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教龙
(株洲市气象局 湖南株洲 412000)
防雷减灾管理及综合防雷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曾教龙
(株洲市气象局 湖南株洲 412000)
雷电灾害不仅会对人们的财产和人身安全等造成严重的危害,也会影响我国卫星及通讯系统的正常运行。在现阶段的防雷减灾工作中,必须加强管理并应用综合防雷技术,以有效降低雷电灾害对人们的影响。本文将对防雷减灾管理进行分析,并研究综合防雷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防雷;防灾;管理;综合防雷技术;应用;发展
雷电灾害是一种比较严重的气象灾害,主要体现在雷电灾害一般会产生比较强的电场和磁场,这些电场和磁场会对周围的建筑、设备及信号等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威胁人们的人身安全。因此,要做好防雷减灾管理工作,采取有效的综合防雷技术,以便对雷电灾害的影响进行有效的控制。
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我国的防雷减灾管理工作经过社会各界不断的努力,目前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总的来说,我国防雷减灾工作目前没有一定的系统观念,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
(1)防雷减灾管理没有系统的概念。从我国相关部分颁布防雷减灾的相关标准以来,部分行业均提出了该行业的防雷标准,导致最终出现管理体系不统一的问题。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我国的防雷减灾部门需要做好充分的研究调查,广泛征求各行业的意见,权衡利弊,实现各行业防雷减灾管理的统一。
(2)防雷减灾管理技术标准和法规没有系统概念。由于我国的防雷标准体制化建设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导致部分规范和标准时常出现,甚至会自相矛盾,使得技术人员进行防雷减灾管理时无从下手。此外,各行业的雷电防护相关产品不一致的问题也会偶尔发生,导致我国的防雷减灾管理工作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2.1 智能建筑物的防雷减灾技术
智能建筑防雷减灾技术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综合防雷技术,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1 直击雷的防护措施
对于这种雷电灾害,主要的防护措施有:①在该智能建筑物内部容易遭受雷击的区域安装质量可靠的接闪器,并在相关的传输导线上安装传感器,及时地将雷击信息传送到相关的技术部门,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能;②为了增强防雷效果,可以在该建筑物主体的立柱上增加引下线,并构建接地装置。同时,采取焊接的方式将接地装置与引下线之间形成统一的整体,扩大不具有导电性能装置的保护范围;③接闪器在安装的过程中需要确定具体的尺寸规格,主要的参考依据是根据相关的计算公式,确定具体应用过程中的技术参数,确定出接闪器最大的应用范围,为防雷效果的发挥提供可靠的保障。
2.1.2 相同电位下的联结防护措施
在智能建筑物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地电位反击电压的存在,加大了智能建筑物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相同电位下的联结防护。即利用物理学等势面的相关原理,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将建筑物内部独立的装置、带电的导体等,利用相同电位的导体将这些独立的个体联结起来,使得智能建筑物遭受雷击的过程中导电装置的电位差能够减少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样的过程称为相同电位下的联结防护。它的主要原理在于利用等势面的特点控制电位差的范围。结合这样的措施,智能建筑物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将所有的结构钢筋与金属管线连接在一起,形成导电性能良好的导体。通过这样的操作,有利于消除雷击过程中感应过电压带来的影响。
2.1.3 雷电波入侵的防护措施
智能建筑物内部的线路或者管道主要采用的是全埋的方式。它将与用户端的电缆外层、金属管道等与建筑物的外墙方面的预埋件相连。设计过程中建筑物内部主要的金属物需要与防雷预埋件构成统一的整体,增强防雷效果。实现这样的目标,主要采取的措施有:①将所有的电缆、金属管道接地。雷电波的入侵主要是通过导体传输一定的电流和电压,设计过程中的接地操作能够有效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②将避雷装置分别安放在变压器高、低压两侧。
2.1.4 电磁屏蔽的主要防护措施
为了减少电磁波对于智能建筑物的干扰影响,需要利用相关的防护措施达到电磁屏蔽的目的。一般情况下,针对智能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可以采用法拉第式的防雷网进行全面地布控。这种防雷网主要是将建筑物内部的墙面、地板、金属导管、金属管线等看做统一的整体,使其呈现六边形的网状结构。这种笼式的避雷网能够有效地发挥出电磁屏蔽的效果,并对遭受雷击的智能建筑物进行分流、分压操作,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在设计的过程中,根据智能建筑物整体的内部构造特点,采取合理的电磁屏蔽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防雷网的屏蔽效果。
