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增秀整理研究中医文献的经验及成就*

2016-01-30 06:07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浙江310012
中医文献杂志 2016年3期
关键词:古籍整理温病老中医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浙江,310012)

庄爱文 竹剑平 江凌圳 王 英 李晓寅



盛增秀整理研究中医文献的经验及成就*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浙江,310012)

庄爱文竹剑平江凌圳王英李晓寅

摘要:全国名老中医盛增秀从医50年来,在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中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中医文献的发掘、整理和研究是其工作的一大亮点。本文对盛老在传承弘扬、整理研究中医文献方面的经验作一述要,同时还简述了盛老对中医古籍整理工作的建设性意见,以冀使更多的中医文献整理研究和临床科研人员从中受益。

关键词:名老中医盛增秀中医文献经验研究

全国名老中医盛增秀从事中医文献整理研究50余年,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文献学学术带头人,为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在传承弘扬中医文献方面成绩显著,为中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笔者跟随盛增秀老师学习、工作多年,兹就盛老研究中医文献的宝贵经验和成就介绍如下,以冀更多的中医文献整理研究人员和临床科研人员从中受益。

古为今用,力求继承中有发扬,整理中见提高

我国现存中医古籍约万种,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包含着前人防病治病的丰富经验和理论知识,蕴藏着大量科学性精华,有待我们进一步加以整理发掘,研究提高。盛老认为从事中医文献的整理工作,目的是为了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向前发展,而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人,原地踏步,更不是厚古薄今,向前人看齐,而是要求我们对医学的未知规律进行新的探索,把医学科学推向新的高度。因此,对于中医药古代文献,既要看到它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性质和作用,又要分析检验它在今天新形势下有否实际意义,能否有利于医学的发展。面对浩瀚的中医文献,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系统整理,使古奥者浅显之,杂乱者条理之,分散者集中之,缺漏者完善之,精华者发挥之[1]。更应当把中医药古籍的整理研究提升到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高度来认识,努力付诸实施。

立足本省,发挥地方特色,反映历代名家和流派的贡献

盛老多年来进行中医文献整理研究的目标是:立足本省,放眼全国,走向世界。所谓“立足本省”,即是将重点放在对本省历代医家著作的整理研究上,力求反映本省中医药学的流派、特色和对祖国医学发展的巨大贡献;所谓“放眼全国”,即是对国内其他省份医家的著述,亦可择要进行整理研究,使选题更加广泛;所谓“走向世界”,是指整理出版的医籍,不仅能在国内发行,而且争取在国外发行,为中医药走向世界,为全人类的保健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2]。这在盛老几十年的文献整理研究选题和成果中得到充分体现,对我们启发很大。例如:据《中国分省医籍考》记载,浙籍医家的著作达一千余种,由于年代久远,其中大部分已经散失了。故而盛老把努力发掘蕴藏在本省民间的珍本、善本、孤本医籍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如阮怀清《阮氏医案》,国内唯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一家珍藏,属海内孤本,系阮氏家族所奉献,盛老曾专门撰写论文“浙东名医阮怀清传略及其医案赏析”,根据阮氏有关史料和医案专著,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和评述,为浙江医林史册添上浓厚的一笔。浙江省历代名医辈出,如朱丹溪、戴原礼、张景岳、王孟英、金子久、曹炳章、雷少逸等;学术流派纷呈,以丹溪学派和温病学派流传最广,久负盛名。盛老在文献整理研究中,努力突出地方特色,如对丹溪学派,先后主编和出版了《丹溪医集》、《丹溪学派探要》等著述,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又如对温病学派,认为浙江是该学派的发祥地之一,温病大家王孟英、雷少逸即是浙籍医家,加之浙江地处东南沿海,气候温热,温病为患较多。有鉴于此,盛老特别重视温病文献的整理研究,先后主编出版了《王孟英医学全书》、《温病研究》、《温病名著精华》、《温病学派四大家研究》、《中医湿热病证治》和《中医治疫名论名方名案》等专著,并发表相关论文多篇。尤其对湿热病,他根据朱丹溪“湿热为患,十居八九”的论述,提出应建立中医湿热病学的设想,拟编撰《中医湿热病学》。

