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莹
(辽宁省职业病防治院,辽宁 沈阳 110005)
荧光法在生物样品理化检测标准中的应用进展
蒋 莹
(辽宁省职业病防治院,辽宁 沈阳 110005)
【摘要】目前,荧光法由于它的灵敏度相对较好,特异性强、容易操作、定量准确等特点,被广泛地应用到生物样品理化检测领域。国家标准、职业卫生行业标准等也在不断增强,修订的频率更是不断加快。依据已有标准中生物样品所采用的荧光检测方法,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总结。分析荧光法在生物样品检测标准中的应用。提出了对荧光检测的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荧光法;生物样品;理化检测
在工业化高度发展的同时,我国在大范围的运用全新的工业技术。这些直接导致我国毒物中毒事件屡见不鲜,引起全国高度关注。因为它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有重要影响,它更直接与千千万万人民健康安全息息相关。荧光法检测技术是通过辐射跃迁理论的高级检测方法[1]。在检测生物样品时,工作人员一般都是将样品放在特定波长的激光下检测,因为仅限于特定结构在这种条件下才会发出光芒。该波长由生物样品中毒物种类所决定,而反应强度又与其浓度密切相关。检测人员也是根据这两个特点进行定性、定量检测。荧光检测具有强大的优越性,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荧光法检测生物样品更加科学方便,更加具有准确度,更加具有选择性,更加具有灵敏性能[2-3]。这种高级检测方法已在生物样品检测范围使用,但生物样品荧光检测法在我国检测标准中却没有形成完整详尽的论述。该文章总结了现代标准体系中我国所普遍运用的荧光检测方式,如原子荧光分析法、荧光分光光度法等。
出现荧光所需要具备的前提:第一就是分子它拥有吸收激光的构造;其次,分子具有比较高的量子效率,其内涵就是荧光物质在吸收光能之后所发射的荧光量子数量以及所吸收的激发光量子数值都相对比较多。我国在生物样品检测中已经广泛使用荧光分光光度法、薄层色谱-荧光法等方法。
1.1荧光分光光度法:我们可以直接把生物样品放入荧光检测比色器皿中,然后再通过其所产生的荧光强度进行定量检测,这也是我国所能运用的生物检测中最普遍使用的分光光度检测方法。无分离直接检测方法对前期处理净化要求也相当严格,因此荧光分光光度法就常常与层析净化法相结合,共同使用[4-5]。
鉴于以上特点,荧光分光光度法通常作为检测标准的筛选方法,即对大批量的样品进行初步筛选,对于无荧光信号的可直接鉴定为阴性样品,有荧光信号的进行再次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进一步分离和结构解析,从而实现单一化合物的精确定性定量检测。
1.2薄层色谱-荧光法:薄层色谱—荧光法是必须要在实现初步分离的步骤后才能进行的一种半定量检测步骤。首先要将生物样品进行提取、浓缩等完成之后,将生物样品放置于薄层色谱板上面,然后通过已经检测好浓度的标准溶液进行参照。有以下几点根据:第一,样品与标准溶液的迁移距离相同;第二,样品与标准溶液具有相同的荧光色度,依据这一点,我们可以判断样品是否含有我们所需要研究的化合物。第三,样品荧光强度如果比标准溶液要低的话,那么样品的含量就低于检测的限度;第四,如果样品比标准溶液高,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对样品进行稀释,使样品强度与标准溶液强度保持基本一致,然后通过稀释的倍数来计算样品的本身的溶度。如果样品中出现荧光杂质,我们就可以通过横向、纵向分离杂质,再对目标化合物进行检测。我们在检测生物样品中抗血凝鼠药时广泛运用其方法。
1.3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将高效液相色谱与荧光检测器串联,对待测样品进行基线分离后, 导入流通池进行荧光检测;当前标准中所采用的色谱均为常规柱反相液相色谱。定量方面,依靠色谱峰高或者峰面积,采用外标法即可实现精准定量分析;为降低柱外效应,流通池体积需与色谱柱规格相匹配,因此光程相对于比色皿小,灵敏度稍低于分光光度法。定性方面,该方法虽不能提供结构解析功能,但其综合了保留时间和荧光波长两项指标,前处理再结合免疫亲和层析净化后,具有较大的可信性。目前部分标准将该法作为检测的第一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作为第二法,发现阳性样品后实施第二法进行结构确证。该法是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中应用最广泛的分子荧光检测方法,在兽药残留、人工色素、真菌毒素等检验中获得了普遍应用。
原子荧光法主要是存在于原子发射光谱、原子吸收光谱之间的一种光谱分析技术。它的主要原理为:将带有一定浓度的待测元素原子化,接着利用特定频率的激发光源辐射,使其达到高能态。之后,选择光辐射的形式将特征波长的荧光进行发射。依据荧光的波长的特征,可以对其强度进行定量。其一般特征为:灵敏度强、几乎无干扰、进样量相对较少,被广泛应用到生物样品理化检测中。
2.1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在一定条件下,砷、硒、碲、铅、锡等八种元素,能够被还原成气态氢化物。这些氢化物的沸点都<0 ℃,型选择性研究[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0,29(1):45-49.
[10] 李娟,何海霞,丁黎,等.苯环喹溴铵长期经鼻给药对小鼠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影响[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1,30(7):500-504.
[11] 孙鲁宁,丁黎,严拯宇,等.LC-MS/MS法研究苯环喹溴铵对大鼠肝微粒体CYP450酶的抑制作用[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3,44(2):134.
[12] 李练兵,吕静,马明福,等.苯环喹溴铵染毒的大鼠一般生殖毒性试验[J].毒理学杂志,2007,21(4):317.
[13] 李正,陈小平,李娟.苯环喹溴铵喷鼻剂的大鼠毒性作用研究[J].中国药业,2009,18(9):6-7.
[14] Li J,He HX,Zhou YD,et al.Subchronic toxicity and toxicokinetics of long-term intranasal administration of bencycloqiudium bromide: A 91-day study in dogs[J].Regulat Toxicol Pharmacol,2011,59(3):343-352.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4-00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