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需求特征及问题研究

2016-01-29 03:15韩旭峰陈思明李金成
天津农业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

韩旭峰+陈思明+李金成

摘    要:结合甘肃省农业科技人才实地调研经历,研究甘肃省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需求特征及问题。论述了甘肃省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需求的多元性、复合性、专业性以及内生性特征;分析了甘肃省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存在的组织化程度低、管理机制不合理、技术服务功能不高、保障机制不健全以及内生创新动力困境的问题。适应新的需求特征,解决存在的困难,构建了管理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制度供给机制以及法治管理机制的激励约束机制体系,加强甘肃省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管理。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需求特征;激励约束机制

中图分类号:C969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01.015

Study on the Demand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of the Modern Promot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in Gansu Province

HAN Xufeng, CHEN Siming, LI Jincheng

(The Western Rur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ecurity Research Center, School of Humanities,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Abstract: Combining field research experience concern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 in Gansu province, research the demand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of the modern promot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in Gansu province. There is discussing the characters such as diversity, compound, professionalism and endogenous in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 in Gansu province, coupled with analyzing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ion personnel problems in Gansu province like low degree of organization, unreasonable management mechanism, poor technical service function, imperfect guarantee mechanism and the plight of endogenous innovation power. Therefor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new features and solve the difficulties, it is indispensable to build the system of mechanisms including management mechanism, information sharing mechanism, institutional supply mechanism, rule of law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incentive-constraint mechanism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Gansu province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ion personnel.

Key words: modern agriculture; populariz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demand characteristics; the incentive-constraint mechanism

农业科技推广人才是促进农业科技化的关键性条件,农业科技化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源泉。《甘肃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指出“要突出科技创新服务民生的根本,加强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提升现代农业技术水平,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完善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提升面向农村的科技公共服务能力”。从甘肃省“十一五”现代农业发展成果来看,2010年底甘肃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48%,综合机械化水平34.7%,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3 440个,带动农户数196.6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0.48万个,入社农户47.59万户,农业增加值57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 425元,草原“三化”治理面积90万hm2。《甘肃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布局了沿黄农业产业带、河西走廊农产品主产区、陇东农产品主产区、中部重点旱作农业区、甘南及祁连山等高寒牧区和陇南及天水南部山地特色农业区;做强现代特色农业产业,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科技化水平,完善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为主要层次的农业现代产业体系。甘肃省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得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在农业科技实践中也存在着一系列困境。因此,适应现代农业科技人才新的需求特征,解决技术推广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更多地需要通过激励约束机制创新来加强甘肃省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管理。endprint

1 甘肃省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需求特征

现代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是农业经济水平提高、农村社会进步的反映。甘肃省现代农业科技随着其农业农村的历史演化路径而发展,形成了具有自身发展特色的需求特点,结合甘肃省实地调研,可以发现,甘肃省现代农业科技提高人才需求的特征表现为多元性、复合型、系统性、专业性以及内生性五大特点。

1.1 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需求的多元性

农业科技推广是一个自愿的行为过程,也即是一个将农业科学技术成果本土化的过程。通过与农民农业种植实践的访谈,可以深刻地感受到甘肃省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需求的多元性。从理论渊源来看,农业推广的多元化内涵是多元农业推广发展的内在因素,农业技术推广的公共物品属性产生的公益性价值增值以及增加农业技术供给的边际效益为零的公共产品供给理论,为农业技术推广多元化供给提供了制度经济学理论基础。从甘肃省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需求的实践环节来看,农民信息需求的多样化和农业科技需求的多样化要求农业科技人才供给多元化,经费投入渠道供给的拓展以及农业企业加工效率的提高使得农业科技内生创新步伐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需求的多元化要求越来越明显。甘肃省积极致力于农业农村的改革发展,增强农民自身发展的活力,农业由传统农业发展阶段演化为转型农业发展阶段,农民收入渠道的多元化扩展以及农民就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客观促使农业科技推广人才要适应转型期农业农村发展的内源性要求,内源性要求需要技术密集型农业来推进甘肃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转型期甘肃省农业农村的内源性发展要求下的技术密集型农业给农业科技推广人才提出了多元性需求。此外,农民农业生产实践和农村社会改革发展的历史演进路径为农民参与农业科技推广以及利益表达提供了多样化途径,农业推广服务对象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使得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1.2 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需求的复合性

