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奇洪 秦宗才 王财勇
(重庆市忠县畜牧服务中心洋渡镇站 404339)
羊黑疫病流行特点与防控措施
秦奇洪 秦宗才 王财勇
(重庆市忠县畜牧服务中心洋渡镇站 404339)
随着畜牧业水平的不断发展,羊群传染病的防控成为牧民注重的焦点。羊黑疫是流行于山羊和绵羊的一种急性毒血症,也称传染坏死性肝炎,该疾病的传染性大,死亡率高,一旦发病,对于养殖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研究羊黑疫的流行特点及其防控措施极为重要。
羊黑疫;流行特点;防控
近年来,羊黑疫造成羊群死亡的数量在不断上升,严重影响了畜牧养殖业的发展。相关研究表明,羊黑疫的致病原因在土壤中,羊黑疫的高发地被检测出土壤中含有大量的B型诺维氏梭菌[1],当羊吃到被B型诺维氏梭菌感染过的草便会被迅速染上羊黑疫,导致羊群休克死亡,造成养殖者极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将围绕羊黑疫的流行特点,就该疾病的防控措施进行探究。
羊黑疫的致病菌种是诺维氏梭菌,该菌种是革兰氏阳性的大杆菌。诺维氏梭菌具有厌氧、不产生硬膜的特点,极易在羊的身体内繁殖并产生外毒素,导致羊产生羊黑疫[2]。羊黑疫高发于2~4岁的绵羊、山羊和牛也有感染的病例,一般羊黑疫的患羊均为身体状况较好的羊只。当羊食用了被诺维氏梭菌感染的草后,该菌种形成的芽孢便从肠胃进入到肝脏之中,形成肝脏吸虫,导致肝脏氧化,为诺维氏梭菌提供较好的生存条件,在羊体内产生毒素,进入血液导致毒血症。专家曾用豚鼠、小鼠、家兔做实验,在专家的实验中,豚鼠对诺维氏梭菌的敏感度最高。
当羊患了羊黑疫之后,症状各异,有些羊症状较为明显,表现为厌食、走路摇晃、离群、腹痛、呼吸不畅、体温升高等,但有些羊却无明显症状,前一天还表现正常,次日便死于圈中[3]。将病死的羊送到检验室检验研究发现,羊的尸体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腐烂,开膛时发现静脉有充血现象,因此死羊外观常常呈黑色。心内膜有较为明显的出血点,肝脏等也有充血现象。在肝脏中发现2~3cm的坏死灶,将坏死灶切开可发现有干片吸虫。同时,在羊尸体内可看到其胸部皮下组织出现水肿,有黄色液体从浆膜腔渗出等。
细菌学检查的方法有3种,分别是细菌分离实验、染色镜检和动物试验[4]。细菌分离试验指将细菌从病料中分离出来,然后进行接种和培养,但值得注意的是诺维氏梭菌为厌氧菌,因此对该病菌的隔离有一定难度;染色镜检是将羊尸体内的坏死病灶边缘或脾脏作为病料,将其染色并置于显微镜下观察,便可发现诺维氏梭菌;动物试验指将病料研磨制成悬液,再将悬液注入动物体内进行实验,待动物死亡后,再对其身体进行检查[5]。
腐败梭菌导致羊快疫,症状为体温升高,并伴随腹部胀痛;魏氏梭菌导致羊肠毒血症,症状为鼻腔有浓稠胶冻状的鼻液,呈黄色;C型魏氏梭菌导致羊猝狙,症状为溃疡性肠炎,甚至是急性死亡;炭狙杆菌导致羊炭狙,症状是体温升高,口、鼻、肛门等有黑色血液流出。可根据羊的异常现象对其所患疾病作出初步判断,以便趁早作出防控措施,将损失程度降到最低。
羊黑疫的防控可根据其发病原因与流行特点来实施,具体方法为:
在选定放牧的场地之前,应先对该场地的土壤、草和水源进行检测,若在土壤、草或水流中检测出诺维氏梭菌或者其他有害菌种,应放弃该草场的放牧计划,并撤离羊群,以免羊群遭到感染。
当发现羊群中有发生羊黑疫的症状,应及时将病羊进行隔离,以防羊群中交叉感染,造成更大的损失。同时,应对病羊进行药物治疗,采用8ml牧迪888针剂将160万IU青霉素钠盐进行稀释对病羊进行肌注,2次/d,3d一疗程。同时,让病羊口服20mg丙硫苯咪挫片。还应对病羊作驱虫处理,具体方法是皮下注射五联苗5ml,之后再采用碘硝酚进行皮下注射。
对于病死羊群应作妥善处理,将尸体进行集中深埋处理以防菌种再度感染,将羊圈打扫干净并对进行消毒,将原来的用品、饲料等都进行消毒,并将羊的大便进行集中发酵。
羊黑疫对我国畜牧业的冲击力大,严重影响农业发展水平,因此,对羊黑疫的预防可控制刻不容缓。只有对疾病的致病因素、流行特点有深度的了解,才能对症下药,研究出防控羊黑疫更好的措施,降低牧民的损失,使我国畜牧业更好地发展。
[1]李传忠.羊黑疫与肝片吸虫病混合感染的防治策略探究[J].智富时代,2015(S1):300.
[2]王立国.羊黑疫的综合防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4(11):121-122.
[3]孙本鹏.羊梭菌病的流行与诊治[J].现代畜牧科技,2016(2):110.
[4]尚宗民.羊黑疫并发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6(5):296-297.
[5]李洪华.肉绵羊黑疫的发病、症状及其防控[J].现代畜牧科技,2016(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