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院指导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2016-01-29 09:52:37胡彩春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25期
关键词:住院日心肌梗死情绪

胡彩春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医院感染科,辽宁 朝阳 122400)

出院指导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胡彩春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医院感染科,辽宁 朝阳 122400)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从而采取有效的干预方法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效果。方法 将102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2例,对照组50例,采用两组间干预前后对照的方法,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于干预前后评价所有入选患者,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由主管护士对其进行心理干预。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焦虑状态没有差异,实施心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焦虑的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平均住院天数明显缩短。结论 实施心理干预,可减轻心肌梗死患者的焦虑状态,使之以正性情绪克服负性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缩短了住院日,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

心理干预;心肌梗死;康复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tion)是指因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心肌酶增高,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1]。近年来,发现焦虑情绪严重影响患者恢复过程,增加并发症,延长住院日,增加医疗费用,我科于2003年8月至2005年8月对52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心理干预,证实了心理干预能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提高其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日,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102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52例,男37例,女15例,年龄40~72岁,平均(51± 5.6)岁;文化程度:大专20例,高中25例,初中7例。对照组50例,男35例,女15例,年龄39~73岁,平均(52±5.7)岁;文化程度:大专19例,高中23例,初中8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调查方法:采用实验组及对照组干预前后自身对照及两组间对照的方法,运用张明园[2]焦虑自评量表(SAS)于干预前后调查102例患者。发放问卷102份,回收102份,回收率100%。对照组按常规治疗和护理,实验组则在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同时,由主管护士对其进行心理干预。

1.3心理干预方法:当心肌梗死突然发生时,机体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的应激反应,加上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医疗知识缺乏,一旦发病,患者无足够的思想准备,难以面对今后一系列自理方面的困难,担心疾病是否可以治愈,担心医疗费用等,对疾病过分担忧,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因此,护士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信任,并根据患者不同的个性、经历、文化层次、病情严重程度及心理状态,以热情、耐心、细致周到、和蔼的态度、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对待患者,耐心听取患者的诉说,熟知患者的心理活动,然后向患者讲解疾病有关知识及治疗成功的病例,说明心理因素对疾病转归的影响,认识到消除焦虑、解除心理压力和紧张、控制情绪对疾病恢复的重要性,鼓励患者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持之以恒地坚持治疗,从而最大程度尽早地恢复健康。同时,作为主管护士还应指导家人要主动耐心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需要,除了给予患者实际的物质帮助外,还应更多地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理解和帮助。

2 结 果

实验组住院天数为28~36 d,平均住院(30±0.9)d,对照组住院天数为34~43 d,平均住院(39±1.9)d。

3 讨 论

3.1焦虑情绪对心肌梗死患者康复的作用: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达75%~95%,多发生在起病1~2周内,尤以24 h内最多见[1],因此患者容易出现消极的情绪反应,最常表现为焦虑。故此,医护人员应以一种紧张但有条不紊的方式进行工作,不要表现出慌张而忙乱,以免患者产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从而容易出现消极的情绪反应,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解释不良情绪会增加心脏负荷和心肌耗氧量,不利于病情的控制。

3.2重视心理干预:支持性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的最基本方法,它可帮助患者认识问题,消除焦虑增强信心,使患者认识到控制情绪的重要性,主管护士要以理解、同情、尊重的态度帮助患者,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心理指导,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教会患者如何进行心理应激调节,缓解患者焦虑情绪,使之在治疗过程中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以利于早日康复,从而缩短住院日,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本研究表明,两组平均住院日比较,实验组平均住院日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实验组有2例患者反复并发急性左心衰竭,对治疗失去信心,经反复讲解,使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后,逐渐收到良好的效果。

3.3社会支持对心肌梗死患者康复的作用:社会支持在精神紧张过程中是一个缓冲垫,它能减轻精神紧张的程度,从而有效地减少疾病的发生率,石玉中研究发现[3],心肌梗死患者对家庭社会支持满意者焦虑情绪较轻,因此,主管护士应帮助患者与家人、朋友及亲戚间建立和谐关系,向家属讲解家庭支持功能对疾病治疗及恢复健康的重要性,帮助家庭成员了解患者疾病信息及心理需求,鼓励家人与患者多沟通,给予患者情感的支持,以利于患者的康复。

4 小 结

心肌梗死具有病死率高的特点,心肌梗死心理干预不仅可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而且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日,减轻医疗费用。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心理干预时机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可减轻心肌梗死患者的焦虑状态,使之以正性情绪克服负性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从而大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心肌梗死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1]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4-165.

[2]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5-42.

[3] 石玉中,寇振芬,查彩琴.心肌梗死后情绪障碍[J].上海精神医学,1997,9(3):159-160.

R542.2+2

B

1671-8194(2016)25-0147-01

猜你喜欢
住院日心肌梗死情绪
多举措缩短平均住院日效果分析
173例儿科超长住院日患儿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重庆医学(2019年8期)2019-04-25 13:16:06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某院1740例超长住院日患者影响因素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情绪认同
商业评论(2014年6期)2015-02-28 04:4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