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风志 吴洪
“集体备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关于集体备课的文章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见诸报端。时至今日,“集体备课”,似乎是老生常谈,没有新鲜感了。然而,综观学校集体备课的实际,能够将集体备课纳入正常轨道,并真正发挥集体备课作用的可谓是凤毛麟角。问题的症结何在?透视目前的“集体备课”现象,不难发现其中的原因。
一、备课规范模糊
什么是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就是把教相同学科的教师组织起来,围绕一定的主题,就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集体研究。
现实中有些学校三令五申地强调集体备课,到底怎么备?拿不出一个具体的标准来规范、引导教师的备课行为,仅凭偶尔的兴之所至,随便指点。这种情况下,教师往往会被形势所逼,即使没有眉目,也只好“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或者散兵游勇,由着自己的性子,敷衍了事;或者“跑龙套”,诸位教师轮流上阵,“慷慨陈词”一番,便万事大吉;或者“包产到户”,大家轮流值日,“一人栽树,大家乘凉”。如此这般,集体备课,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实效,而且耗时费力,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难怪大部分教师每每谈起集体备课,便不知所云,心生厌烦。
集体备课需要一个过程,一个系统的组织过程。这就要有一个科学的章法,使集体备课的各环节能够环环相扣,相互衔接,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教师才能按部就班地开展备课,使集体备课发挥应有的实效。我们反对教学的模式化、程序化,更不赞成扼杀教师的个性。但凡事之初,通过一定的“规范”,抛砖引玉,加强教师工作开展的方向性,绝对不是一件徒劳无益的事。鉴于此,要组织集体备课,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就不能只提出口头要求,要拿出科学的章法。一要整体规划,阶段推进。二要集思广益,明确主题。三要科学设计,专业引领。
二、管理机制疲软
“无规矩不成方圆”,有经验的人都知道,要想搞好教育,管理是必做的一门学问。“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名校的先进经验都昭示着一个道理:要向管理要质量。实践也证明,科学的管理体制是克敌制胜的法宝。而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只有建立在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将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
现实生活中,一些学校由于对教研活动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认为开展教研活动是“不务正业”,自然也就懒得费时费力地去建章立制。于是,我们就经常见到这样的集体备课:大家围坐在一起,集体拉呱聊天,或者偶尔你一言我一语,表达一些无关痛痒的意见。一次活动记录,要么寥寥数语,不知所云;要么老生常谈,套话连篇。研讨结果更是令人啼笑皆非。而有些学校虽然制度健全,但却只是案上花瓶、沙盘蓝图、墙壁标语。原因就在于对制度的落实打了折扣,管理中或者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或者置制度要求于不顾,只做表面文章。因此,有时一些学校开展活动,看似大手笔,却难见真文章。
由此可见,集体备课流于形式,看似是教师拿不出热情,其实是学校管理没有到位。课改之初,教师对教研的认识还不是十分深入,再加上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难免会具有一些惰性。纵观课改十年,新课程改革为我们提供了创新的契机,为什么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展?是办学思想落后,还是教学模式滞后?思来想去,都不是,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模式确有独到之处,但现状没有改变,究其原因,就是忽视了制度的建设,或者对制度执行不到位。
一言以蔽之,推行集体备课,必须要有科学的管理机制,要在具体的活动中“激活”制度。健全与落实管理机制,一要具体分析,因地制宜;二要规范严谨,科学实用;三是要循规蹈矩,适时介入。
三、合作观念薄弱
集体备课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实现“思维的碰撞”。而这种思维的碰撞需要教师个体的能动创造,在互动中擦出智慧的火花。生活中,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我给你一个苹果,你给我一个苹果,我们只有一个苹果;我给你一种思想,你给我一种思想,我们却同时拥有两种思想。同一问题的两种思想并存,自然就会产生“思维的碰撞”,进而拓宽教师的视野。
但实践中,一部分教师往往以“老教师”自居,成了典型的经验主义者。这些人往往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习惯于“依葫芦画瓢”,得过且过。对冲击他的僵化的思想,或者多年积淀的定势思维的新理念、新视野、新思维,常常感到无话可说,甚至于不屑一顾,嗤之以鼻。还有部分教师,拘泥于个人主义,对于集体活动总是漠然视之,或者置身事外,或者拒人于千里之外。对于分内的事不是推三阻四,牢骚满腹,就是装腔作势,无病呻吟;要么缄口不语,冷眼旁观,要么肆意发挥,夸夸其谈。这种状态下,怎么会有所谓的“思想碰撞”呢?现在的集体备课普遍缺乏实效性,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经验主义者和个人主义者都可谓是集体备课活动中的“保守派”,是阻碍集体备课活动有效开展的“魔障”。经验主义、个人主义的产生有其历史背景。在素质教育推行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地方学校变着法地“搞应试教育”,重成绩,轻过程;重个人表现,轻团队建设,同事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在这种环境下,作为弱势群体的教师怎么会轻易敞开自己的心扉,将锦囊妙计倾囊相授?而这种经验主义、个人主义如果掺杂到集体备课活动中来,危害却是十分严重的,这种状态下,教师“各人自扫门前雪”,怎么进行合作呢?如果这样,加强集体备课,实现智慧共享,岂不是一句空谈。
集体备课强调共同参与,分工协作,在互动互补中,实现优劣相长。而忽略了“合作”,这一活动就会变得毫无意义。而要能够在新的形势下,让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在活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学校就要为教师创设合作的环境,搭建交流的平台;教师也要放下包袱,实现“合作共赢”。要坚信“相击发灵光,切磋成良玉”,“合作”对每个人的成长都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应该说,时下的集体备课难以收到应有的实效,有其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有组织的原因,也有教师个人的原因,单方面指责哪一方面似乎都有所偏颇。或许实践者都应该把走过的路重新反思一下。如何把集体备课的理念植入到每一位教师的头脑中,使之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课题。集体备课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在实施过程中,要将其完全落到实处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完善制度,更新教育思想,才能够真正有效地开展集体备课。■
(作者单位:山东海阳市留格庄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