综合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规律和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农业推广的内容和途径并结合现代科学理论的相容性与互补性,可以得到甘肃省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需求具有复合性。实地调研的结果表明,随着区域经济的逐步开放以及人们内外界思想的深化交流,甘肃省农民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并不是很浓厚,市场交易的商品意识极为强烈,农民对科技支农、兴农政策的认可度较高,普遍反映愿意接受农业科技的应用与推广。正因为农民的农业生产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需求才会呈现出复合性特点,表现为农业科技推广理论与实践的复合性和农业科技推广过程的复合性。从农业科技推广理论与实践的复合性来看,农业科技推广学理论研究需要进行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涉及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传播学、经济学以及统计学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农民的农业科技需求趋势,预测农民科技需求将可能存在的问题,农业推广实践过程的复杂性更加要求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复合性知识结构;从农业科技推广过程的复合性来看,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需要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既要通过已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又要推进农业科技推广的组织化建设,调动农业科技推广相关参与者的积极主动性。

1.3 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需求的专业性

专业性是适应社会化分工大生产的必要条件,更是完善自身功能的重要依托。甘肃省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需求的专业性体现为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专业性知识和专业性技能两个方面。从专业性知识来看,一是农业科技本身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在于跨学科体系的健全和发展。具体而言,甘肃省内高等院校涉农专业毕业生会选择通过参加省级大学生进村进社岗位考试参与农村基层就业,为甘肃省农业农村的发展输入了专业性人才;其次,省内农业农村发展政策的倾斜和农业农村发展的价值取向吸纳了非农专业毕业生参与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非农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性人才,涵盖了计算机技术专业性人才、经济管理类人才、市场营销专业性人才。从专业性技能来看,甘肃省省内各大高校的毕业生大多数生源地来源于农村,高校毕业生对于农业的生产种植方式、农业的生产经营环境以及农村建设的生态文明现状并不陌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高校毕业生更好地开展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在实地走访的过程中会发现,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具有较高的机械操作能力,能够将农业机械操作流程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跟农民进行互动交流,并对技术操作难点和重点深入地讲解。

1.4 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需求的内生性

农业农村的内生性是建立在以农民作为创新主体之上的实现可持续进步和生产要素资源均衡配置的新型农业农村发展路径,这一创新发展更加注重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性,也就是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需求的内生性创新,内生性更多地依靠农民的主体性地位。转型期内甘肃省农业农村的内生创新发展是农业农村的再出发点,更是加强农业科技应用成果,推进农业科技化进步的重要转折点。甘肃省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已经开始由农业科技推广技术人员向农民自身转移,更多地依靠农民来完成,在实地走访的过程中会发现,农民群体之间逐渐形成了相互模仿和学习的机制,已经掌握技术或者成功引入新品种的农民会将自己的成功经验跟村内其他群众予以分享,村内居民相互协助和帮扶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正在慢慢地形成,跟农民交流的过程中会发现,村内具有一定知识能力的个人会在闲暇时刻将已有科技成果经验专门跟村内有科技意识的农户交流协商,探讨农业技术或者农业新品种与本地区内自然条件的相宜性以及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的细节性问题。此外,政府的农机财政补贴政策制度供给更好地激发了农民参与农业现代机械化运作的生产种植过程。

2 甘肃省现代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组织化程度低

组织是基于共同利益目标基础之上的各个个体之间专业分工和互助协作而形成,组织化程度的高低取决于组织变革周期的速度与组织个体合作的深度,组织化发展是适应市场自由化的前提和基础,市场化是推动组织化进一步内生创新的外在条件。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形成的依靠外源行政推动的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化机制降低了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组织化程度,政府组织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行政推动以及统筹包干使得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建立健全自身发展的组织化进程中存在着障碍,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组织程度较低;行政推动下的组织化发展进程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在于农业横向内部部门之间、农业纵向上下级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推广实践流程环节可以发现,农业部门之间的条块、地区、部门分割现象突出,技术应用于推广审批流程繁琐,农业技术推广员之间缺乏互助协作,恪守本职工作职责,仅限于在本专业、本岗位、本地区、本部门内部实现技术的互动交流;甘肃省农业部门的分割体现在农业技术研究开发人员与应用推广人员以及技术实践应用主体农民之间的割裂,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参与科技信息共享与反馈的渠道;地区分割性是农业科技人员组织化程度低的又一重要原因,即本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愿意与外来技术人员分享技术成果,技术知识更新速度降低,使得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组织化程度降低。endprint

