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痘的综合防治

2016-01-29 22:28郭金帅河南省孟津县畜牧局471100
中兽医学杂志 2016年3期
关键词:羊痘痘病毒葛根

郭金帅(河南省孟津县畜牧局,471100)

羊痘的综合防治

郭金帅
(河南省孟津县畜牧局,471100)

羊痘是由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分布很广,群众称之“羊天花”或“羊出花”。本病绵羊、山羊均可发生,分别由绵羊痘病毒和山羊痘病毒引起,绵羊和山羊不能相互传染,病毒耐冷不耐热,紫外线或直射阳光可将其杀死,10%漂白粉不能将其杀灭。实践中常用的消毒剂有3%石炭酸、2%福尔马林、2%火碱热溶液、30%草木灰水或20%石灰水。绵羊对痘病的易感性比山羊大,死亡率比山羊高,羔羊的抵抗力弱,死亡率更高,孕羊发病后常引起流产,一旦发生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很严重,故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防治。

1 发病情况

2014年10月4日我县横水镇张庄村杜某到县兽医站求诊。主诉2014年9月20日从山东购回小尾寒羊154只,9月26日有两只羊发病,病羊发烧41℃、寒颤、轻度咳嗽、流泪。本村兽医按感冒治疗后,当天病羊精神有所好转,但第二天病羊体温又升高到41.5℃,连续用药3天病情不见好转。以后天天都有羊发病,继续用青霉素、氨基比林进行治疗,到10月4日共有33只羊发病。10月3日死亡2只,今天又死亡3只。

2 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

病初体温升高41-42℃,精神委顿,食欲不振,心率及呼吸加快,部分病羊寒颤,眼角膜充血,1-2天后皮肤上出现红色丘疹,尤以无毛或少毛区(如口角、四肢内侧、尾下、乳房区)最为明显。2-3日后丘疹内逐渐充满浆液性内容物变成水泡,继而又水泡期转入脓泡期(由于化脓菌的侵入),此时体温再度升高,以后脓泡逐渐破裂,变成褐色的痂。痂皮经3-5天脱落,遗留绿豆至玉米粒大的红色陷窝。有的脓泡相互融合,形成鸽子蛋大的深坑。

对死亡的病羊解剖2只,皮肤和黏膜上有不同时期的痘疹,呼吸道粘膜有出血性炎症,一只病羊呼吸道黏膜上有直径约1cm的圆形灰白色病灶。消化道黏膜也有出血性炎症,特别是肠道后部有深浅不一的溃疡,前胃及真胃有水泡,肺有肝变区。

3 防治措施

3.1对病死羊及时做无害化处理,挖一个2~3m深的坑,坑底撒一层生石灰,将死羊放入坑中,再撒一层生石灰掩埋。对羊圈进行彻底的清扫,圈舍内外用2%的火碱溶液消毒处理。对粪便集中堆积采用地面泥封堆肥法进行生物热消毒。对有症状的病羊进行隔离治疗。

3.2对未发病的121只羊立即用羊痘鸡胚化弱毒苗进行紧急免疫接种,每只羊尾部或股内侧皮内注射0.5m l,为避免交叉感染,采用一只羊一个针头。嘱畜主对免疫羊只详细观察,发现新出病羊及时隔离。

3.3对病羊灌服加味葛根汤:葛根15g、紫草15g、苍术15g、黄连9g、蝉蜕12g、防风9g、白糖30g、绿豆30g,水煎灌服。每日一剂,连服3~4剂。对严重病羊配合注射头孢噻呋0.2g,2%黄芪多糖10m l(50kg体重用量),一日一次,连用3~4日。每天对皮肤上的痘疹用碘甘油涂抹,对口腔病变先用1%明矾水冲洗,然后于溃疡处涂抹碘甘油。嘱畜主给病羊提供柔软易消化的优质饲草。给予清洁的饮水,每天饮服适量的小米粥。

10月10日畜主来电告知,注射疫苗第2天发病3只,第3天又发病1只,以后未再出现新病例。被隔离病羊又陆续死亡3只,其余病羊基本都恢复正常。

4 小结

4.1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免疫注射是控制羊痘发生的有效手段。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羊圈清洁卫生,每年应定期进行预防接种,防止本病发生。不从疫区引进羊只,新购入的羊只,须隔离观察2~3周,确定健康后方可合群饲养。发现疫情应及时隔离、消毒,病死羊的尸体做无害化处理,对未发病羊只应立即进行紧急接种,防止疫情扩散。

4.2据资料介绍,青海牧民对病羊皮下注射0.1%麝香酒精溶液1m l,效果较好,1~2次即可治愈,但麝香在市场上很难买到,限制了该方的使用。

4.3中兽医认为羊痘是由湿热所引起的一种疾病,是因内伤饮食脾胃运化失调,而湿热内积、血热毒盛。故治疗上应以健脾燥湿、解毒透疹、发表合里为总则。重点抓住内清外表这个环节,即内清五脏六腑之湿,外解肌肉皮毛之毒。加味葛根汤正是具备内清外表、表里兼顾、解毒透疹、扶正祛邪的功效,故能缩短病程,促进痊愈。临床应用也取得了较好疗效。

4.4抗菌药物对痘病毒无效,但可防止继发感染。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

S858.26文献标识码:B

1003-8655(2016)03-0056-02

猜你喜欢
羊痘痘病毒葛根
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成功分离猴痘病毒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尾寒羊痘病
山羊痘的预防及治疗
鼠痘
用水痘病毒开发新型HIV疫苗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葛根抗肿瘤潜在机制探讨
羊痘病毒分子特征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关于羊痘防控难点及对策分析
均匀设计法优化葛根半仿生提取工艺
羊痘综合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