盛老曾长期参加流行性乙型脑炎、大叶性肺炎、急性传染性肝炎等病的临床研究,对温病的理论和实践造诣精深,于是在温病文献整理研究中,常融以自己的心得体会。如他在《吴鞠通“温病死证五大纲”探析》一文中,认为吴氏所说的“肺之化源绝者死”,与现代临床某些急性传染病出现的呼吸衰竭颇相吻合;吴氏又说:“脾郁发黄,黄极则诸窍为闭,秽浊塞窍者死。”盛老联系临床实际,认为此乃黄疸病中极重之证,古谓“急黄”是也。此类患者,大多发病急骤,变化迅速,症见高热烦躁,全身深黄,二便俱闭,腹满气急,恶心呕吐,甚则昏迷谵妄,或吐衄便血,预后十分差,现代医学重症肝炎中的急性黄色肝萎缩,每见这些症候。这种发皇古义,充实新知的整理研究方法,是十分可取的。

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成就三部大型中医类书

中医古籍源远流长,浩如烟海。若要从中采撷所需的文献资料,就必须依赖工具书,而在工具书中,保存原始资料量最大,使用也比较方便的当属类书。盛老基于类书在实际应用和保存古代文献上的重要作用,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带领团队先后编撰出版了《医方类聚》(校点本)、《脉学类聚》、《医案类聚》三部大型中医类书,合计2500余万字。尤是历时4年编校而成的《医方类聚》,全书共12个分册(含索引),在国内和日本同时出版,引起了海内外较大反响。该书曾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乙级奖和浙江省科技成果2等奖。《脉学类聚》是在广搜版本的基础上,对古代重要脉学著述予以分类编撰而成,全书约300万字,出版后受到读者的欢迎。该书获浙江省中医药科技成果1等奖。面世不久的《医案类聚》更是一部鸿篇巨制的类书,全书约600万字,其涉及古籍之广泛,内容之丰富,可谓医案著作中前所未有。三部类书的出版,凝结着盛老及其团队的不少心血,贡献突出。

传承弘扬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是中医文献整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盛老认为整理研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也是中医文献整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承发扬祖国医学必不可少的措施,对于提高临床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他曾对整理总结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提出几点意见:一是反映不同流派,体现百花齐放。在整理总结过程中,力求将各家特色显示出来,撷采各家之长,促进医学的发展,使中医学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二是突出“独到之处”,抓住规律总结。整理时注意反映名老中医的学术专长,认真总结他们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三是强调科学态度,贵在实事求是。整理者要忠实原意,领会、尊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切勿喧宾夺主,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老中医;四是注意中西医有机结合,整理中见提高。

盛老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牵头整理出版《潘澄濂医论集》,并组织编写《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还发起对浙江省近现代中医流派和著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总结,编撰了大型丛书《医林荟萃》,分期刊出,其内容涵盖中医内科、妇科、外科、伤科等,是我省总结、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1月盛老又牵头整理了《中国百年百名临床家丛书·潘澄濂》,该专著对潘老的学术专长,擅治病种着力予以阐述,使潘老的学术思想和诊治经验进一步得到继承发扬和推广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重视队伍建设,培养和激励后继人才

盛老针对当前实际情况,深有感触地指出:“不少负有盛名的老一辈中医文献学家已相继谢世,有的年龄已高健康状况堪忧,因此中医文献整理研究的队伍存在着严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局面,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这不能不引起中医界特别是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有鉴于此,他始终把培养人才作为己任,积极扶植后学,取得了显著成绩,具体体现在提高了青年中医对中医文献整理研究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盛老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予以释疑解惑,列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诸如针刺麻醉、活血化瘀方药治疗心血管疾病、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和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研制等等,都是在中医古代文献整理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强调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提高和发展,离开了继承,就像水之无源,木之无根,创新和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盛老的谆谆教诲,热情辅导,使后学受到很大的启发和帮助,从而增强了青年中医投入古代中医药文献整理研究的信心和决心。如在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建设项目”时,盛老提出“出人、出书、出精品”,尤其是“出人”是主要的任务和目标。在他的鼓励下,我省就有30余名青年中医参加此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所承担的任务。盛老作为浙江专家组组长,一丝不苟地审阅了38本书稿,严把质量关,并多次在专题培训班上作学术报告,积极培养后继人才,使我省涌现出一批中医文献整理研究的新兴力量。我们由衷地感到我省中医文献整理研究队伍的壮大和技能的提高,这与盛老的口传心授、精心培养是分不开的。

