出现自身特有的特点:内容多,学时少,教学周期短。大部分农业院校的中兽医学课时量为54~72学时[3],方剂学部分只能占其中的10~15个学时,相比之下,中医方剂学的课时量在80~90学时[4]。由此可见,任课教师为了在短暂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只能蜻蜓点水似的尽可能触及所有知识点,但无法对每个知识点充分展开,更没有时间通过医案加深学生对每个方剂的了解和掌握,其结果是只能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失去对方剂学的学习兴趣。
2.3方剂学自身特点方剂学内容的特点是方剂种类名目繁多,方剂的药味组成复杂,并且根据病证的不同,还能衍变出多个方剂,从而使得整个方剂学部分的知识点显得零碎,学生对这些方剂的理解和记忆容易混淆,不易掌握。此外,学生在学习方剂学的病机分析时,还需要以中兽医基础理论作为前提。上文已经提及,学生学习中兽医基础理论的时间很短,对这些基础理论的掌握不扎实,很难通过这些基础理论来学习和掌握各个方剂的适用病证,学习过程中存在很大困难。因此,只能囫囵吞枣似的把老师教的知识死记硬背下来,草草应付考试了事。
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学生对中兽医方剂学的学习兴趣不大,教与学效果不佳的原因。
那么,如何在15个课时左右将方剂学讲的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便于学生记忆,提高学生对中兽医方剂学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学习氛围,笔者认为中兽医学青年教师可从以下几点努力:
3.1加强自身理论学习
俗话说:“打铁还得自身硬。”青年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在提高方剂学教学质量中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1) 加强基础理论学习。中医和中兽医主要在诊疗对象存在一定区别之外,两门学科均起源于我国,共用相同的指导理论,即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其他基础理论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笔者认为,中兽医学专业的青年教师除了熟悉中兽医相关著作意外,还应熟悉与方剂学相关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和《温病条辨》等,通过这些著作的学习,才能在基础理论、辨证论治、中药学知识和方剂组方能力等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另外,中兽医方剂学中所选用的方剂大都出自这些经典著作,只有在熟悉这些著作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基础上,才能很好讲解这些方剂。比如,《伤寒杂病论》中治疗外感病的方剂多为辛温发散之药组成,而《温病条辨》中治疗外感病的方剂多为辛凉发散之药组成,在讲解这些方剂时,需要结合两部著作的产生时代和社会历史背景,方能讲清楚两类方剂的差别。青年教师在入职之前大都是学生,科研工作是此时的主要任务,很少有时间去研习中兽医理论方面(包括中兽医方剂)的知识,入职成为教师以后,角色发生了改变,教学成为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加强中兽医学的理论知识,只有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后,才能更好地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正所谓“要想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
(2)把握方剂学研究前沿。在教学内容上,除了讲授方剂的组成、方解、功效、适用病证、用法之外,还应该结合国内外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研究方剂学的进展,给学生讲授方剂学的研究前沿动态。随着现代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已被广泛用于研究中兽医药方剂的药效作用机制,阐明中兽医方剂的作用机理,这些内容的讲解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中兽医药方剂学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对方剂学的研究动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为以后研究生阶段从事中兽医药研究奠定基础。因此,要求青年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中兽医的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积累相关方剂现代研究的进展知识,以便更好地运用于方剂学的教学中。
(3)丰富临床经验。前文已提及,方剂学是连接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的一门桥梁课程,具有很强的临床应用性,要求青年教师对相关经典方剂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经验。但是,在西兽医的冲击下,中兽医方剂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范围已经大大缩小,导致中兽医方剂很少在兽医临床中得到应用。同时,青年教师在职称指挥棒的压力作用下,很少注重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导致方剂的临床应用经验匮乏。笔者认为,青年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积累方剂的临床经验:一是通过亲自在临床实践中使用方剂获得,由于大部分青年教师在临床诊疗中使用方剂的机会较少,因此通过此方法获得相关方剂临床经验的难度较大;二是通过学习古代和当代医家的医案,间接获得这些方剂的临床使用经验,这是青年教师获得方剂临床经验比较快捷的方式。结合临床医案讲解方剂,可以增加方剂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方剂学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方剂的理解。
