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
西江千户苗寨,是保存苗族原生态文化最完整的地方,它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艳遇风雨桥,美妙的歌舞和银饰,宛若天宫的西江之夜,依山傍水的吊脚楼群……置身这个古韵悠长的美丽苗寨,仿佛走进了一座巨型“民俗博物馆”,所见所闻令人大开眼界!
“天上楼阁”古韵长
从贵州凯里到西江镇,只有半小时车程。出了凯里城,小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蜿蜒穿行,山林、溪流、梯田……美丽的山区风光便在身旁渐次闪过。
刚来到西江千户苗寨,就看到一群身着盛装的苗民围成一圈,载歌载舞。一位主持仪式的老者,正带领大家变换着舞蹈的队形。他们身着苗服,头戴漂亮的银饰,吟哦低唱,微微摆动,缓缓移动着环绕的圈子,煞是令人瞩目。穿戴华丽的苗族姑娘手捧装酒的牛角,随着芦笙吹奏轻踮脚尖,热情迎接每一位远方来客。
导游阿咪是一位漂亮的苗家女孩,她告诉我,西江开发旅游景点前,她平时就在山脚稻花飘香的田地里劳作。想象着在层层叠叠且弧线优美的梯田里,苗家少女像星星般点缀在或绿或金黄的田野里,枫木搭成的吊脚楼依山势向两边展开,暗红色的枫木板壁在斜阳照射下一片金黄……那是怎样一幅绝美的自然画卷?
登高而望,西江苗寨1200多户民居绝大多数修建在70多度左右的陡坡上。当地的能工巧匠们用智慧的双手,在这苗岭深处建造了一座气势雄伟、宏大磅礴的天上楼阁—吊脚楼。每一幢木楼的房基都用石块堆砌而成,坡度越陡,房基也就越高,有的仿佛像“挂”在白云间。为稳固起见,房基还分两级甚至三级,依山就势。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些房屋全以榫头衔接,找不到任何钉子的痕迹,可历百年风雨不倾不斜不倒!而且,造就这些房屋均为无图作业,全凭一把尺子,一根墨线,一把锉子,一把斧头。
苗寨的吊脚楼一般分为三层,一层圈养家禽、牲畜;二层才是苗家人正式居住的地方,有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等;顶层则用来存放谷物、粮食。在二楼朝路的一面,往往会有一段外突的靠栏,当地人叫它“美人靠”—家中的女子闲暇时可以舒服地倚坐在美人靠上绣绣花,聊聊天,吹吹山间清风,这也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
千户苗寨中间是一个商业区,大多数是售卖当地特色的服饰和银饰或者风味小吃的店铺。精美银饰是苗族人民的三大艺术瑰宝之一,也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江拥有远近闻明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超高水平,能打造游客所需的各式各样装饰银品!此外,手工苗绣的方巾、包包和衣帽等,也令人爱不释手。
苗寨中间那条雕饰着美丽图案的石板路,一直向前延伸,沿途有不少摆摊的苗族女商贩,头上戴着一朵硕大的花朵,身穿制作精美的服饰,她们并不吆喝,而是很安详地等待着游客去购买。苗寨是不能开车的,游客们徒步徜徉其中,别有情趣。
商铺一条街与对面的山寨隔河相望。这条白水河清澈见底,阳光穿过粼粼的水波在水底的沙石上摇曳,潺潺的流水声在静谧的田野间淙淙,宛如一首动听的田园之歌。
白水河流到寨子前,河水变深,人们在河上建筑了样式美观的风雨桥,它是苗寨除了吊脚楼之外又一道美丽的风景。风雨桥由桥、塔、亭组成,桥两边设栏杆,并放置长凳,桥顶部架梁盖瓦,形成一个可以遮阳防雨的长廊式走道,给了荷锄而归或者风雨中的苗家人一个可以歇脚避雨的安身之处。因苗家男女的爱情多产生于这种“苗族廊桥”上,故又有“艳遇风雨桥”之称。
西江素有“苗都”之称,被誉为“苗族民族文化艺术馆”,是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一条悠长的古巷及许许多多小巷,将西江人家连在一起。小巷每一块被踩得发光的鹅卵石,就是一段历史。
歌舞美食西江情
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两边各有数个村庄,但只有当地人自己才能分清楚村界。在外人眼中,千户一律的吊脚楼房,究竟哪一片是属于哪个村的,无法分辨。
跨过如今新建的风雨桥,顺着古街对岸的山路而上,路旁有不少苗家乐与客栈。苗族年轻男女一身盛装,闲坐在门前台阶,长长的芦笙系着红绸架在一旁,仿佛天天都是节庆。
继续沿路盘山而上,脚下是干净得有些发涩的青石板和圆润的鹅卵石,踩下去总有一种奇妙的穿越感,苗银饰物晃动时发出的声音仿佛将我带回到了部落时期。两边的商铺褪去外衣,裸露出几百年前的原始面容,那些传说中的部落族人或匆匆、或缓缓地朝我走来,又擦身离去。一种恍惚的感觉袭上心头。
走进吊脚楼客栈的房间,推开窗,大片大片的黑瓦呈现在眼前,一望无际。更神奇的是在黑瓦中间,还会长出一棵棵绿树、一丛丛花草来!匆匆放下行李,顾不上行车疲劳,扛上角架与相机迫不及待地环游于西江各个角落,漫无目的穿棱于这个千户苗寨集居地,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好奇的,一切都是拍摄的对象……