2.2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管理机制不合理

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管理体制机制是行政力量推动之下的产物,行政力量的强制性及权威性压制了以内源创新为主体的农民内生活力,强大的外在行政干预限制了农业科技推广人才主观能动性。行政推动的农业科技供给体制能够将农业技术产生的生产外溢效应和正的外部公益性功能很好地发挥,但是这一外部性造成的农业技术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以及农业技术应用推广过程中的负的外在成本的管理控制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管理机制的传导过程体现为:政府行政命令指示—科研机构被动参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消极跟进—农民部分吸收,这一单向的行政力量推动型农业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并未很好地发挥技术传播中介的职能,而是为了转移科研单位技术成果、消极传播农业科学技术以完成任务为目的,农民没有权利监督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技术转换行为。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在实践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管理协调机构,在处理技术推广过程中的实践难题时相互推诿,互相纠缠,使得管理难度较大;缺乏严格的内部控制和基本行为规范,管理制度不健全以及制度建设的不规范使得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组织纪律涣散。农业领导部门缺乏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的长远发展规划和战略发展远景,高层次、高技能的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因发展平台的限制而持续流出。

2.3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技术服务功能不高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服务功能在于及时有效地将农业科研机构和政府公益性科研平台最新研究成果根据地区农业种植环境条件推广应用,获取技术应用的一手材料、操作难点和应用重点。实地调研发现,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服务内容主要是通过简单的技术示范为主,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并没有跟进农民技术应用环节,并没有再次了解农民的农业技术掌握程度和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甘肃省农业农村社会体制改革的滞后、农民浓厚的传统小农意识和较低知识文化水平使得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技术供给服务存在着较大的障碍,农民普遍反映在技术应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障碍,技术操作规范适应性较差,农民甚至在技术应用中因技术操作流程繁琐而放弃农业科技,继续沿用传统农耕方式种植农作物,这种技术推广应用过程自然地降低了技术应用的效果,使得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效益大打折扣,也难以使得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很好地发挥技术推广服务功能。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低的投资强度、金融供给深度以及财政金融资源占有度降低农业农村发展融资活力,金融抑制使得农民在应用金融资源方面存在着限制性门槛,金融机构宁可将闲置金融资源贬值或者形成本部门坏账,也不愿意投资于农业农村的科技发展之中,造成农业技术服务功能的发挥缺乏相应的资金保障和来源渠道。

2.4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保障机制不健全

保障机制是保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基本生活水平和基本权利的重要性条件,主要包括工作报酬机制、安全保障机制、法律权利保障机制、制度规范保障机制以及基本利益需求表达机制等一系列机制。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保障机制建设比较滞后,反映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基本生活水平和工资福利的薪酬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工资福利待遇以基本工资加岗位工资为主,采用计时工资制,工资弹性力度不强,不能较好地激发农业技术从业人员奉献农业农村技术供给的动力。惩罚机制流于形式,没有形成权威性制度规范约束从业人员的日常行为;农业技术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到位,表现为农业技术人员在日常技术推广应用实践过程中接受着多个部门领导,不仅要受到上级直属部门的直接指挥,还要接受同级部门的统一指挥与协调,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实践环节中容易形成职责越位或者职责缺位,导致技术应用过程中的秩序混乱。甘肃省农业技术人员需求表达的保障机制存在着缺陷,表现为农民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之间的利益表达衔接脱节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业技术领导部门、农业技术研究开发部门之间的对接缺位,造成技术应用于反馈信息的失真。

2.5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内生创新动力困境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内生创新是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的再出发点,是遵循机会导向的农业科技供给与需求互动协调以实现农业农村技术长远发展的有效路径。从甘肃省目前农业农村科技推广人员内生创新的动力机制来看,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与农业农村发展的相容性不高,农业科技人才供需机制不匹配,农业科技人才素质的提升并不是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为目的,换言之,甘肃省农业科技人才的内生创新动力不足。甘肃省农业科技人员内生创新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成果转换的有效性与现存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内外环境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的要求、农民收入来源扩展以及农业的现代化经营运作强烈要求农业科技的现代化,但限于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农民知识水平和技能层次的低水平性,恰恰使得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着障碍;二是农业科技长远规划与现存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化之间的矛盾,农业科技进步需要经过一定的周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其中完善的组织化是实现技术成果有效转换的中介,但甘肃省目前农业农村组织化建设滞后,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因资金供给不足发展缓慢,农业科技长远规划与现存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化之间的矛盾较大;三是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素质与农民的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为农民提供多元化的农业科技信息、科技服务,但因甘肃省目前农业科技人才整体素质不高,农业专业技能不熟练,农民在科技需求方面未能得到很好地满足。

