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书新 郑桂兰
前不久,笔者所在的学校发生了一起关于“教师互评”的事件,其经过是这样的:按照学校工作计划,在学期末要进行一次教师互评活动,于是在元旦过后,学校办公室在全体教工会之际,组织教师进行互评,具体要求是:让教师在学校统一下发的评价表上相互打分,分数控制在6~10分,然后学校进行计算,取平均分直接纳入到教师的学期综合考评中。但令学校想不到的是,教师上交的打分都是一致的10分,面对这些不符合学校要求、无效的分数,学校又组织教师进行二次互评,办法改为让教师以级部为单位对教师进行排名,结合每一个老师的名次,以由高到低递减0.2分的形式学校再进行量化计分,纳入到考核之中。新的互评办法一经公布,所有老师都表示拒绝排名,有些老师甚至当场撕毁了学校下发的排名表……这种教师公然抵制互评的情况出乎学校领导的意料,令互评的场面颇为尴尬。
“教师互评”,顾名思义就是让教师相互评价,是仅限于在普通教师范围内展开的一种评价活动。当前很多学校也在搞“教师互评”活动,认为通过教师相互间的评价可以体现学校的民主管理,展现学校教职工考核制度的多元性。此外,通过互评活动也可以让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相互监督,促进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同时还减少学校领导对老师的管理难度,很科学地避免了学校领导与教师在考核中产生的矛盾……在整合互评的过程中,学校领导过多关注的是评价的过程、结果和分数。就教师互评这种评价形式在学校管理中真正的实效性怎样?教师的认可度有几何?或许都没有认真去分析思考。对于这个真实的案例,我们每一个学校的管理者都要引起重视,对我们“乐此不疲”的这项评价活动,有必要认真进行研究和反思。
在学校管理中,任何一项制度都应该建立在可行性的基础上,它必须符合教师的工作实际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否则会形同虚设或者出现副作用大于积极性的现象。“教师互评”为何得到教师的抵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互评”制度不符合“师情”。要想让“教师互评”的结果真正公平公正,就必须建立在教师间彼此非常清楚、熟悉的前提下,要做到这点是很困难的,因为我们很多学校的老师都是以级部为单位管理,以学科组为单位办公,平时教师都是生活在自己所在的学科办公室,除了全校的教工会或组织大的活动外,教师很难在一起沟通交流,对日常的工作情况更是一无所知。教师间缺少全面的了解,很多的年轻教师或新调入的教师一学期下来,就是对本级部的老师也很难对号入座,对学校里的很多老师甚至连名字都叫不上来,怎谈彼此的评价呢?可以说学校的规模越大,教师的人数越多,评价的难度就会越大,结果的真实性就越小。若勉强评之,其结果可想而知,只是一个应付的数字而已。老师拒绝评价,恰恰反映了教师的负责态度,更应该值得认可和肯定。
其次,评价的标准不合“情理”,令教师为难。当前学校的很多制度都有些机械和“缺乏人情味”,动不动就让教师分出个“三六九等”,排个“一二三”名次。认为只有这样教师才会“知耻而后勇”,殊不知缺失人情味、挫伤积极性的管理更可怕。教育是一个讲究良心的职业,教师是“播种爱心”的群体,教师也都敏感、善良,彼此之间都会“惺惺相惜”。教师更明白作为一名教师付出的艰辛,更懂得彼此需要尊重和支持,他们很难给自己身边的同事打一个简单的分数。毫不客气地说,“教师互评”的确为难了相当一部分老师,他们害怕“评掉”了彼此的感情和友情,所以我们不要“苛求”老师。
学校的管理者可以试想,让教师身处一个尔虞我诈、时时处处要竞争攀比的环境中,他们如何能静心备课上课,如何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教学质量怎能得到保障?现在各行各业都在管理中提倡“以人为本”,作为传播知识、传承文明、展现智慧的朗朗校园,更应该把教师打造成和谐团结、彼此关爱的一个温暖的群体,唯有教师彼此真诚、坦诚相待、无私互助,才会展现出最大的教育合力,从而推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再者,学校制度的制定缺乏教师的话语权,教师仅是无条件的执行者。“教师评议”看似是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体现了学校管理中的民主,实则不然,其真实情况是教师在被迫执行学校的一项制度规定而已。制度的制定者是学校,执行者是教师,仍然体现了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真正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应该从制度的制定上让教师参与,让教师有话语权,听取教师对教师互评的建议,制定相关的考核方法和标准。当这种评议是建立在老师参与的基础上时,充分尊重了教师的意愿时,教师才会自觉地贯彻执行,其时效性自然有了保证。
所以,通过“教师互评”这个真实的案例,我觉得,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必须与时俱进,要培植学校的正能量,学校各项制度的建立不要仅停留在“管住”老师的层面,要引发教师内心的热情和动力,要激发教师对工作的创新和思考,要给教师提供个人发展的空间;不要把管理的精力聚焦在一些细枝末节上,不要人为地给教师设置条条框框,要做到“大气管理”,以坦荡的胸怀充分信任自己的老师,要把教师身上的优点放大,给教师真诚的鼓掌和激励;要抛弃这些给老师排队、打分的评价模式,而要动用管理智慧,积极探索既弘扬先进又激励后进的方式方法,让教师能在温暖的环境中阔步前行,对学生实施有意义的教育……如,针对前面教师不接受的教师互评,不妨改成让教师投票评选“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先进教育工作者”等形式,这样看似形式上的一点变化,其结果和过程产生的作用会更积极、更有效。
偶尔从一家报刊上看到某学校在评价老师时采取“奖项式”评价,感觉很有思想:学期末,学校教师人手填写一份“申请奖项表”,意在为身边的同事申请“奖项”。奖项不限,如,可以为教学成绩优异的教师申请“质量奖”、可以为科研工作突出者申请“优秀科研教师奖”、为带病坚持工作的教师申请“孺子牛奖”,为与学生关系融洽、深受学习爱戴的教师申请“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奖”等。然后,由学校组成评审团,统一对教师上报的奖项进行审核,通过后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大会,隆重表彰奖励……可以说小小的一张申请表,展示了学校管理者的大智慧,它让教师远离了分数的困扰变得彼此信任、感恩,也让学校看到了教师在讲台背后的付出和精彩,更让教师能静心教学、倾心育人、自觉成长,在这样的学校教师才能真切感受到源于工作的快乐和幸福,也唯有这样的学校才能成为产生教育奇迹的地方!
最终学校如何结束的“教师互评”,不得而知,但与后者教师为同事申请奖项的方式相比,还是令我顿生感慨,于是鼓足勇气斗胆为“教师互评叫停”,盼有更多的学校在教师的管理上多些智慧和人情味。■
(作者单位: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召口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