出谋献策,对中医古籍整理提出建设性意见

为了把中医药古籍整理这项“关系子孙后代的大事”做得更扎实、更好,盛老曾建议应充分发挥下列五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充分发挥国家和地方中医药主管部门的决策和领导作用。首先应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订出中医药古籍整理的中长期规划,作为今后的指导方针和奋斗目标,以便贯彻执行;加强对中医药古籍整理支持的力度(包括人力物力),进一步将中医药古籍整理纳入各级中医药科研招标范围;出台有关政策和措施,积极培养专业人才,把稳定和壮大中医药古籍整理队伍作为重要任务抓紧抓好。二是充分发挥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的桥梁和业务指导作用。该分会荟萃了从中央到地方不少中医文献学家和专家,肩负中医文献学术交流,提高中医学术水平的重任,完全有理由有条件承担中医药古籍整理的业务指导工作,更应发挥沟通和协调各省、市中医药古籍整理的桥梁作用。三是充分发挥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龙头领跑作用。该院医史文献研究所人才济济,既有不少德高望重,造诣精深的老一辈中医文献学家,又有一批通晓业务,崭露头角的中青年骨干,技术力量雄厚,不愧是中医药古籍整理的“国家队”,理应在这方面发挥龙头领跑作用,带领全国同行共同前进。四是充分发挥各级中医文献学重点学科建设单位的示范表率作用。各省、市、自治区特别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文献学建设单位,一般来说设备条件较好,技术力量较强,既往在中医药古籍整理上成绩显著,经验丰富,在国内影响较大,今后应充分发挥优势,进一步做好示范表率作用,以点带面,推动中医药古籍整理工作向纵深发展,更上层楼。五是充分发挥医药卫生出版单位对中医药古籍整理成果的传播作用。既往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古籍出版社等单位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出版了一大批中医古籍名著,堪称硕果累累,成绩斐然,这是有目共睹的,确是中医继承工作中的一大亮点。当然,出版中医古籍也有一定难度,特别是不少出版社已改制,在强调社会效益的同时,不能不讲究经济效益。建议有关主管部门正视现实,加强对出版工作的支持力度,使中医药古籍整理成果更多更快地面世,促进中医学术的传承和发扬。

最后,引用盛老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时代在前进,科学在发展。整理中医古代文献,既是继承祖国医学遗产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措施,更是提高我国医学的重要手段。正因为这样,我们在整理过程中立足点要高,要在“发扬”上狠下功夫,多做创造性的工作,力求继承中有发扬,整理中见提高。可以想见,中医古代文献经过艰苦细致的整理发掘,研究提高,无疑会更加丰富,更加可贵,在发展我国医药学事业中,定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盛增秀.励志斋医论选[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404.

[2]盛增秀.潜心黄卷四十春,传承弘扬寄深情[J].浙江中医杂志,2015,50(1):1- 4.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盛增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编号:国中医药人教发[2014]20号)

中图分类号:R- 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4737(2016)03- 0054- 04

(收稿日期:2016- 01- 21)

Sheng Zeng-xiu′s Experience and Achievements of TCM Literature Reorganization

ZHUANG Ai-wen, ZHU Jian-ping, JIANG Ling-zhen, WANG Ying, LI Xiao-yin

(Tongde Hospital of Zhejiang Province, Zhejiang 310012, China )

Abstract:Professor SHENG Zeng-xiu, who is a national famou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expert,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CM clinical and research areas over the past five decades. Exploring, organizing, and researching TCM literature is the highlights of his work. This article aims to elaborate Professor Sheng′s experiences in inheriting, developing, organizing and studying TCM literature, from research ideas and topics these perspective. This article briefly describes Professor Sheng′s constructive comments for TCM literature reorganization.

Keywords:famous veteran TCM expert; SHENG Zeng-xiu; TCM literature; empirical studies

猜你喜欢
古籍整理温病老中医
改进贝叶斯统计挖掘名老中医对肺痿的证候分型经验
基于温病古籍的寒疫辨治规律分析
论“明清实录藏族史料类编丛书”古籍整理工作
名老中医举办座谈会共话振兴中医药事业发展
温病教学中应用“以纲带目”教学法的探讨
老中医教你睡眠养生
首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古籍整理出版事业
老中医
《温病条辨》脉诊探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