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改萍
(山西省沁县中医院,046400)
浅谈带下病
杨改萍
(山西省沁县中医院,046400)
【关键词】带下病;带下过多;病因病机;辨治要点
“带下”一词,首见于《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癥瘕”。带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带下泛指经、带、胎、产、杂等多种妇科疾病,因带脉起于季肋章门,环腰一周如束带状,而这些疾病都发生在束带以下,故名带下。甚则妇科医生亦称为带下医。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有“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狭义带下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含义。生理性带下是健康女性阴道排出的一种阴液,性黏而不稠,其量适中,色白或无色透明,无特殊臭味,津津常润,是正常生理现象,如月经前后、经间期和妊娠期白带适当增多而无明显不适者,此乃正常女子发育成熟,肾气充盛,肝气疏条,脾气健运,任脉通畅,带脉健固,督脉旺盛,则有阴液泌于胞宫、阴道而致。可见生理性带下可有而不可无,可行而不可止。所以王孟英说:“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病理性带下是指女子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此为妇科多发病、常见病。在此主要论述病理性带下中的带下过多。
《傅青主女科》云:“夫带下俱是湿证。”明确指出本病的主要病因是湿邪为患,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而发生带下异常。其病邪除湿邪外,还与寒、热、毒、瘀有关。在这里说一下带下病与瘀的关系,因湿为阴邪,最易阻遏阳气,使带脉失约,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气滞则血瘀;房劳产伤或久病入络,瘀血阻塞脉络,气机不畅,不能行水化气而生湿。湿能致瘀,瘀能致湿,湿瘀胶结,病情持久。
从脏腑来看,主要与脾、肾、肝关系密切。脾主运化,主升清,素体脾虚,或饮食失节,过食生冷,或冒雨涉水,久居潮湿阴冷之地,化生寒湿,或过食辛辣肥甘,嗜酒无度,酿成湿热,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或孕产过多,或术后、产后失于调摄,损伤脾土,使脾运化升清功能失常,湿土之气下陷,不能化生水谷精微和水液而化为糟粕流注下焦。肾与带下的关系,要从三方面来理解:第一,肾为先天之本,为一身阳气之本,藏精主水,若素体阳虚,或久病伤阳,或因房劳产伤,日久伤及肾阳,导致命门火衰,气化失权,水湿内停,发为带下;或因肾气不固,封藏失职,精液滑脱而致带下过多。第二,从肾与胞宫、冲任二脉关系来看。胞脉系于肾,冲任二脉系于肾,肾气的盛衰,直接影响到冲任及胞宫的功能。肾气充沛,太冲脉盛,任脉通畅,胞宫功能旺盛,月经正常来潮,所以谓“肾气盛,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如果肾气衰,就会导致太冲脉虚,任脉衰少,胞宫功能失常,从而发生带下及其他病变。所以“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癥瘕”。第三,从肾与带脉的关系来看,带脉络腰而下,腰乃肾之府,足少阴肾经之分野。唐容川云:“带脉出于肾中,得先天之精气灌注,后天之水谷濡养,则脉体充盈,弛张有度,何致发生带下?”故肾与带脉关系密切,肾虚必伤带脉,带下日久必累及于肾。肝与带脉的关系,从肝的功能来看,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若情志不遂,或突然受到精神刺激,或因病邪侵扰,阻遏肝脉,使肝气郁结,失于条达疏泄,气机不畅,气不行津,津液下聚为湿而为带下;或因肝郁侮脾,肝火挟脾湿下注;或因感受湿热之邪,或嗜食肥甘,湿热内生,阻滞肝胆,疏泄失职,循经下注;或因脾胃纳运失常,湿浊内生,土蕴木郁,致使湿热蕴阻肝胆而发生带下。
所以本病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脾虚、肾亏、肝郁、湿侵、热逼,脾虚、肾亏、肝郁是造成内湿的主要原因,亦是导致带下病的间接原因;湿侵、热逼是外感湿邪导致带下病的直接原因。各脏腑与病邪之间互相影响,若不及时治疗,日久则虚实夹杂,虚者更虚,缠绵难愈。
带下的量、色、质地、气味是带下病辨治的要点,根据伴随症状及舌脉辨其寒热虚实。若带下量多,或时多时少者,实证居多;带下量多,或特多者,虚证居多。若带下色黄,或黄绿者,湿热居多;带下色白,大多为虚证;先白后黄,乃湿蕴生热;色淡黄或白者,脾虚居多;色黄或赤白相间,多见于阴虚夹湿;色黄绿,或赤白,或五色带下,热毒为主。若带下清稀,虚证为主;带下黏稠,实证为主。若带下无异味,属于虚证;带下臭秽,属于实证。综合而言,若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质稠,臭秽者,属于实证、热证;若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无异味者,属于虚证、寒证。
本病的治疗以除湿为主,对湿热(包括湿毒)治宜清热祛湿,佐以解毒,用止带方。若肝经湿热下注,用龙胆泻肝汤;夹湿毒带下臭秽者,用五味消毒饮,加墓头回、忍冬藤、土茯苓、败酱草等。若脾虚者,宜健脾益气,升阳除湿,用完带汤。若气虚重者,重加黄芪或用补中益气汤。若脾虚湿蕴化热,用易黄汤。若伴口干口苦,加牡丹皮、栀子;若小便淋漓涩痛,加川木通、茵陈等;若阴痒明显,加蛇床子、芥穗炭、苦参等;若带下如脓样,属胞宫内溃,恐有痈肿,加薏苡仁,本品药性平和,能利湿清热,制止带下,一般湿热带下亦可用之。若肾阳虚者,宜温肾培元、固涩止带,用内补丸,方中鹿茸为血肉有情之品,补肾阳、益精血,但价格昂贵,恐病家难以承受,可易为鹿角或鹿角霜,虽力量较弱,但作用类同;若便溏者,去肉苁蓉,加补骨脂;若小便清长,或量多者,加益智仁。若阴虚夹湿,宜滋肾益阴,清热利湿,用知柏地黄汤加金樱子、炒芡实;若带下赤白相兼,加乌贼骨、茜草。若见带下量多,黄白或夹紫褐色,质黏腻,有臭气,常为湿热夹瘀,或带下日久,湿瘀互结, 治疗在除湿的基础上,宜加活血化瘀之品,如泽兰、丹参、鸡血藤等。 在治疗带下病时,不论病情新久,颜色、质地、气味异同,都宜截止,不能任其下注,因此宜加入椿根皮、鸡冠花、乌贼骨等治带的常用药。
带下病单纯的典型证型虽然存在,但临床上较多的是夹杂证型。在带下的量、色、质、气味四者间亦常存在冲突,故在治疗时要审证求因,辨清虚实,采取相应的治疗。同时要结合现代医学,排除生殖器肿瘤及恶性病变,以免贻误病情。
(收稿日期2015-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