西江苗族儿女是最能歌善舞的民族之一,无论男女老幼都爱用这种外放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当地民歌就有唱:“西江是个好地方,绿树荫荫绕寨旁;农闲时节更衣装,芦笙场上歌舞忙。”
来到这样一片桃源胜地,怎能不看看表演,不听听歌唱?当音乐响起,女子舞动身姿,宏亮的歌声便伴着窸窣作响的银饰一起飘进耳朵。寨子里年纪最长的老者带着年轻的小姑娘小伙子,向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倾情演绎最为传统最为古老的苗家典调。这台大山深处的演出竟然是无名的,我想,或许叫“西江古韵”会较为贴切。
细看之下,寨子里女孩大都娇小可爱。同行的友人说,寨子里早就有规定,禁止同一村落或相邻村落间通婚,一直沿袭至今。
一路走走摄摄,突然感觉有些饿了。何不在此地尝尝苗寨同胞的本地菜呢。于是,我们便向有餐厅的方向走去。找到一家,庭院深深,挺大的餐馆。还没进门,就被他们唱着山歌迎进去了。落座点菜。不一会,全部上齐。
贵州人在饮食上也是无辣不欢,无论是街边牛肉粉小店桌上红彤彤的辣椒面,还是饭馆中大量给炒菜做配料的红辣子,都无不表明这是一个嗜辣如命的豪放民族。来西江,苗家的腊肉是不得不品尝的美味之一,这些用传统工艺熏制的腊肉,别有一番原初的烟和火的味道。如果觉得辣子和腊肉口味过重,不妨到寨子口买一份用木制工具现场舂砸的香糯绵软的糍粑,要是感兴趣的话,自己也可以上阵抡起木锤体验一番舂糍粑的乐趣。
刚开始吃没多久,就来了几个苗族小伙子和姑娘们,吹着葫芦丝,唱起来歌来。女孩子还端着酒,边敬酒,边唱歌。我抵挡不住如此的热情,开心地喝下了他们自己酿的米酒。他们的淳朴打动着我,这样的苗族风情让我陶醉。一面吹着山风,一面品尝着便宜又美味的苗族特色食物,偶尔倚到美人靠上看看不远处的吊脚楼。那一刻,真希望时间可以过得慢一些,再慢一些。
宛若天宫醉美夜
傍晚时分,我们顺着风雨桥往小河的对岸走去。寨子里缕缕炊烟似雾幔轻晃,汇集在半空中似云如雾。夕阳西下,晚霞多彩,把苗寨山脚下的层层梯田照耀得金碧辉煌,仿佛一个演绎着古老神话的山城部落。那场景,就更加难用言语来形容。
上到最高处,早已华灯初上,千户苗寨渐渐露出了美丽的容颜。一盏盏灯光如夜空的星花次第开放。不久,就已经如满天星斗抛洒在山上,一片星光灿烂夺目,美不胜收。看着满地星斗,熠熠发光,不知道这万家灯火后面,在演绎着什么样的故事。一盏灯,就是一户苗人。
当夜幕完全降临,苗寨的灯火更是璀璨夺目。灯火不是把天空照耀得夜如白昼,而是很深沉地,很含蓄地闪烁着它们的如星星般的光亮,仿佛在述说着这个古老的村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在发生的故事,一讲就是几千年。
黔东南被称为“百节之乡”,节日多不胜举,素有“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的说法,其中著名的节日有姊妹节、芦笙节、龙船节、萨玛节、鼓藏节、苗年、吃新节等等。黔东南的少数民族又多能歌善舞,在节日里自然是一派欢乐升腾的景象。我们去的时候虽然不是当地的节日,可是热情好客的苗族人依旧披挂上节日才穿的盛装,满身银饰,唱着动听的歌谣,跳起欢乐的芦笙舞,欢迎远道而来的游客,让我们大饱耳福和眼福。
在西江,每天上午和下午还各有一场苗族歌舞节目,歌是苗族大歌,舞是鼓舞。苗族大歌主要是男女青年于十冬腊月游方投宿于客寨时,客寨青年小伙于晚饭后找上门来对唱的歌。这种歌高亢嘹亮,豪迈奔放,充分表现苗族青年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在万籁俱寂的月夜里,远在七八里以外的地方也能听见,所以称为大歌。大歌的内容,主要是记述苗族先民对于宇宙万物生存的看法,和歌颂先民们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慨,以及青年人为自由和纯真爱情而斗争的精神。
苗族鼓舞的起源则更悠久,相传远古的时候,多头魔怪危害苗乡,糟塌妇女,吞食孩子,无恶不作。勇敢的苗族后生亚雄率同寨的伙伴们跳下天坑,经过七天七夜的血战,终于杀死了凶残的多头魔怪,救出了美女阿珠。全寨人扶老携幼围着熊熊的篝火狂欢,庆贺胜利。亚雄等勇士剥下魔怪的皮,蒙成一面大鼓使劲敲打……这便是苗鼓和鼓舞的起源。
来到西江苗寨的第三天晚上,畅游一日回到客栈,与同行的摄友一起再次享用苗家长桌盛宴。意想不到的是客栈主人的那份热情,几位苗家女的敬酒歌,一轮又一轮地将大厅里气氛推到高潮。不知喝了多少盅苗家女敬的米酒,也不知与摄友们干杯了几回,微醺的时候,顾不得众人的挽留,又一次奔着西江的夜色来到了白水河畔,只见两岸灯火旖旎,波光中的楼影人影,仿若海市蜃楼。一阵轻风吹过,淡淡荷花香沁人心脾。忽然,不知从何处传来了苗家女清亮动人的歌声,由耳入心,令人莫名感动……
这美丽多姿的千户苗寨之夜,真是让人迷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