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德育实施过程中如何强化教育效果

2016-01-29 02:08
科学中国人 2016年29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思政德育

卢 孟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浅谈高校德育实施过程中如何强化教育效果

卢孟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笔者将在下文中探讨教学中和教学外、从学校到校外的德育工作中,怎样强化教育效果,让德育工作能够起到关键性的指导作用。

高校;德育;加强;教育;效果

思政教育是说:特定的阶层、政党、社会群体通过既定的思想理念、政治理念、德行标准对它的组成人员实施有目标、有规划、有组织的影响,让其构成与社会或阶层思想道德相吻合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在高等院校中,专家们习惯叫它作德育工作。而德育实施过程中,要时常观测、掌握学生在学习德育课程后其思想道德的境界有没有得到提升,并且考察其与德育特征是否吻合。在该考察中,老师们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学生对德育课程通常较为认同,然而在实践中却通常会与德育的要求南辕北辙。笔者认为,高校德育实践过程中,强化教育效果是改善这一现状的有力举措。

一、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学校所教授的思政知识,学生尽管能够接受,然而更多时候是被动灌输,是为了考试能够拿到高分,考试之后往往就将其抛到九霄云外,更别说用德育理论引导其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了。

另外,老师通常要向学生灌输节省观念,学生也将其当做道德修养标准,然而学校却处处可见灯火通明、水流不止的情况,食堂也经常浪费大量的粮食。学校倡导公共道德的培养,要求学生遵守纪律,然而插队、喧闹、迟到、早退等情况依然经常出现。当毕业年到来之际,学校都“如履薄冰”,应届学生离开母校时的不道德行为仍然有增无减。而高等院校时常组织一部分“大学生文明教育行动”等活动,当中一部分要求甚至是小学阶段就应该满足的,但是还要在大学校园里反复提出,并且效果还不甚理想。

这样的德育现状通常差强人意,这就提醒高校的德育工作要在实践过程中强化教育效果。

二、高校德育实施过程中怎样加强教育效果

(一)内化德育工作

高等院校的学生没有将德育内容内化成自身的品德理念,并外化成自身的举止和习惯,这表明学生对高校德育课程并没有全盘接受,抑或仅仅是接受硬性灌输,并未意识到德育学习的关键性以及重要性,尤其是并未意识到德育的个体价值;这就需要学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这两种德育主要课程中,要根据德育价值开展定律来授课。除开照本宣科、阐释理论以外,还应强调德育的功能,即是指要适应价值规律中的真善统一定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中,老师经常会强调德育的科学性,忽略了德育的价值性。

只阐述思政教育的科学性是不足的,还应讲解其价值性,这是由于科学性的理论并非人人都能认可的,学生更应从价值的视角去上好德育课,并且对其实施审视等等。假如只阐述德育的科学性,而忽略其价值性,学生对自身的进步也缺乏价值视角的审视;在此情况下,大学生无法去实现自身的抱负,也“屏蔽”了理想的主要作用,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迷失自己,无法看清真理与理想,德育指导学习和工作更无从谈起。

笔者认为,德育工作不应让学生觉得对自身的发展是一种束缚,进而对德育学习只是走走过场或流于表面,并将其当成应试教育获得高分的跳板。老师要向学生灌输德育工作对其的束缚是有道理的,能够推动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意识到德育的价值——包含社会价值、个体价值,引发其学习德育课程的热情,让其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加强德育教育功效。

(二)发挥德育工作的延展功能

思政教育有随处可见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了加强德育的教学功效,老师必须意识到德育工作的延展功能,即是说将德育工作从课堂内延展到课堂外。其实现模式是透过举办异彩纷呈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德育工作的趣味性以及引导力——引导大学生以及大学生社会团体举办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学校管理、构建层面更加深入地了解德育工作的本质。

例如:校舍流动红旗评选、学生天地等自主管理活动;在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力的同时,促使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值得一提的是:举办的活动必须迎合大学生的需求,需要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紧密相联,让德育的目的更为明朗化;要把握学校德育活动这个机会,突出活动的系列性以及次递性,让活动与德育工作的进度完美契合,凸显德育功能,加强德育教育功效。

比如:“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德育教育,能够举办“宣讲、聆听禁毒教育”、“缉毒英雄汇报会”、“戒毒所参观”、“关注禁毒微博”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由表入里地理解、体会到毒品的害处,做一个洁身自好的社会人。

举办校园活动,能够在不知不觉中融合教育与自我教育,是让德育教育与自我教育完美契合的必经之路,让学生的德育知识学习可以化被动为主动。所以,活动的举办绝不仅仅是完成任务或流于表面,而是思政教育的拓展形式之一。

高校德育终极目标是为了培育学生的优秀的思品,让学生“有品、有趣、有情、有用”,学生思品的养成既要重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还应通过社会对其的考验。目前社会是极为开化的,德育工作也是如此,大学德育教育不可只局限在校园内进行,社会才是最佳的课堂。运用社会实践来讲授德育常识有着极大的潜力,美国、香港等在这层面就做得比较到位,然而内地却乏善可陈。

我国内地的社会实践通常就是简单的走马灯式的参观;而笔者认为学生应全方位感受社会,对体现我国国情、路线、策略的社会实践活动要引起重视。同时,要让学生对德育理论学以致用,提升动手能力,老师更应在协助其理解德育理论的同时,培育期思想品德。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包含社区调研、大规模工程项目观览等等,应让学生多看多学。

结束语

德育实施过程中加强教育功效的讨论,笔者仅仅是从自身的经验出发,提出了一部分较有建设性的意见;笔者希望抛砖引玉,让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到该课题的讨论中来。

[1]刘倩,何小勇.我国高校德育研究热点及其知识基础图谱分析(2000-2009年)[J].高教探索,2012,(2)∶117-121.

[2]刘忠孝,万宁宁.试析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对高校德育社会化的理论支撑[J].学术交流,2012,(1)∶167-171.

[3]涂丽平.高校德育共同体建设的生态路径选择--来自怀特海和杜威的启示[J].广西社会科学,2014,(6)∶201-205.

[4]谢彩华.审视与探索-论当前我国高校德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出路[J].科技展望,2015,(15)∶271-271,273.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思政德育
公益性家庭教育服务中小学德育工作实践研究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小学大德育工作模式的实践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多维度助推幼儿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
多维度助推幼儿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