3.2提高自身教学能力(1)设计好每节课。青年教师授课经验不足,对每节课节奏的把握能力有限,在授课过程中缺少跌宕起伏的氛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解决该问题的办法是充分备课,设计好每节课,控制上课的节奏。笔者认为,可以结合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短和方剂学中各类方剂的特点来设计每节课,即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段中讲解某一类方剂中的重点方,包括基础方和代表方,并引入该方剂在使用过程中有一定故事情节的典型医案,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方剂,随后介绍一些衍化方,引导学生在掌握组方原则的基础上,了解如何对方剂的兼证变证进行分析,从而体现中兽医学辨证论治的思想。
(2)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针对中兽医方剂学的知识构成特点,可以采用一系列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较式教学法。该方法在方剂学的讲授过程中有很多地方可以适用。两个方剂的适应症往往只有一字之别,学生在理解记忆是容易混淆,如麻黄汤与桂枝汤的适应症,前者适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后者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那么,如何区别两个方剂呢?麻黄汤中麻桂相须,具有很强的发汗能力,体现出以祛邪为主;桂枝汤中桂枝和芍药相配,体现出既发散风邪,又调和营卫,所以邪正兼顾,可见麻黄汤适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而桂枝汤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5]。两个方剂的药物组成只有一味药的差异,如麻黄汤和麻杏石甘汤,这两个方剂在药味组成上均有麻黄、杏仁、甘草,不同之处前者有桂枝,后者有石膏。麻黄汤中麻黄配桂枝主治的喘咳系风寒束表,肺气失宣所致,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有助麻黄发汗解表的作用;麻杏石甘汤方主治喘咳,证属表邪入里化热,壅遏于肺,故以麻黄配石膏,清热宣肺为主,兼以解表祛邪。这样便增加了学生对这四个方剂适应症的印象,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问题式教学法[6]。《伤寒论》中有两个著名的方剂:大青龙汤和小青龙汤。讲授时提出问题:为何这两个方剂叫做大青龙汤和小青龙汤,而不是叫做大青蛇汤和小青蛇汤,或者其他的名字呢?原来古代在提到龙时都与水有关,可见这两个方剂的功效与调整动物机体的体液代谢有关,那么具体如何调整,接下来分别对两个方剂进行讲解,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随着教师的讲解走,提高学生学习方剂学的兴趣。
联想记忆教学法。上文有提到青龙汤,学生很容易就想到“青龙与白虎”。那么是否有白虎汤这个方剂呢?由此便可以引出白虎汤,给学生讲解白虎汤。通过上述几种教学方法,学生便轻而易举地理解并记住了麻黄汤、桂枝汤、大小青龙汤、白虎汤等这几个著名方剂的组成和功效。由此举一反三,如果将方剂学中的重点方剂通过类似的方法贯穿起来讲授,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从而很好地掌握方剂学所学习的内容。
笔者根据自己从事中兽医方剂学的教学经验,结合方剂学内容的特点,列举了一些可行的教学方法,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旨在共同提高方剂学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运用于临床实践中,最终达到继承和发展中兽医学精髓之目的。
[1] 张鸣,金晓东,李美珍,曾姣飞,突出《方剂学》教学中的承前启后作用[J].中医药导报,2008,01:94-95.
[2] 张银素,当前《方剂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4,04:155-156.
[3] 王自然,浅谈中兽医学发展与教学改革[J].中兽医医药杂志,2010,02:73-75.
[4] 秦祖杰和杨力强,《方剂学》教学改革浅探[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21-22.
[5] 刘钟杰,许剑琴,中兽医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304-305.
[6] 袁立霞,肖炜和马骥,从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谈方剂学教学改革[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24:54.
S853.7
B
1003-8655(2016)01-0062-03
2015-09-15
麻武仁(1980-),壮族,广西南宁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兽医学。邮箱:vetma@nwafu.edu.cn
宋晓平(1963-),陕西周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兽医学研究。邮箱:sxpxbnl@163.com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优质课程建设项目—中兽医学(2014-2016);博士科研启动基金(2013BSJJ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