3 甘肃省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激励约束机制构建

3.1 建立公开透明的管理激励机制

甘肃省建立公开透明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需要从加强农业科技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建立风险保障机制以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三个方面着手。从加强农业科技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方面的管理来看,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鼓励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参与农业院校科研活动,提升自身农业专业知识和农业技术操作专业技能;组织省内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定期参加各种形式的长、短期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班,更新已有理论知识,吸收新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理论。从风险保障机制的建立来看,建立完善的市场供求信息发布机制,使得农户有针对性地根据农业市场需求安排农业种植;建立农业风险补偿机制和引入现代商业保险机制,转嫁农业生产实践环节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减轻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技术推广实践过程中的困难。从技术成果转换推广实践激励过程来看,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技术成果转换过程中的奖励制度,重奖在技术成果推广应用过程中的有功之人、取得重大推广效果以及创造出突出经济效益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并纳入农业科技推广人才未来考核竞争的范围之内。endprint

3.2 建立区域资源共享激励机制

信息技术时代下信息更新周期缩短和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使得信息成为了一种有效的资源,特别是进入21世纪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人们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率先借助互联网技术传播农业科技技术成果,既形成农业科技传播的农业科研成果研发与农业科技成果转换应用推广的双向沟通反馈机制,又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科技推广的实践效果。因此,甘肃省应该积极完善省内区域农业科技信息化网络体系建设,改善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农村地区网络信息公共平台,实施网络覆盖农村地区的计划。其次,成立甘肃省农业科技信息中心,统一管理省内各地区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实现主要农产区和农业特色产业产区农业科技信息的汇聚和传播,特别是在基础设施特别落后的地区可以充分利用手机、电视等工具,将农民急需的信息迅速传递到他们手中。

3.3 保持农业科技人才管理制度的持续供给约束机制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始终将政策法规建设放在首位置,保证了农业及推广人才管理制度的持续供给。借鉴这一经验,甘肃省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的政策供给与法治建设,建议修改现行甘肃省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管理办法中的相关内容,建立适宜于甘肃省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规章制度,将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纳入规范化管理渠道,明确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在农业科技成果转换应用过程中的桥梁作用;将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技术转换流程予以规范化和制度化;制订农业科技人员推广实践过程的管理政策和文件,将农业科技推广实践环节纳入甘肃省科技管理的规划之中,针对省内实施的重大农业农村发展规划,财政投入补贴、农村社会基层组织建设以及农业技术改造等各类农业农村实施项目,要有意识地向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倾向。

3.4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法治化管理约束机制

良好的法治管理机制建设是保障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基本权利、推进农村社会改革进步的现实选择。建立健全甘肃省地方性农业科技人才供给管理规章制度,激励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积极正向行为,约束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消极腐败行为,公开公正竞争机会,实现机会导向下的内源创新发展。健全甘肃省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积极遏制触及法律边界的不正当行为,加快现有农业科技人才资源开发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为农业科技人才创新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农村创新氛围。

参考文献:

[1] 刘春芳,王济民,周慧,等.新形势下中国农业科技推广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9(6):36-37.

[2] 王济民,刘春芳,周慧.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思路和方向[J].农业科技展望,2008(12):38-41.

[3] 柏振忠,王红玲.新阶段我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5):580-582.

[4] 姚锡长,耿希波.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发挥作用的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2(36):51-52.

[5] 龙云安,荣霞.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机制[J].技术经济,2012,31(8):96-99.

[6] 魏锡华,黄兰芳,张兴杰.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推广需求与应对策略[J].南方农村,2007(2):27-30.

[7] 秦发兰,汪华.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5):3376-3380.

[8] 陈克云.构建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8(1):122-124.

[9] 孟瑞江. 农业推广体系现状及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3):10.

[10] 陈俊. 创新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战略思考[J].天津农业科学,2009(4);66-69.endprint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念好地里的“致富经”
深入考察调研 携手打造现代农业高地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现代农业》投稿简约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投稿简约
现代农业
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现代农业,用上“智慧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