2.2 城市轨道交通防雷减灾技术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不断地提高,很多自动化控制系统已经应用到轨道交通系统中,对轨道交通运营、运行速度的提高提供技术保障。轨道交通应用电力驱动、牵引的方法提供车辆动力,多因素综合起来使线路、车辆和车站增加了雷灾概率。
(1)变电所每段35kV母线对地间设置1台避雷器,位于地面的变电所房屋(如车辆段)按建筑物防雷规定设置避雷带或避雷针。建议变电所低压母线处(第一级)SPD冲击放电电流应不小于12.5kA(10/350μs)或标称放电电流50kA(8/20μs),第一级SPD一般应采用开关型;
(2)在动力变压器0.4kV侧或向重要设备供电的末端配电箱(BAS、FAS、AFC、通信、信号等)的各相母线上,装设电涌保护器(SPD),第二级建议选择标称放电电流不小于40kA(8/20μs)(限压型)的SPD;特别需注意的是1号线车站出入口扶梯、照明、直梯配电箱内还需安装一级浪涌保护器,一般应考虑开关型。
(3)在信息系统机房配电箱处(第三级)应不小于20kA(8/20μs)(限压型)的SPD,或者在重要设备前设置不小于10kA(8/20μs)(限压型)的SPD。
(4)对于采用直流供电的设备,应根据线路的长度和工作电压,选用标称放电电流不小于10kA适配的SPD。同时,各级SPD的保护水平应满足设备最低耐压水平要求,且有20%的安全裕量。
3.1 加强对防雷减灾工作的宣传力度
应利用“防灾减灾日”、“3.23”气象日和“安全生产月”等节日进行宣传,加大利用互联网、报纸、广电、手机短信等媒介进行宣传的方式和力度,特别是对党政领导干部及部门宣传一定要到位。大力普及防雷相关防御知识,开展科普宣传和预警知识的宣传,通过发送宣传资料、讲座、媒介、互联网、手机短信的各种方式宣传防雷减灾科普防御知识,增加大众特别是学生和农村的防雷防御意识;更可结合雷灾案例进行防雷减灾防御工作宣传设立技术服务咨询热线印制防雷知识宣传;培训各乡镇气象信息员防雷知识,努力使防雷减灾防御工作宣传扎实推进,减少雷击事故的发生。
3.2 加大我国防雷减灾的建设
在我国现阶段的防雷减灾建设中,主要是对雷电灾害进行检测,然后建立相关的雷电科学研究,以便做好防雷工作。在进行防雷减灾现代化建设时,相关部门应与当地政府进行有效的沟通,通过两者之间的密切合作建立起更为完善的监测网等业务系统。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防雷减灾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研究和掌握,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创新设计出更为合理的防雷技术,然后将这些防雷技术向人们进行推广和宣传。
3.3 加大防雷减灾队伍的建设
在现阶段的防雷减灾工作中,为了进一步提高防雷减灾工作水平,相关部门应对不同的机构和人员等制定最为合理的职责分配,这有利于实现工作人员职责的专业化。另外,相关部门应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其中不仅包括防雷减灾理论知识,同时更应加强对防雷减灾实际技能的培训,保证工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先进的防雷减灾技术,不断提高防雷减灾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对人们进行防雷减灾培训时,人们主要了解雷电灾害形成的原因,雷电灾害对人们造成的危害,以及有效防治雷电灾害发生的措施等。
3.4 加强对防雷减灾的监督力度
按照“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防雷工作要求,要加强防雷安全专项监督执法检查力度,依法维护防雷减灾工作的正常秩序,特别是在夏季雷电灾害多发到来之前,由气象部门牵头,公安、建设、安监、旅游、交通等相关部门协同开展防雷安全检查工作。人员密集、易燃易爆、危化场所等重点区域进行防雷安全责任制落实、并建立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全面检查新、改、扩建项目防雷装置设计审核竣工验收、正在使用中的防雷装置的定期检测维护以及防雷装置整改落实等情况,以便于有效的排查雷电灾害安全事故隐患,减轻或杜绝雷电灾害事故的发生。
当今社会,各行业发展的趋势是可持续发展,因此防雷事业也要本着防护各类资源的原则开展,并且开展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工作部门要转变传统工作观念,更加明确减灾技术的发展定位,以促进社会发展为最终目的,注重部门内部技术人员、财务资源的管理。同时,建立完善的防雷工作体系也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要保障各行业的正常运营,就必须做好防雷工作。
雷电灾害的频发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所以为了有效降低雷电灾害带来的危害,气象部门应合理地开展防雷减灾工作,降低雷电灾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
[1]刘昊.防雷减灾管理及综合防雷减灾技术的应用分析[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6(1):297.
[2]王海明,于涛,冯雪翀.探究防雷减灾管理及综合防雷减灾技术的应用和发展[J].中国科技纵横,2014(3):89.
[3]肖斌,蔡伟.浅析综合防雷减灾技术的应用[J].中国科技财富,2012.
TU895
A
1004-7344(2016)10-0337-02
2016-3-18
曾教龙(1959-),男,工程师,主要从事管理工作。